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镇党委书记关于乡村建设的思考调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并把乡村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如何抢抓乡村振兴政策机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政治课题和最大任务。自己通过认真学习思考,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要强化组织领导。乡村建设行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强化对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责任和组织责任。政府不仅是乡村建设财政投入主体,也是规划设计和实施的组织主体。要落实党政一把手是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带头示范推动乡村建设行动。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水保等政府各个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形成乡村建设行动的合力。除了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外,还要充分调动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乡村建设的途径,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建设行动,并将社会力量纳入乡村建设行动系统中。项目村选择、分配财政资金可向引入社会力量工作成效明显的村倾斜,允许社会组织采取“半公益半收益”的方式,参与乡村建设行动,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凝聚力量。—2—二要突出规划引领。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中央、省市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严格按照县委提出的“三三三”思路模式,即分类建设发展壮大型、巩固提升型、整合撤并型三类村庄,精心打造XXXX、XXX、XXX三条富裕乡村片带,奋力实现培育形成适合长期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产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达到2.5万元以上、乡村建设实现“四全一提升”的目标,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协调发展,制定和完善全县乡村建设规划,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确保乡村建设规划管理有序推进。三是紧盯工作重点。聚焦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项目资金向非贫困村适度倾斜,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实现农村巷道全硬化、亮化美化全到位、农户改厕全覆盖、农村天然气全入户、提升通乡道路标准的“四全一提升”目标。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以村组道路延伸和入户道路布设为重点,大力实施村组道路、农村巷道硬化工程,努力实现农村巷道全硬化。同时,不断健全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全面提升县乡公路承载能力和通行标准。加强农村住房监测力度,对新出现的各类危房,及时落实加固维修措施,改善群众住房条件。统筹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对乡镇街道、村组道路、文化广场、学校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绿化美化亮化,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结合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多方衔接争取,—3—推动天然气管网向所有行政村辐射延伸,推动实施“煤改气”工程,加快农村天然气入户步伐。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按照“政府引导、项目支持、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加快推进卫生厕所全覆盖。同时做好后续服务工作,确保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污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能利用。加大垃圾收集设施配备,加强乡村保洁员管理,积极引导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全面清理陈年垃圾,妥善解决垃圾收集、清运、处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加大农村废旧庄基、残垣断壁、废弃窑洞拆除垦复力度,全面清理乱搭乱建的养殖棚、柴草棚和乱堆乱积的土堆、粪堆、柴草堆,提升村庄整体风貌。多方扩大乡镇生活污水管网延伸覆盖面,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大力实施涧河沟道防洪治理工程,加强污水排放整治力度,进一步改善河道水域生态环境。精心实施生态治理工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生态与经济互促,绿化与美化同步,植绿与造景结合”的要求,持续开展造林绿化行动,切实抓好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五期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黄土高原塬面保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全面提升乡村生态环境面貌。四要创新乡村治理。实施乡村建设,还要注重加强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深化“好公婆”—4—“好儿媳”“好邻里”“和谐五星”“文明家庭”等创评活动,大力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先进典型,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同时,积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快“三治融合”,健全完善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制度,着力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广泛开展“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土地征收、承包流转、生态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引导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排查交通运输、公众场所、食品药品生产销售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安全隐患。密切关注农村弱势群体,严格落实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救灾救助等政策,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生活问题,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切实增强群众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