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模拟(一)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在甲骨卜辞中,商王自称“余一人”,王以下有各级的贵族与官吏,如“尹”“卜”“工”等;《尚书·盘庚》中也有“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等官名的记载。这表明商代()A.早期国家已经出现B.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C.官僚制度趋于完备D.等级秩序较为森严2.秦朝之罘碑文中记载:皇帝哀众,遂发讨师。……义诛信行……烹灭强暴,振救黔首。琅琊碑文中也有记载:端平法度……合同父子;圣智仁义……上农除末。由此可知()A.秦朝执政严格奉行法家思想B.百姓为秦王嬴政歌功颂德C.儒家思想在秦朝有一定影响D.秦朝短命而亡另有其因3.中唐以来,唐政府始则禁用铜器,以谋增加钱的数量;继则维持绢帛的货币地位,以谋补助钱的不足;再则限制蓄钱,以谋钱流通于市。这些举措旨在()A.满足商业发展的需求B.放松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C.推动货币制度的改革D.挽救日渐凋敝的社会经济4.绍兴七年(1137年),帝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帝以海外诸番朝贡,附带货物交易者,须有官专主之,遂……于浙江、福建、广东设市舶提举司。明朝这一举措()A.适应了对外贸易的政治化B.推动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C.源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D.完善了市舶司的管理职能5.下表是关于中国古代一定时期粮食产量和农民劳动生产率的统计。对此理解准确的是()朝代耕地面积(亿市亩)人口(亿人)人均粮食种植面积(市亩)粮食亩产量(市斤)每一劳动力的成品粮生产率(市斤)战国中晚期0.900.8464.232162027西汉末期2.382.2403.762642151唐朝2.111.9903.763342396宋朝4.153.9003.753092179明朝4.654.2003.283462255清朝中叶7.276.1801.713671260A.经济繁荣主要表现为粮食亩产量增长B.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持续繁荣C.粮食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土地开垦D.人口增长过快制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6.鸦片战争以后,国人提出了建立海军抵抗侵略的海防思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的思想。这些思想的提出()A.顺应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需要B.推动了近代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C.标志着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D.基于国人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7.1864年以后,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有60多人做到督抚的位置,慈禧在任命江南各省的巡抚、布、按时均会征求曾国藩的意见。1868年,非湘军出身的马新贻代替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据此可知()A.地方势力形成尾大不掉之势B.内忧外患导致清廷人事动荡C.清政府中央权威相对稳固D.洋务运动得到朝廷大力支持8.下图是1911年时人创作的一幅漫画《加人一等》。作者意在()注:图左为洋人,图右为清朝官员,落入盆中的为铜钱。A.揭露列强不断侵略中国B.阐明人民大众深受压迫C.批判清政府与洋人勾结D.强调社会变革势在必行9.1954年10月毛泽东在其讲话中强调:“我们现在需要几十年的和平……以便开发国内的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我们不愿打仗……凡是赞成这个目标的,我们都同他合作。”这说明当时中国()A.积极反对霸权主义B.专注于国内经济建设C.外交政策日趋成熟D.外交环境有明显改善10.下表反映的是陕甘宁边区公营贸易收入在财政收入总额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单位:万元,1939~1940年为法币,1941~1945年为边币)。这一变化说明()年份19391940194119421945公营贸易收入6.032.72—13963.2075999.53财政收入总额660.03973.101960.5134867.50161007.43百分比0.91%0.28%—40%47.2%A.边区抗战的经济基础更加稳固B.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确立C.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被突破D.边区的币制改革成效显著11.在古代雅典,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在公民大会出现争执时保持中立,人人必须站在某一立场上反对另一方,否则将被没收财产并予以流放;哲学家或饱学之士也无权隐居,他们有义务在公民大会上投票选举,并轮流为官。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民主决策,实行公民轮番而治B.依法治国,有效防范以权谋私C.崇尚理性,人文精神得到弘扬D.国家至上,个人自由受到限制12.在意大利14世纪以来的二百年间,除了那种受封建神学影响认为时间只是人们忍受苦难的过程、毫无创造价值的传统观念之外,一种将时间作为人类的宝贵财富,视珍惜时间、艰苦奋斗为高贵品质的新观念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座右铭。这说明当时()A.教会的宗教特权已被推翻B.尊重现世渐成社会主流思潮C.理性主义的社会思潮盛行D.公众时间观念出现阶级分化13.下表是19世纪英国工业品出口和境外投资的地理分布情况表(注:以百分比计)。这反映出这一时期()时期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其他工业品出口1816~1822年59.633.36.11.0时期欧洲美国拉丁美洲大英帝国殖民地其他1865年48118249境外投资时期欧洲美国拉丁美洲大英帝国殖民地其他1830年669232—1854年5525155—1870年252711(印度)22(自治领)123A.英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日益衰落B.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争夺加剧C.工业化浪潮在欧美大陆迅速扩展D.世界商贸中心逐渐发生转移14.英国将甘地称为“圣雄”,将曼德拉称为“和平斗士”,宣称他们的思想为“普世主义”价值观。英国此举意在()A.强化殖民地的依附意识B.有条件地支持印度独立C.塑造人类合作共赢的局面D.尊重文化价值观的多样性15.据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从8.5%下降到5.9%,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从4.3%下降到1.1%,劳动生产率年增长率从6.8%下降到3.2%。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苏联整体国力不断衰退B.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建设C.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至宋诗人的现代地域分布情况省份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北宋南宋北方河南526876462130655陕西4661764914505河北4732522628836山西312944306648山东16121119815625甘肃7811133163北京0000300辽宁1110000天津0000040新疆0300000宁夏0010020小计20021427218383681102南方江苏2437423232329206浙江1915415434514923福建04124035529538江西23133028330473四川46171623261183安徽6881816139122湖北91281315722湖南11412176762广东3439115451广西00044175上海00000711云南0001100贵州0000001海南0000011重庆0000032小计689014822920223082600——据王兆鹏《唐宋诗歌版图的空间分布与位移》整理综合上表中的信息,概括唐至宋诗人的空间分布变化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15分)17.晚清时期,中国人的领海主权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时间简介1804年加罗林号案发生后,美国商人向广东当局提交了抗议书,传达了领海管辖的概念,指出中国应在领海行使管辖权。可惜,这份抗议书根本没有送到中国地方大员手中,对中国近代领海观念的产生也没有发挥任何作用。1863年前后《万国公法》首次向中国介绍了领水理论。这一理论在随后的普丹大沽口事件中得到了运用。当大沽口事件发生后,中方向德使提出抗议,指责其兵船在“中国洋面”扣留丹麦商船侵夺了中国的权利。正是借助《万国公法》介绍的领海主权理论进行辩驳,总理衙门才感到理直气壮,迫使德方认错。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第一条就详细规定了水面管辖权问题,这说明当时清政府开始具备利用国际法知识来维护领水权的朦胧意识。1874~1875年荷兰公使提出由该国出面在中国设立救生船队。李鸿章明确提出船只必须由中方管辖,其理由是沿海离岸十里均归本国管辖。日舰到朝鲜沿海擅自测量其海道而被朝鲜炮台轰击,日本公使森有礼向中国提出抗议,李鸿章予以驳斥,认为兵船测量他国海岸违反了《万国公法》。这表明,李鸿章初步掌握了领海理论。20世纪初期在日俄战争中的领水中立权交涉、澳门水界交涉、中日二辰丸案交涉以及东沙岛交涉等事件中,都或多或少地能够看出清政府的领水主权观念已经大大超过了19世纪中后期的水平,运用领水理论来捍卫国家主权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了。——摘编自《国际法的传播与晚清领海主权观念的嬗变》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晚清国人海权观念变化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3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部内容“互相矛盾”的宪法有学者认为,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在具体内容上出现了一些“互相矛盾”的规定,这突出体现在宪法总纲第八、九、十条的内容上。对此,我们应如何认识?第八条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国家指导和帮助个体农民增加生产,并且鼓励他们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国家对富农经济采取限制和逐步消灭的政策。第九条国家依照法律保护手工业者和其他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国家指导和帮助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改善经营,并且鼓励他们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和供销合作。第十条国家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国家通过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国营经济的领导和工人群众的监督,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限制它们的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鼓励和指导它们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54年宪法中“互相矛盾”的规定进行评述。(14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英国何以崛起?英国的崛起是16世纪以来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为研究英国何以崛起这一问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搜集到以下两则史料。材料一对食品的渴求是英国发展的驱动力。17世纪以来,产自纽芬兰岛(位于北美大陆东海岸)海域的鳕鱼深受民众喜爱,为此英国成为纽芬兰捕鱼业的主角,该岛最终也成为其殖民地。英国商人又靠把大量的腌鳕鱼卖到欧洲各国而发大财,再用这些利润去资助海上探险家和商船海员的航行。1570~1689年,英国舰船吨位增长了7倍,英国成为欧洲主要海上强国。对甜味的渴求在英国也势不可当。到1775年,英国所有进口商品中糖取代亚麻跃居第一,这使其在拉美地区的甘蔗种植园对工人有持续需求,进而又刺激了黑奴贸易的发展,仅1688年英国的蔗糖岛就需要2万名奴隶。蔗糖贸易给英国不仅带来了巨大财富,还有成长起来的商业和工业。——据(英)莉齐·克林汉姆《饥饿帝国》整理材料二14世纪黑死病横扫欧洲各地,英国也未能幸免于难,一直到16世纪中叶人口规模才有所恢复。由于人口供给不足,在英国城市工商业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雇主们不得不支付高工资来满足对劳动力的需求,当时英国工人工资的平均水平远高于同时期欧洲其他国家。这就使得英国工人有实力花更多的钱去品尝美味佳肴、穿着高档服饰,也为未来的技术革命提供了条件。——据(英)罗伯特·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等整理(1)材料一、二对于该小组研究的问题有价值吗?分别说明你的理由。(5分)(2)材料一、二都展现了怎样的历史研究视角?利用该视角研究问题需要注意什么?(4分)(3)对于该小组的研究,你认为还可以搜集哪些方面的史料?举两例予以说明。(4分)仿真模拟(一)1.A在甲骨卜辞中商王自称“余一人”说明商王是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