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思政工作交流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贺信中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发展新趋势,把握技术革新带来的新机遇,主动尝试、大胆创新,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出发点,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一、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1.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一,将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着力优化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运用,注重智能教育的深入发展。高校要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加快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将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拓展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在师生之中的应用范围。其二,将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并把此项工作提升到战略工程和政治任务高度。当前,受到国内外多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和观念容易产生扭曲,而智能个性化教育能够有效解决这—2—一问题。教育工作者要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量身打造、精准服务”,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2.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一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需要人工智能的辅助和支撑。目前已经颁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从战略规划上为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绘就了发展蓝图。人工智能涵盖了虚拟现实智能、语言图像处理、跨媒体分析处理等新兴技术,运用上述技术采集师生参加学习、工作、活动等行为轨迹数据信息,并将其纳入大数据库之中,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师生行为规律和思想动态,及时对异常状况做出分析研判、风险评估、监督预警和应急处置。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助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工智能设计与应用者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点。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工智能开发和设计人员进行价值观塑造和思想引领,引导其将主流意识形态嵌入人工智能设计框架之中。二、人工智能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1.人工智能无法精准描述人类价值观与真实情感。一方面,机器学习算法与人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情感机器人的成功研—3—发与使用,赋予了机器人人类式的情感功能,提高了其在模仿、表达、理解、识别、扩展和延伸人类思想情感方面的能力,使机器人能够根据人脑区域活动特点及规律,以及表情、行为等外在显性因素,来综合预判人类的思维与情感。思想政治教育涉及人类意识形态、情感思想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类大脑特有的思维模式,仅仅依靠过往数据分析与预判,这就会导致其在精准刻画人类价值观取向时存在偏差。另一方面,学生在利用新平台、新技术学习的过程中,直面软件与终端设备的时间日益增多,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的频率逐渐减少,弱化了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与意识形态的了解。人工智能无法精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情绪变化,不能对其价值观做出正确引领,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偏离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正确发展的轨道。2.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带来的冲击弱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不具备良好的智能素养,无法适应“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节奏。教学缺乏创新,技术手段落后,满足不了学生对“新”(世界格局新变化)、“潮”(重大事件新观点)、“热”(社会前沿新热点)知识的汲取,仍然采用“满堂灌”的课堂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不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养成深邃的思辨习惯。二是人工智能弱化了—4—教师的角色。人工智能在提高智能化教学水平的同时,迫使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数字原住民”的需求。由于学生喜欢高效快速地获取信息,人工智能有效满足了这一需求,教师便不再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教师的人格魅力,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3.不同人工智能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与集成应用受到限制。人工智能采集的数据信息通常以不同的方式储存在各种应用系统之中,但各应用系统间的协同融合还不够充分。一方面,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采集还未形成协同融合的实践样态,其在不同服务管理系统的数据呈现碎片化、割裂式、分散化的特征,致使采集的数据相对孤立,具有局限性。如果不能实现智能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集成应用,就很难从海量数据中获得有效信息,无法对大学生的情感、情绪以及思想行为进行“精准画像”和监督反馈,难以真正发挥大数据收集、提取、整合的智能价值。另一方面,智能机器系统预测有可能会带来一种“刻板效应”,单纯依靠对学生以往保存数据的分析,忽视现有发展变化的可能性,这也会对客观分析学生的思想行为造成一定影响。“刻板效应”从本质上来说,是对过往数据的预测延伸,若未能充分考虑教育对象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可能会造成智能误判,导致学生成为智能技术—5—下的“受害者”。因此,必须加强不同部门、不同智能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同发展,推动“人—机—网”三者之间的无缝对接,实现数据的整合与应用的集成,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化与科学化水平。三、推进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1.增强人工智能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人类社会的主流价值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牵引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从业者的价值引领。学校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场所,拥有众多人工智能从业者,对于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师生而言,更应注重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水平,筑牢坚定的理想信念。二要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智能思维增强工作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寻找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将大数据思维、智能思维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转型。三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人工智能在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依托社会主义政治、法律、伦理等主流价值规则对智能机器算法进行设计和优化,确保在利用人工智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四个自信”,真正体现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价值和作用。—6—2.打造智能素养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智能素养是指人们理解人工智能运行方式的能力和本领以及人机协同工作时的态度、情感、技能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智能素养,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人工智能的作用和影响,避免片面性盲目追求人工智能的过度作用,而忽略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学习培训力度。高校可举办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专题讲座和培训班,邀请国内外人工智能专家、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定期对辅导员、党务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等群体开展轮训,提高其对人工智能系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针对信息共享、人机协同、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模块化系统培训。另一方面,要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智能素养的评价考核。高校要合理运用评价考核手段,将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智能素养考核纳入职称、职务晋升与教师年度综合考核等环节,激发其提高智能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可选树智能素养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作为典型人物,加大宣讲力度,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分享心得体会和教育经验,形成智能教育的示范案例。此外,学校与各职能部门还可将提升教师智能素养作为科研项目,设立专项研究课题,为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汇聚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7—3.构建多方协同的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会、学校、政府、家庭等多方协助,构建务实高效的智能化育人体系。首先,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打通高校与高校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通过智慧数据共享,准确、高效、便捷地收集心理健康、师资建设、实践育人、教学管理、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数据,从中提取有效内容设计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形成协同效应。其次,积极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推进高校与地方的智能协同衔接。高校可借助智慧城市大数据共享平台,推进学生志愿服务、贫困资助、实践育人等工作的智能化提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学生贫困资助工作,高校可依托智慧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与脱贫攻坚数据,对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精准排查,在掌握真实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科学有效的资助帮扶机制。再次,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协同,打造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高校要加强与人工智能企业的有效协同,结合实际情况量身打造适合自身需求的智能定制,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智能系统。在开发设计系统时,高校应充分吸收师生意见,真正将先进智能技术安全高效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