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免费精编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免费精编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免费精编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一年级数学下册《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教案设计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10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重难点:理解退位的含义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1、口算:14-932-814-364-814-712-342-563-472-982-32、计算:47-2356-4172-32二、新授1、板书:50-24(1)首先列竖式要注意什么问题?(相同的数位对齐)板书竖式,从哪位算起?个位上0减4不够减。怎么办?(从十位退一)也就是从十位借一,和个位上的0组成10,现在就可以减了,10-4=6,个位上写6(2)十位上的5被借走了一个1,还剩几?4-2=2个位上写2。(2)四人小组讨论: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三、巩固练习1、出示题目第21页的第六题,分别让学生说出个位够减不用向十位借一,让学生说出计算正确,但书写不对,十位算得的0不用写,让学生说出最好打上退位点,防止忘记,出错。2、4人小组分工合作,解决第21页的第7题,做完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第8题,说明先写上得数,再连线四、课后作业:第11题,写出竖式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免费2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2.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3.在情境中体验加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养迁移类参考资料,少熬夜!比推理的能力。4.体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联系密切,感受数学的统一美。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一年级下册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前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知识迁移中体会笔算加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道理。课件、小棒等。(一)复习口算5+34=63+7=9+84=38+50=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二)复习笔算32+6=5+43=24+61=43+37=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后交流,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关键把哪个数位对齐?(三)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进位)。(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课前复习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既是对旧知的复习,也是为本堂课学习进位加做好铺垫。笔算的最后一道题设计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欲望。(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课件呈现主题图,读取主题图中的信息。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学生汇报,提炼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4.列出算式:35+37=(二)小组合作,探究算法你想用什么办法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计算的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发散学生思维。(三)汇报交流,明确算理预设一:用小棒摆参考资料,少熬夜!1.学生汇报演示。2.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交流5根加7根得12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1捆再和原来的6捆相加。设计意图:借助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为竖式计算做准备。预设二:列竖式计算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你在列竖式计算时,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为什么要从个位算起?3.讨论:5加7满10后怎么办?在竖式中怎么表示?设计意图:详细讲解5加7得12,向十位进1中1的写法。一方面结合摆小棒理解笔算进位加法的算理,另一方面又突出了竖式中进1的写法,如果有的学生从十位加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优化整合。(四)归纳总结,理解算理1.我们今天学的加法与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同?2.进位加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3.课堂小结:笔算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1.教材第14页做一做。学生列竖式计算,巩固算法。2.教材第15页第5题。判断改错,进一步理解算理。3.教材第15页第3题。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给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算理,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笔算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归纳总结和评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认识图形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内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教材第16~17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且能够辨认和识别这些图形。2.通过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等各种图形的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3.通过实物图片,使学生感受这些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参考资料,少熬夜!重点难点重点: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形状及名称,并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难点:正确认识这些图形的特点,能够对这些图形进行辨认和区分。教具准备课件、PPT、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实物若干、白纸、钉子板一块、方格纸一张。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些积木,我们一起来搭一搭。请每组的同学一起搭一搭,搭好后互相说一说:你们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二、学习新课1.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1)搭积木。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情境图。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称是什么,老师在相应的图形上面板书名称。(2)感受从“体”到“面”。提问:“这些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去找它们呢?”演示:老师手里拿一个长方体,用手摸着一个面,问:你们看这个面是什么图形?(长方形)明确: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能找到长方形。下面就请每个同学从桌子上找出长方体,看看你能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吗?谁找到了,摸给大家看,并说一说,你在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①这些面摸起来是平平的。②这些面摸起来是滑滑的。追问:还有谁找到了更多的长方形?提示:表扬在长方体上找到6个长方形的同学。(3)小组合作学习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提问:你还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吗?小组内互相讨论:你从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学生在小组内动手、动脑,通过观察得出:圆是圆柱体的一个面,正方形是正方体的一个面,三角形是三棱柱的一个面。(4)给新朋友照相。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怎样将物体上的面画在纸上?也就是说怎样给这些新朋友照相?汇报方法,并把小组内画得好的图形进行整理,投影展示在全班同学面前,并说出所画图形的名称。(5)小结——说说我的新朋友。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你们能用语言描述的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这些新朋友吗?(特征)明确:①长方形——长得长长的、平平的,一般的长方体参考资料,少熬夜!上都能见到它。特征:有四条直直的边,四个直角。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左右两条边一样长。②正方形——长得方方的,摸起来平平滑滑,可是它绝对站不起来。特征:有四条直直的边,四个直角。四条边一样长。③三角形——平平的,有三个角。特征:有三条直直的边,三个角。④圆——长得圆圆的,没有一点棱角,就像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征: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教师归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都是封闭的平面图形。三、巩固反馈完成教材第17页“想想做做”。第1题:略第2题:图略,不能围出一个圆。第3题:涂色略4532第4题:画图略,找一个长方体实际画一画,最多能画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第5题:画出的正方形都相同。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什么问题吗?板书设计认识图形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描一描等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经历了从“体”抽象出“面”的`过程,体会到了“面在体上”,感受了“体”与“面”的联系与变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2.通过“找一找”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式多样的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3.本节课的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在每次活动后的交流过程中,很多地方老师没有进行有效地反馈,致使时间被浪费,影响了整节课的效果。例如,每次学生的回答,老师不要都一一重复,除非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还有老师的一些结语不一定要等到学生所有活动都结束了再进行,可以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将结语穿插进去。4.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教学过程的设计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新的组合、加工和创造,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自身的魅力。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免费41.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应用题参考资料,少熬夜!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比较容易的含有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2.引导学生连贯地思考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3.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在学生学会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运算基础上,初步接触连续两问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为学生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掌握含有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理解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是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多媒体课件一、复习准备(一)尝试补充缺少的条件或问题,再解答。1.课件出示题目(1)拍球比赛,小华拍了34个,小强比小华多拍9个,___________?(2)阅读兴趣小组有男生13人,___________,阅读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2.认真审题,明确每道题需要补充的是条件还是问题。3.你能将上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吗?4.指名学生补充条件、问题,再解答。(二)小结:要解决一个问题,至少需要两个已知的条件。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确要求的问题和已知条件的关系,为接下来学习解决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做知识上的准备。二、探究新课(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自主理解题意。(1)春暖花开,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组织到郊外写生,从图中你了解了什么信息?(2)学生说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2.尝试提出问题出示: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___________?(1)学生审题,发现缺少问题。(2)补充问题。①男生有多少人?②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设计意图:创设一种现实情境,从中提炼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了解此类问题的结构,体会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深入探究,解决问题。1.分析问题(1)要解答第二个问题,需要什么已知条件?(女生和参考资料,少熬夜!男生的人数)(2)缺少的已知条件是什么,到哪里去找。明确解决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将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2.解决问题(1)先求男生人数,列式计算:14-5=9(人)(2)再把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合起来,求出美术兴趣小组的总人数。列式计算:9+14=23(人)(3)学生口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3.检验结果怎样检验解答是否正确?(方法不唯一)(1)所求得的男生9人是否比已知的女生少5人。(2)共有的23人,减去男生的9人,剩下的女生是不是14人。4.归纳小结今天学习的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要先根据已知的两个条件解决第一个问题,再把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一个条件,和另一个有联系的已知条件结合起来,解决出第二个问题。设计意图: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是由两个相关联的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构成的,教学例题时,出现两个条件后,分次呈现两个问题,指导学生认真审题,通过思考、交流、汇报的方式,弄清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培养学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