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专题党课讲稿:新时代高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四个着力点与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23年专题党课讲稿:新时代高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四个着力点与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2篇文】2023年专题党课讲稿:新时代高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四个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对我们做好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将更加复杂尖锐。高校是推进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要立足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找准工作着力点,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一、以队伍建设为切入点,掌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根本在人才,根本靠队伍”。高校应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切实提升其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和水平,为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奠定基础、提供保障。1.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前提和关键所在是建立一支适应时代需求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当前,高校主要依托学校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学生工作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加速叠加,高校面临的意识形态风险与挑战正逐渐加大,迫切需要具有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加入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高校需广泛选拔和吸纳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三育人”标兵、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教学名师等师资精英和优秀的团学干部,组建多学科、多层次的,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并将其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2.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能力。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的能力关乎意识形态教育成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要不断回应社会发展提出的问题。对于高校而言,面对广大学生关注的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要想把道理讲清楚、把问题讲明白、把原因讲透彻、把立场讲明确,让广大学生乐于接受和认可,就需要不断提升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学习和研究。“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蕴含着新时代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引领和根本遵循。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必须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另一方面,要将科学理论主动运用于工作实践,注重在实践中练就过硬的意识形态工作本领。面对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的形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锻炼在复杂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预判政治风险、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敏锐识别、准确判断各种错误观点,不断强化斗争意识、培养斗争精神,敢于亮剑、敢于斗争。二、以课程建设为关键点,筑牢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应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满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求、顺应教育教学与学生成长规律。1.注重把握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学习方式、行为特征等呈现出了新特点与新动态,这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直面学生关切、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积极解答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和疑惑,激励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教学实践中,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开展重大问题的学习讨论,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用鲜活的事例感染学生、用典型的案例教育学生、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全方位多维度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激发学生青春向党、不负人民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另一方面,要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思政课教学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就会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体验不深切、理解不透彻、感悟不深刻。因此,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性格特征、心理状况、兴趣爱好、宗教信仰等的全方位分析评判,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规律与行为特点,选择与大学生需求变化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内容,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2.积极回应当前社会的现实问题。意识形态教育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管理问题,而是事关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社会发展、民族团结的重大问题。面对新的时代境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立足全局、时代和战略高度,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树立问题意识,精准施策。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勇于回应社会现实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泛娱乐化思潮、“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观点和错误社会思潮的表象、实质和危害,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用主流价值教育学生、用正确舆论引导学生。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帮助学生找准人生方向,明辨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特别是要引导大学生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蚀。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可以社会现实问题、公众热议问题、舆情热点事件、学科前沿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组织大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辩论、主题演讲、情景剧展演、谈视频观后感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引导大学生理性有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三、以机制建设为支撑点,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意识形态工作机制是意识形态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高校应着力构建网络育人机制和动态跟踪、研判、预警机制,助力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质增效。1.构建网络育人机制。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因此,网络育人机制的构建刻不容缓。一方面,要推动意识形态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创新话语方式、提升话语能力、消除话语差异,使其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可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速度快、效率高、覆盖面广的优势,发布时事新闻,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还可探索构建集资源共享、互动服务、评价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移动课堂,使课程内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平台建设,对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等平台进行实时监测,精准掌握校园网络舆情动态。同时,可大力推进校园网络舆情数据库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搜集、整理、比对、分析高校舆情动态,增强舆情监管的主动性和预见性。2.建设动态跟踪、研判、预警机制。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做到先发制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实现从消防员向预防员的转变。一方面,要运用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专家会诊法、重点对象追踪调查法等方式对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问题和风险点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要持续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重点调研大学生对新媒体的阅读喜好和关注焦点。还要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定期评估,以高校的校情、生情为基础,建设符合学校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过程和效果的科学分析,做出定性和定量评价。另一方面,高校应建设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持续优化预警信息收集机制、预警决策与反馈机制、预警问题管理与解决机制,为预防和化解意识形态安全突发事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针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可能面临的突发问题,高校各部门需提前谋划、明确分工、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尽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四、以环境建设为着眼点,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感召力环境与教育是影响人思想的两大外部条件。意识形态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优化意识形态教育环境是提升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增强意识形态教育感召力的重要举措。1.强化宣传舆论阵地建设。通过构建以意识形态教育为核心的宣传平台,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可以有效保障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顺利实施。一方面,高校要紧扣时代脉搏,持续推进以广播站、校园网站、校刊、论坛、宣传栏、宣传横幅等为基础的宣传矩阵建设,利用校园专题文化长廊、地标建筑等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另一方面,环境建设需要校内校外齐发力、课内课外齐专研、线下线上双联动,协同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形成全环境育人生态圈。2.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意识形态的文化性和文化的意识形态性相融共生。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生产形态,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一方面,高校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意识形态教育专题讲座、研讨会、主题演讲比赛、学习沙龙和党的知识竞赛、红色文化歌舞展演、红色革命圣地参观考察、新农村建设实地调研等活动。同时,高校还应打造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如举办“奋战脱贫攻坚、筑梦乡村振兴”大型成果展等,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用主流意识形态浸润大学生的心灵。另一方面,高校应注重深入挖掘重大节日、纪念日的丰富内涵,在相关节日、纪念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打造沉浸式的仪式教育,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形式对大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增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2023年专题党课讲稿: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逻辑缜密,为新时代开展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依据。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高校思政课课堂建设思政课课堂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相较于高校的其他专业课程,其他课程只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思政课则肩负着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使命,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新时代要使学生真知、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其关键任务就是在课堂上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要善于运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堂的专注度、参与度、认同度,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采取问题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展开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灵活运用于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遗址、革命历史陈列馆、新时代改革阵地等开展现场教学,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仪式感与互动感,实现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相融合。要科学利用新时代网络载体,创新运用可视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实现“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打破教材体系,进行深度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推动思政课课堂教学提质增效。通过思政课课堂宣讲,打消学生的疑虑,使学生彻彻底底地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先进性,增强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腐朽文化的能力,识破各种企图分裂丑化我国形象的错误思潮,做到在实践中躬亲践行马克思主义。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要素。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把握,决定着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体验。全面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为教师搭建党的二十大精神高校学术交流研究平台,对于开展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要。教师更为主动地担当起宣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