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三次检测试卷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司马子鱼公开抨击宋襄公用人作为祭品的行为,他说:“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对于这种行为,孔子说道:“始作俑(象征人殉)者,其无后乎?”这反映了A.民本精神的产生B.唯物思想的发展C.宗法制度的衰落.D.奴隶制度的瓦解2.先秦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左传》记载,戎狄“饮食衣服,不与华同”。后来的《史记·秦本纪》也指出,“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而“戎夷无此”。据此推知,当时华夏与戎狄的区分标准本质上是A.血缘关系与宗法观念B.衣食风尚与礼乐法度C.民族心理与风土民情D.文化选择与文明进步3.《汉书·食货志》载:“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镒)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日‘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秦朝实行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是A.规范市场交易B.发展商品经济C.巩固国家统一D.强化重农抑商4.下表为西汉初年至东汉时期封国的基本情况。由此可知,汉朝的封国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结束了外戚干政的局面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5.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庭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A.极大的受到古代民本思想影响B.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时代需求C.旨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D.摆脱了传统“家国同构”观念束缚6.下图为唐朝劳动泥俑群图片。该图片所示信息A.是研究唐朝新疆历史第--手史料B.内容的真实性还需要进--步甄别C.足以证明当地的生活与内地一致D.是唐对新疆进行有效统治的力证7.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统计,唐朝有水利工程253项,其中北方103项。宋朝有水利工程1048项,其中北方78项。据此可知与唐朝相比,宋朝A.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B.农业与商业发展不平衡C.南方耕地开发更充分D.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8.雍正之后,清朝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的模式。军机处主要处理全国机密要务,具有封闭性,内阁则负责处理大量公开性政务。这说明了清朝A.国家行政体系最终形成B.军机处的权限远大于内阁C.行政效率得到明显提升D.军机处的设置强化了君权9.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耕地占有量统计表。根据表格信息可知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耕地面积逐步减少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D.重农抑商的重要性10.1846年,梁廷相撰成《海国四说》。书中介绍了耶稣教源流及传教士来华传教宗旨,记述了美国和英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情况,对于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介绍尤多。这本书A.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弊端B.对西方的认识全面深刻C.开阔拓展了人们的视野D.主张学习美国政治制度11.据统计,1831年时苏州府实际人口340余万,到1865年只剩下128万左右。19世纪60年代初,号称天堂的杭州,城市人口从80余万骤减至20万,一度仅剩下数万人。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国内局势长期动荡不安B.列强扩大对华侵略C.传统经济结构出现变动D.经济重心发生转移12.1868年,上海地方官与英美领事议定《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自此以后而有上海法租界“会审公廨”、汉口洋务公所等。《汉口竹枝词》记载汉口洋务公所:“汉口从无会审堂,洋街公所异申江。班期领署激将去,无术分身格外忙。”这表明A.租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B.汉口的发展与世界同步C.列强控制中国重要经济命脉D.中国司法主权受到侵害13.下表为1873--1878年上海轮船招商局经营状况统计表。根据表格信息可知A.洋务运动兴起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B.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C.洋务企业起到了分洋商之利的作用D.民族工业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14.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央政府第一次发行国债,向国内通商口岸的企业、商人进行借款。因为有利息,被称为“息借商款”,这和过去的战争期间向商人摊派有很大的不同。清政府这一举措A.保证了战争期间军费开支的充足B.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C.可以减少外国银行对财政的控制D.是对民族商办企业及商人的大力扶持15.孙中山在刚写完《上李傅相(李鸿章)书》时,曾对陈少白说:“吾辈革命有二途径,一为中央革命,一为地方革命。如此项条陈得(李)鸿章采纳,则借此近身,可以实行中央革命,较地方革命为事半功倍。”这反映出孙中山A.自此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B.对清政府革新尚存一线希望C.希望清廷接受资产阶级革命D.已为资产阶级革命做好筹备16.晚清时期我国兴起了一批大城市,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和天津等,这些地方成为中国金融、工业和人口集中之地,拥有一-定的财富。这反映了A.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D.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17.康有为提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他强调“中学为体”为传承儒学,“西学为用”以西化儒学,即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革新,主张中西文化可以而且应当交融汇通。该思想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B.和洋务派的思想一致C.是维新变法的指导思想D.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18.下图是法国某年报刊上登载的一幅漫画《抬着大炮去北京》。该漫画所反映的事件A.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旨在要求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遭到了中国军民的联合反抗D.直接激发了民主革命的兴起19.近代中国“原本以暴力开始的运动,到了后来确实归于一种宁静的悄悄变革....不可一世的至上君主悄然退位,最高的政治权力有条不紊地转移”。这场运动A.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B.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C.深刻改变了农村的习俗D.使民众普遍接受民主共和观念20.1907年,清廷外务部根据刘式训上奏的《变通出使事宜章程》作了制度调整:一是将出使大臣变为实官;二是让具有驻外经验并精通外语的人充任出使大臣;三是打破出使大臣的三年任期限制。这一调整A.揭开了清朝近代外交序幕B.增强了国民外交自主意识C.体现了清廷的现代化倾向D.有效遏制了革命形势发展21.据统计,1911年全国兴办的各级各类学校数目为52500所,学生总数达163万人,其中占相当数量的是蒙养院的学生和初等小学堂的学生,而在专门学堂、师范学堂普通中学和实业学堂就读的人数不超过10%。这反映了当时A.仍然固守传统的教育模式B.科举制阻碍教育事业发展C.启蒙教育的规模亟待扩大D.新式教育的社会影响有限22.晚清时期,美国联邦政府办公大楼“WhiteHouse”以及国务书记“SecretaryofState分别被官方汉译为“白宫”和“国务卿”,并一直沿用下来。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晚清时期中国不断融入世界B.君臣观念下的文化融合C.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广泛传播D.各国交流中的文化冲突23.在与保皇党进行论战时,孙中山针对保皇党成员将形容汤武革命的“天下归心”也用来形容华盛顿(称“十三州人民归心也),明确予以批驳,华盛顿“为十三州国民之一分子”,“虽职有等差而分皆平等,同心一致以赴公义,固无所谓谁归心于谁也”。孙中山的批驳A.强调了古今革命具有相通性B.意在论证反清民族革命的合理性C.体现了民权主义的精神内涵D.说明美国独立战争缺乏群众基础24.当1911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成都时,四川省的立宪派绅商立即写文章、发通电、开会演说,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咨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人室之实祸”。这反映了立宪派.A.配合了湖北新军的革命B.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C.具有反帝反封建进步性D.与革命派政治主张趋于一致25.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在五四运动中讲演的题目有《青岛问题》《山东与全国之关系》《日本的野心与中国救亡的关系》等。这说明A.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B.山东问题是五四运动导火线C.五四运动的实质是反帝救亡D.北大成为反帝运动的主阵地26.“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就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批判。”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重大缺陷是A.表现出形式主义的倾向B.对权威的蔑视与挑战C.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D.具有崇洋媚外的特征27.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时的“革命青年”,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则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导致出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B.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28.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过后,中国社会趋向改变了,有觉悟的添了许多,就是那些不曾自己觉悟的,也被几声霹雳吓得清醒...以后是社会改造的时代”。“(五四运动)是自下而上生发出来的社会运动,因而可以说是真的社会运动,这一点极具深刻意义”。该学者意在强调五四运动A.以社会的运动改造社会B.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找到了社会改造的途径D.拉开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帷幕29.从1922年初至1923年2月,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一个高潮时期,其间有30余万工人参加了大大小小100多次罢工,这些罢工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中国工人运动出现高潮的原因是A.新的革命组织的建立B.民族资本主义的衰落C.民族危机不断地加深D.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30.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其中提到:“辛亥革命战争,是适应近代由封建制度到民主制度,由单纯商品生产制度到资本家商品生产制度之世界共同趋势的战争,是在历史进化上有重要意义的战争。”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A.对时局的认识脱离实际B.意识到要对现行纲领进行调整C.有一定的“左”的倾向D.注重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属性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源于春秋战国的强干弱枝政策到秦朝有了进一步发展。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人提出立诸皇子到燕、齐、荆远地为王的建议;李斯认为“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主张“今海内一统,皆为郡县,天下安宁之术也”。秦始皇三十三年,博士齐人淳于越重提分封,再次被秦始皇和李斯打压下去。秦朝重法家思想,认为亲情不可靠,也忽略了当时仍然存在的封建思潮的力量。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秦灭六国,父兄有天下,而子弟为匹夫,在当时人视之,实为变局而非常理,故秦一亡而天下复分。”秦朝“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不信任臣下甚至是自家子弟,真正是彻底地实行了“强干弱枝”政策。秦朝强干弱枝的另一项举措是迁豪富。秦始皇二十六年,下令“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这部分人主要是原东方六国奴隶主贵族残余势力,这一措施显然是对六国残存势力的进一步打击和控制,是削弱各种地方割据因素,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的重要步骤。——摘编自高晓荣《秦汉时期“强干弱枝”政策考论》(1)根据材料,概括秦朝实施“强干弱枝”政策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施“强干弱枝”政策的原因。(8分)32.(22分)在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方面,中国近代史学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1年,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指出“兴学育才,实为当务之急。”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级学堂的办学要求,在坚持“忠孝为本”的前提下,将“培养爱国奋发之心”作为中小学堂教育的重要目标。清末各科教科书中,由日本人编辑、后译为中文的教材,占到20%左右。罗振玉说:“以吾国之史,吾人不能作而他人作之,是可耻也,不耻不能作,而耻读他人所作之书,其为可耻,孰过是也?故序而重刊之,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