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鱼教案5篇相信这份“科学鱼教案5篇”是我为您所准备的,一定会让您感到满意。老师们通常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出教案课件,而本学期也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毋庸置疑,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教案设计中的关键步骤之一。希望这份材料对您有所帮助,不妨善加收藏!科学鱼教案1本单元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时间单元。这一单元主要研究的是人类对于钟表发现的进步历程,让学生们了解从古到今人们经历了从天体计时—工具计时—钟表计时的过程。而工具计时为本单元的重点,其中涉及到了一些工具有日晷、沙漏、蜡烛钟、水钟、摆钟等。通过用各种工具计时,使学生们认识到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避免,但可以减小。正是因为这点人类在不断追求精确的过程中才让我们的测量工具向前发展。这样才会有古代的计时工具发展到现在的计时工具,从而有了现在非常准确的机械手表、电子表、石英表、和更为先进的原子钟。本单元通过制作计时工具让学生感受到缩小误差是使科技和工具进步的内在动力。本单元关于摆的内容有《用摆计时的钟》、《测量摆的快慢》、《调整钟摆》三课。这三课之间存在着递进的关系。《用摆计时的钟》对《测量摆的快慢》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调整钟摆》是针对于前两节课的一个检验应用和拓展。这三课体现了学生们认知的循环过程。从定量的分析—定性的分析—定量的分析。摆在本单元当中很重要,因为本单元前几课的计时工具用来计量时间误差非常大,为了减小误差,摆的出现大大满足了人们的需要。用摆来计量时间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测量摆的快慢》这一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猜想—验证—分析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猜测与摆的快慢有关的三个因素:摆锤的重量、摆的幅度、摆线的长短进行了验证,通过验证得到摆的快慢只与摆长这一个因素有关,只得到这个结论不是最终的目的。而从实验中学会控制变量、数据的分析、误差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们真真切切的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本课的特点是经历一个验证猜测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学生们在玩摆的过程中猜测出了影响摆的快慢的有关因素,在猜测过程中学生们的原有认知发生了矛盾,有的认为有关系,有的认为没关系。从这里开始就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认真思考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实验后的数据分析都是学生们极其感兴趣的。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控制变量和分析误差成为本课的亮点。也是五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导向。1.经历改变摆锤的重量、摆动幅度、摆线的长短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活动过程。2.初步意识得到精确测量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3.能够对自己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猜测。4.通过自己的实验,初步了解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是摆长。本课的总设计理念:本课主要以摆锤的重量、摆线的长短、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是否有关系展开了三个活动。从活动中学生们记录了大量的数据,并做了详细的分析。本课除了通过实验得到了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这一结论之外,还要赋予学生们分析误差的意识。误差的分析是贯穿本课的主要线索。活动分析: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就内容来看,三个活动之间存在着并列的关系。但我认为三个活动之间也具有梯度,这个梯度体现在误差方面。无论先研究哪一因素,学生对误差的认识都是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自主探究减小误差的方法。帮助学生回顾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摆锤的重量、摆线的长短、摆的幅度。研究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摆的快慢。预设:研究摆的快慢学生能想到两种方法1、一分钟摆多少次。2、摆10次测量多少时间。引导学生分析采用哪种方法误差更小。活动一、研究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的关系。本环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研究问题2、实验和记录过程3、汇报和分析数据本环节达到的目的:使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和控制变量。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的结论。教师直接教会学生误差分析的方法。②设计——你打算怎么通过实验来验证?③变量控制——如何改变摆锤的重量?如何保持摆幅、摆长不变?2、实验和记录过程。3、汇报和分析数据。问题:①从数据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得到结论的依据是什么?②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在哪些方面会导致误差?解决策略1:告诉学生摆长的概念,从物体的重心到摆线固定点的距离。学生就会注意钩码的悬挂方式,不能把钩码挂成串形。摆的幅度保持不变,有一些学生认识到从同一位置出发。还有一些细心的学生想到用量角器测量角度更精确。量角器的出现也为下面研究摆幅做了铺垫。预设2:学生无法从数据中发现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是否有关。解决策略2:引导学生发现摆的重量增加2倍,3倍,但测量后的时间非常的接近。解决策略3: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因素——空气的阻力、停表的方法、操作上的问题。活动二、研究摆长与摆的快慢的关系。本环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研究问题2、实验和记录过程3、汇报和分析数据本环节达到的目的:学生通过实验得到摆线的长短与摆的快慢有关。且摆线越长、摆的越慢、摆线越短、摆的越快的结论。根据前面帮助学生分析误差的方法,教师不能告诉学生如何分析误差,②如何设计这个实验?③如何改变摆长?如何保持摆幅度、摆锤的重量不变?2、实验和记录过程。3、汇报和分析数据;问题:①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结论?你是怎么知道的?②导致误差存在都有哪些因素?本环节预设1:有的学生认为控制摆的幅不变的方法可以从同一个位置出发。解决策略1:如果在改变摆长的情况下,使摆从同一位置出发,摆的角度就会改变。预设2:把摆长改变2倍后得到时间相差2秒左右或者2秒以上认为是误差。解决策略2: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测量原来摆长的时间大概10秒左右,但相差2秒。也就占了总共时间的1/5。所以并不是误差导致的。分清误差与数据的区别。所以摆线长短与摆的快慢有关系。活动三、研究摆幅与摆的快慢的关系。本环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研究问题2、实验和记录过程3、汇报和分析数据本环节达到的目的:通过数据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在一个角度临界内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与无关,如果超出这个界限摆的幅度就会影响到摆的快慢。②根据前面活动一、活动二的研究方法。请你说说如何设计这个实验?③如何改变摆的幅度?如何保持摆线长短、摆锤的重量不变?2、实验和记录过程。3、汇报和分析数据。问题:①从数据中得到了什么结论?你是怎么知道的?②在这个活动中导致误差存在都有哪些因素?本环节的预设和解决策略:预设1:学生都愿意把摆从角度大的位置出发,因为摆的次数比较容易数出,最后得到结论摆的幅度与摆的快慢有关。解决策略1:让认为有关系的学生汇报自己都选择了多少角度来测量的。然后我来在课堂上演示研究摆幅的实验过程。我选择角度小于10度的2个角度来测量时间,时间的平均值十分接近,分析摆的角度与摆的快慢无关。解决策略2:除了前面分析的误差,还应该注意使用多次测量的方法可以使误差减小、工具产生的误差,比如用量角器、用尺子、用秒表。三、小结以及拓展。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关于摆的快慢与摆重,摆长,摆幅之间是否有关系。进行了三组实验,从数据中我们得出了结论,摆的快慢只与摆长有关。我们可以从数据中获得很多的收获。我们可以知道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差。我们想办法去减小误差的因素。使得到的数据更精确。同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课下想想关于摆你还有哪些可以研究。能不能做一个一分钟摆60次的摆。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越短,摆的越快。摆线越长,摆的越慢。针对着摆一工具测量时间一课,学生们推测出可以跟几个因素有关:1.摆锤的重量。2.摆线的长短。3.摆的幅度。(学生想到的是摆的角度)。5.空气的阻力。这几个因素孩子们认识到前3个因素很容易控制。操作上的错误可以解决,但空气的阻力难以解决这个问题会导致一些误差的存在。测量一分钟摆动的次数,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自己亲身组装,观察,认识,使用摆这钟工具。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计算摆的次数,进行探究,为下面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了铺垫。学生在测量一分钟的摆动次数时,有的小组测量的是一分钟的次数,有的是测量半分钟的次数。有的人就认为时间是一半,所以次数就应该是一半的关系。有的人进行了反对,由于误差的存在,所以时间成倍数关系,次数一定不能成倍数的关系。我想这是孩子们定性的分析,这时我说你可以再来做做看看到底是不是成倍数的关系。这也是让孩子们不能仅仅靠自己的猜想,估计来当成是真理。而是通过量的得出,进行定性的分析。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这一点。我想这一课孩子们不仅仅是会玩了摆。本课更有效的教学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实验发现了摆计量时间存在着误差,可能在那些方面。这个过程是孩子们自己进行实验的数据定量分析到定性分析的过程发现的。而次要的目的是让孩子们猜测下摆的快慢跟那些因素有关。对下面的各种因素进一步研究做了铺垫。科学鱼教案2潘营中学:裴小艳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感受大数,再次认识到可以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对大数进行描述,并能够利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它是上一节课内容的继续,又是以后学习较小的数的科学记数法的基础,因此本小节的重点是科学记数法的概念,难点是如何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较大的数。二、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100万有多大等内容,这节课进一步学习大数的表示——科学记数法。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数据搜集体验活动,感受到了大数据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三、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2、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3、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进行简单的运算。过程与方法目标:1、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2、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感情感与态度目标: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2、通过用科学记数法方便、简洁地表示大数,感受数学的简洁美。3、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大数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培养节约、环保等意识。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导入问题上一节课我们借助于生活中熟悉的实例认识了100万有多大.那么生活中还有没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呢?我们看下面几个数据.出示投影片(1)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2)太阳半径约为696000000米.(3)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4)地球离太阳约有1亿五千万千米.(5)地球上煤的储量估计15万亿吨以上我们注意到上面这几个数比100万还大.我们知道生活中比100万大的数还很多.但我们发现要表示这些较大的数非常麻烦.例如(5)中15万亿吨=***000吨,这些较大的数写起来很麻烦,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呢?[设计说明]:此情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故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是对乘方知识的复习,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大数,让学生读读、看看这些数,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上的冲突,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想读、想写的求知欲望。从一系列的数据中体会大数“读”“写”的困难,从而导出课题。(二)探索新知,解析问题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遇到了几个很大的数,看起来、读起来、写起来都不方便,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法呢?1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回顾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算一算:10=10=10=10=24810请学生讨论回答110表示什么?2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3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问题2、把下列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1、100,1000,10000,能写成10()2、300=3×100=3×10()3000=3×1000=3×10()30000=3×10000=3×10()3、再由学生完成上面4个例子中的数的表示。(学生对160000000000这个数可能表示为、16×1010,教师要利用学生这种错误,强调a的范围)4、科学记数法的的定义:我们把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即1≤a21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科学记数法的概念:可以借助10的幂的形式来表示大数。比如:1300000000=×109,69600000000=×1010,300000000=3×10898000000=×107,10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