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一章)关于中庸•《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是儒家核心伦理观之一。•『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2.“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3.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4.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5.“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之谓性;()之谓道;()之谓教。•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乎(),()乎()。•3.莫()乎(),莫()乎()。故()也。•4.()、()、()、()之未发,谓之()。发而皆(),谓之()。()也者,天下之()也。()也者,天下之()也。•5.(),天地()焉,万物()焉。•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