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广东省多校(金太阳79C)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10.27-28历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考古探明陶寺遗址的中期城址约280万平方米,呈典型的“回”字形,构建了卫君与卫民的双城制结构,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手工业区、王陵区、仓储区、普通居民区等。据此可知,陶寺遗址A.反映了夏朝都城的概貌B.具备国家的成熟形态C.展现了良渚文化的特性D.具有完备的都城功能2.汉朝君主的诏令往往有“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令吏明布,令吏民皆明智之”“檄到,亟下县道,咸喻陛下意,毋忽”等词句。由此可知,汉朝A.行政体系运行较为畅通B.中枢决策尊重民意C.依靠儒家伦理规范秩序D.利用乡约教化百姓3.表1是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分配表。这反映出唐代A.两税法缓解了财政危机B.各地藩镇完全失去控制C.地方分权特征比较突出D.征税标准侧重土地财产4.图1所示是一块辽代契丹贵族的墓志铭。该墓志铭表明当时辽朝A.崇尚佛教文化B.借鉴汉族制度C.民族矛盾尖锐D.推行蕃汉分治5.从秦代到元代,史籍中关于大规模虎患的记载并不多见,而明清时期的有关记载却骤然增多。从区域来看,虎患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等新开发的山区。这反映了明清时期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战乱导致人口南迁C.百姓环保意识淡薄D.人地矛盾日益凸显6.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在处置鸦片商贩时,一方面积极查询华特尔编著的《国际公约》;另一方面又依照着中国的官僚习惯执法,将所有英国人视为一个集团,要求英商对鸦片贸易集体负责,而不论对个人公平与否。据此可知,当时A.宗藩体制开始受到威胁和破坏B.地方官僚政治十分腐败C.官员的近代法律意识亟须提高D.国人缺乏对世界的了解7.1902年,著名报人彭翼仲创办《启蒙画报》,栏目设计努力向《钦定蒙学堂章程》靠拢。图2所示为该画报借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介绍西方的近代科技知识。这表明《启蒙画报》A.迎合了清政府的教育改革B.摒弃了“中体西用”思想C.意在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D.注重总结传统科技成果8.1923年1月,共产国际的决议指出,在目前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而且只要国民党在客观上实行正确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就应当在民族革命战线的一切运动中支持它”。共产国际的这一决议A.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B.指导了土地革命的开展C.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D.明确社会主义革命方向9.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收日伪纺织企业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简称中纺)。表2所示为1947年中纺公司各厂纱锭、布机数在国统区(三市一区)总数中所占比重。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国统区A.上海经济地位下降B.官僚资本开始崛起C.社会危机趋于加剧D.城市工业快速恢复10.20世纪70年代,在东盟走向中立化的前提下,中国也改变了对东盟的批评立场,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88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基本原则,强调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政府的这些主张旨在A.参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B.为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C.支持东南亚反对霸权主义D.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11.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斯多亚学派在对事物的认识问题上,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城邦范畴,而是放眼于整个世界,提出应建立一个由理性所统治的世界国家,在这种国家中,“人人皆兄弟”。斯多亚学派的这一观念形成的重要背景是A.亚历山大东征B.罗马帝国的扩张C.基督教的传播D.丝绸之路的开通12.17世纪初,荷兰人对于“南方大陆(澳大利亚)”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就,远超之前西班牙、英国等国。可是,在17世纪40年代他们却停止了探险,因为他们认为“南方大陆”荒无人烟,无法开展贸易活动。由此可知,当时荷兰A.已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B.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C.在争夺殖民霸权中失利D.海外扩张带有商业特性13.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政令,而今礼服采用洋服,规定除祭服外废除所有和服礼服。1873年,明治天皇蓄西式发型、身穿军服的照片,被送到全国各府县的官厅悬挂,令百姓礼拜。这表明当时日本A.官方极力推动文明开化B.和洋并重成为服饰变革特色C.社会生活趋向删繁就简D.上层社会盛行奢侈享乐之风14.表3所示为19世纪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这表明,此时英国A.高等教育形成体系B.广泛应用科技成果C.社会矛盾日趋尖锐D.社会转型充满潜能15.1930年3月12日,印度民族运动领袖甘地发动“食盐进军”,殖民者当局恼羞成怒,把甘地抓了起来,并下令取缔了甘地领导的国大党。随后,全国性的示威游行风起云涌,一些地方的示威游行甚至转化为武装起义。最终,英国驻印总督欧文在与甘地反复协商后签订《甘地一欧文协定》。这说明印度“食盐进军”A.促成了印度的民族独立B.持续时间长且规模较大C.超出了非暴力斗争范围D.展现了永不妥协的精神16.二成后,苏联和东欧国家另起炉灶,成立“经互会”。苏联解体后,“经互会”随之解散,当年西方专门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搞禁运的“巴黎统筹委员会”也宣告寿终正寝。1991年以来,俄罗斯、其他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东欧各国都先后向自由市场经济过渡。由此可推知,冷战的结束A.形成了国际经济新秩序B.强化了经济全球化趋势C.促成了世界多极化格局D.宣告了领权主义的终结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村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材料二既作契以代绳兮,又造纸以当策。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絜性真。含章蕴溪,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援笔飞书,写情于万里,精思于一隅。——摘编自【西晋】傅咸《纸赋》材料三造纸工艺流程∶备料→蒸煮(第一次煮料,加石灰)→洗浆→蒸煮(第二次煮料,加草木灰水)→湿制(淋草木灰水)→打浆→配浆(入纸槽加纸药搅匀)→压榨脱水→焙干成纸。——摘编自【明】宋应星《天工开物》(1)分别阐述每则史料对研究中国古代造纸术的价值。(6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造纸术的影响。(6分)(3)除上述史料外,研究中国古代造纸术,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举两种。(2分)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辛亥革命发生后,孙中山回顾与反思辛亥革命之成败、其思想观念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前期、他认为辛亥革命已经达到了铲除专制、确立共和的目的;后期、他认为毕文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大皇帝、但是没有肃清由清廷遗留的武人、官僚、政客转变而来的无数小室帝、广大民众也没有养成自主治理国家的能力、民主政府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徭底扫除专制、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辛亥革命是不彻底、不成功的。这种认识对晚年孙中山再次举起武装革命的旗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摘编自动雪莲、邱捷《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回顾与反思》材料二抗战时期是中国民族主义最为高涨的时期,国共两党都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理论养分,宜扬各自的抗战理念。国民党认为应吸取辛亥革命的教训,主张“中国的革命必须以三民主义为领导”“革命决不能中途安协”,并将辛亥革命作为激励国人抗战到底的精神来源。中共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政权存在着既联共又反共、既抗战又妥协的不确定性,通过对辛亥革命教训的总结、强调发动民众、将革命进行到底,呼吁加强国共团结,坚持抗战到底。摘编自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1)概括孙中山对辛亥革命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2)指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辛亥革命认识上的相同之处,并简要分析其意义。(6分)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在很多个世纪里,欧洲依赖的都是印度的平纹细布、印花布等广大消费品,因而欧洲的贵金属通过棉纺织品等贸易最终流入印度。印度纺织品的输入不可阻挡,威胁着英国的传统行业———毛纺织业。为此,英国政府实施重商主义政策,借助国家的力量,帮助本国商人减少市场上的阻碍。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工具———东印度公司——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在印度的行径被称为“强盗式的贸易”,他们对印度货物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正是在这种“内外夹攻”以及英国大机器生产对它的反出口的背景下,印度的棉纺织业被摧毁了。到19世纪,英国的棉纺织业进入繁盛时期。——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材料二18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棉花主要产自西印度群岛、巴西、奥斯曼帝国和印度,并不会产自北美。但是一些敏锐的观察家发现,美国的环境非常适合棉花种植。在丰厚的利润刺激下,棉花种植很快推广到美国大片地区。为了扩大棉花生产,种植园主引入了成千上万的奴隶。到1830年,全美国有100万人种植棉花,其中大多数是奴隶。与世界上几乎所有其他棉花种植地区不同,美国种植园主不仅有着不受限制的土地、劳工和资本供应,还有着无与伦比的政治权利……在南方政客的支持下,联邦政府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有些是从外国政府那里获得的,有些则是通过武力逼迫美洲印第安人获得的。——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材料三纵观一些西方国家的棉花产业,其历史实际上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是一部充满掠夺的历史。其中,以美国为代表,奴隶制、强迫劳动对棉花产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美国棉花产业的发展与奴隶制》(1)分析19世纪英国棉纺织业进入繁盛期的原因。(6分)(2)概括近代美国棉花种植业发展的有利因素。(4分)(3)谈谈你对近代西方棉纺织业发展的认识。(4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5所示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有关现代化目标的表述。---据谢冰《建国以来党对中国现代化目标认识的历史演进》等整理提取材料信息,围绕“现代化目标”这一主题,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高三历史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陶寺遗址的特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陶寺遗址的中期城址规模庞大,构建了卫君与卫民的双城制结构,这体现了其都城功能,故选D项;陶寺遗址的中期城址不是夏朝的都城,故排除A项;陶寺遗址仅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排除B项;陶寺遗址位于黄河流域,属于龙山文化的代表,故排除C项。2.A【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行政体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皇帝旨意由稳定的官僚体系进行传达,这说明汉代行政体系运行较为畅通,故选A项;材料描述的是诏令传达,不涉及诏令是如何决策的,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家伦理,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诏令需让百姓知晓,不是在强调乡约的教化作用,故排除D项。3.C【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两税法与地方财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两税法实施后,地方留成额远高于中央提成额,这说明地方拥有极大的财权。故选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两税法缓解了财政危机,故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4.B【解析】本题考查辽朝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书令是汉族官制,谥号制度也是汉族制度,这体现了辽朝对汉族制度的借鉴·故选B项;该墓志铭体现不出佛教文化的痕迹和民族矛盾尖锐,故排除A、C两项;该墓志铭体现的是辽朝汉化的特征,休现不出蕃汉分治,故排除D项。5.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人地矛盾,考查学生获取和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