硫酸的教案【5篇】我们今天要分享的是1篇关于“硫酸的教案【5篇】”的文章。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要实施课堂教学,老师必须按照教案课件。这是一个值得分享的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社交圈!硫酸的教案【第一篇】[比较学习法]: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通过比较可以加深理解、方便记忆。如浓硫酸、硝酸作氧化剂时,都是硫、氮元素被还原;都是浓的溶液氧化性比稀的溶液强;浓硫酸、浓硝酸都能与不活泼金属和一些非金属反应;在常温下,浓硫酸、浓硝酸都能使铁、铝表面氧化生成牢固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阻止酸与内层金属的反应等。[实验观察]:Cu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的比较:3Cu+8HNO3=3Cu(NO3)2+2NO+4H2O观察现象:①产生无色气体。②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③铜在不断的溶解。此气体遇空气变为了红棕色,所以无色气体是NO。结论:铜和稀硝酸常温下反应比较缓慢。C+4HNO3(浓)4NO2+CO2+2H2O现象:①产生红棕色气体。②溶液由无色变为绿色。③铜在不断溶解。结论:铜和浓硝酸常温下反应剧烈。[错误点拨]:硝酸愈稀被还原的程度愈大,说明硝酸愈稀氧化能力愈强。指出:硫酸、硝酸都是浓的溶液氧化性比稀的溶液强,不看被还原的程度大小。同样,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只看失去电子的难易,不看失电子的多少。[资料介绍]:王水的成分:浓硝酸与浓盐酸的混合物,其体积比为1:3。氧化能力极强,可溶解金和铂。[知识拓宽]:镁、锌等金属与不同浓度的硝酸作用能得到氮的不同低价态的还原产物。例如,当硝酸中HNO3的质量分数为9%~33%时,反应按下式进行:4Zn+10HNO3=4Zn(NO3)2+5H2O+N2O。若硝酸更稀,反应会生成氨,氨与过量的硝酸进一步反应生成硝酸铵。4Zn+10HNO3=4Zn(NO3)2+NH4NO3+3H2O。[例题分析]:1。在标准状况时,把NO2和O2按4:1的体积比混合使其充满一个大试管,把大试管倒立于水中,水面逐渐上升,最后试管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考虑试管中溶液扩散)为()补充两个重要的关系式:4NO2-----O2,4NO------3O22.用废铜屑和工业硝酸为原料,制取硝酸铜,请设计2~3个方案,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补充习题:等三位教授最早提出了NO分子在人体内有独特功能,近年来他们在此研究领域有很大进展,因此这三位教授荣获了1998年诺贝尔奖。关于NO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NO可以是某些含低价态氮物质的氧化产物B、NO不是亚硝酸的酸酐C、NO可以是某些含高价氮物质的还原产物D、NO是红棕色气体2.某氮的氧化物和C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充分反应,生成N2和CO2。若测得N2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该N的氧化物是()A、N2OB、NOC、NO2D、N2O53.某金属硝酸盐受热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二氧化氮和氧气。若生成的二氧化氮和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8∶1,则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是()A升高B降低C不变D无法确定和HN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u(NO3)2、H2SO4、NO和H2O,则末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是A、、、、已知2Cu(NO3)2=2CuO+4NO2+O2,现把Cu(NO3)摩缓慢加热直到分解完全,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气体于试管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水仍充满试管B.试管中可收集到升无色气体(标况)C.向试管中滴入石蕊试液显红色D.向试管中加入锌粒可产生燃性气体6.常温下30mlNO2和10mlNO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饱和NaHCO3溶液中,将逸出的气体通过装有足量Na2O2的干燥管。(1)从干燥管逸出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__。(2)若NO2和NO的体积比大于3:1,则逸出的气体是____________。(3)若NO2和NO的体积比小于3:1,则逸出的气体是____________。7.汽车尾气(含有碳氢化合物、CO、SO2和NO等)是城市空气污染的污染源之一。综合治理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用铂、钯合金做催化剂)。它的特点是使CO和NO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循环的无毒气体,并促使碳氢化合物充分燃烧及二氧化硫的转化。认为汽车尾气的过多排放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写出CO和NO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城市空气污染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A开发利用氢能源B使用电动车C植树造林D戴上呼吸面具参考答案:1、D2、B3、B4、D5、AC文章硫酸的教案【第二篇】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和根离子的检验两部分。是在初中学过稀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讨论浓的化学性质和的用途。浓的特性主要介绍浓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教学中特别强调浓的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通过实验对浓的还原产物进行有效检验。在介绍的用途时,教给学生读图方法,认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关于根离子的检验,在已有的离子反应、稀检验及氯离子检验知识为基础,学会根离子检验的一般原理及方法。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掌握浓的性质;2.使学生了解的用途;3.使学生掌握检验根离子的原理和方法。教学重点:浓的性质和根离子的检验教学难点:浓的氧化性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述法、比较发现法、例举法教学用具:实验用品课型:新课课时:2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新课的准备:复习稀的性质,指出具有的一切通性。引出课题。新课进行:第三节一、比较:纯、浓、稀发现:纯中只有分子,浓中为水合分子,稀中有氢离子及根离子。(重点学习浓)1、纯的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常见的浓质量分数为98。3%,沸点为338℃,高沸点难挥发性。说明:浓的稀释方法。2、浓的化学性质浓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⑴的'吸水性三种形式:①与水任意比例混溶,溶于水剧烈放热;②吸收气体中水蒸气干燥剂,不能干燥硫化氢、溴化氢、碘化氢、氨气;③与结晶水合物反应。【实验】浓与胆矾反应,由胆矾蓝色变为红色说明吸水性。⑵的脱水性——炭化(变黑)【实验6—3】潮湿的纸屑、棉花、木屑中分别滴入几滴浓。【实验6—4】蔗糖(加几滴水)中加入浓。结论:这几种有机物均变黑,浓具有脱水性。强调:①C12H22O1112C+11H2O;②吸水性与脱水性的根本区别;③浓具有强腐蚀性,沾上皮肤如何处理?⑶的强氧化性说明:稀与铜、木炭均不反应,与浓反应不反应呢?【实验6—5】浓与铜反应,要求学生注意反应现象,分析反应产物存在的依据。化学方程式:Cu+2H2SO4=CuSO4+SO2↑+2H2O强调:所起的作用(氧化剂与酸的作用)。叙述:浓也与木炭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2H2SO4=CO2+2SO2↑+2H2O强调:钝化现象及有关应用(分别举Al、Fe、Pt、Au,说明不同)。3、浓的用途,指导学生读135页图示,说明的用途。新课的延伸:1、足量的铜与50ml18mol/L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反应停止后,被还原的为(A)0。45mol(B)o。45~0。9mol(C)0。9mol(D)<0。45mol2、设计一个实验,检验碳与反应的气体产物的方法。教学小结:浓具有高沸点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作业:P137二、课后小结:第二课时新课的准备:1、回答:浓的特性:高沸点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比较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2、浓与铜反应时,起氧化剂与酸作用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3、浓与碳反应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4、提问:检验Cl-方法。新课进行:二、根离子的检验设问:与盐溶于水时都会产生根离子,与钡离子可以发生反应,能否利用这个反应来检验根离子呢?【实验6—6】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现象?稀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三支试管Na2SO4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Na2CO3白色沉淀沉淀溶解按课本要求,填写表6—2加入BaCl2溶液加入盐酸或稀硝酸稀现象化学方程式Na2SO4现象化学方程式Na2CO3现象化学方程式强调:①BaSO4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②检验SO42-的方法,可溶性钡盐+稀盐酸或稀。化学反应方程式:H2SO4+BaCl2=BaSO4↓+2HClNa2SO4+BaCl2=BaSO4↓+2NaClNaa2CO3+BaCl2=BaCO3↓+2NaClBaCO3+2HCl=BaCl2+CO2↑+H2O说明:实验室通常用先酸化再加入可溶性钡盐的方法来检验根离子的存在。讨论题: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与Na2CO3溶液?介绍选学内容:钙CaSO4·2H2O2CaSO4·H2O,石膏绷带、调节水泥凝固时间;钡不溶于水、不溶于酸、不被X射线穿透,“钡餐”、白色颜料。新课的延伸:检验根离子的方法有以下多种选择,哪些是可行的?①稀硝酸+硝酸钡溶液②稀盐酸+硝酸钡溶液③稀硝酸+氯化钡溶液④稀盐酸+氯化钡溶液⑤硝酸钡溶液+稀硝酸⑥氯化钡溶液+稀硝酸⑦硝酸钡溶液+稀盐酸⑧氯化钡溶液+稀盐酸教学小结:①根离子检验的一般方法;②根离子检验的化学原理。作业:P137一、课堂巩固三、四作业课后小结:硫酸的教案【第三篇】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放在金属和非金属的之后构成氧化还原与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氧化—还原原理对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节课在初中的基础上,对硫的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H2so4的性质作进一步的认识。作为三大强酸之一的硫酸,从性质上来说,不但具有酸的通性,还具有自己的特性,这就让学生在已往知识的基础上对酸的性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间的关系。另外,硫酸的通性和特性,尤其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为接下来HNo3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3、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4、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复习已知的硫酸的性质;掌握浓硫酸的强氧化性。2能力目标:分为以下三点:①、通过浓硫酸性质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理论问题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回归理论的良好化学学习习惯。③、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思路、方法和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掌握浓硫酸和稀硫酸性质的差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从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二、学生情况分析:1、原有认知情况:对酸的通性比较了解,了解浓硫酸的脱水性和稀释的方法。但在课堂上对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无接触。2、学生认知特点:对物质的性质停留在表面的识记,未养成通过实验、逻辑思维分析物质性质的习惯。3、探究能力:在前期的学习中做过几个探究实验,有一定的经验。三、教法和学法:1、教法设计: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我采用了学生实验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分为创设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归纳结论五个阶段,进行开放式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等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索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以激发学生主题性学习的兴趣,开拓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新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获得新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知,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独创精神。四、教学设计:1、时事新闻导出问题:①播放宜昌硫酸泄露事故新闻②观看录象后提出问题:A、为什么现场烟雾腾腾?B、为什么浓硫酸会造成人员伤亡?C、为什么浓硫酸会造成空气污染?现场刺鼻的气味是由什么物质引起的?D、为什么消防队员要用水稀释浓硫酸?2、解决问题复习性质①解决问题A并复习浓硫酸的稀释方法。②解决问题B并复习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