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直接外资的趋势和前景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直接外资)流量在2009年下半年开始见底,此后于2010年上半年出现小幅回升,这使人们对直接外资短期前景持某种审慎乐观的看法(图1)。长期来看,直接外资流量的回升势头将会增强(图2)。预计全球流入量在2010年将会回升至1.2万亿美元以上,2011年进一步升至1.3-1.5万亿美元,2012年则向1.6-2万亿美元挺进。但是,直接外资前景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全球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当前,直接外资的回升是在全球直接外资流量2009年大幅下滑之后发生的。继2008年下跌16个百分点之后,全球直接外资流入量再次下降37个百分点,降至11,140亿美元,而流出量则下降了约43个百分点,降至11,010亿美元。早在全球危机发生之前,全球直接外资的格局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的势头在中短期很可能加强。首先,发展中和转型期经济体作为全球直接外资目的地和来源地的相对重要性预计将不断上升。2009年,这些经济体吸收了全球直接外资流入量的近一半,目前,它们正引领着直接外资的回升。其次,与服务业和初级部门相比,制造业直接外资近期进一步减少,这一趋势不太可能发生逆转。第三,尽管这场危机严重影响到直接外资,但它并未使生产的日益国际化进程停顿。直接外资:走向复苏直接外资流量的各个组成部分――股本投资、公司内借贷和再投资收益――在2009年全面收缩。跨界并购交易压缩,外国子公司的利润减少,都对股本投资和再投资收益产生严重影响。但是,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公司利润的改善支持了再投资收益的小幅回升。2010年第一季度,直接外资重新表现出活力。跨界并购2009年仍处在2,500亿美元的低位上,但2010年前5个月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6%。跨界并购的衰退是2009年直接外资下滑的主要原因。国外收购压缩了34%(价值收缩了65%),而绿地直接外资项目数降幅仅为15%。与绿地项目相比,并购通常对资金条件更为敏感。这是由于股票市场的波动干扰了并购所依赖的价格信号,也是由于并购的投资周期通常短于绿地投资周期。全球危机压缩了可用于直接外资的资金,减少了收购数量。尽管股票价格缩水降低了交易值,但它加上全球重组,也为仍有能力获得资金的跨国公司创造了机会。尽管两种进入模式的直接外资流量在2010年都显示出回升迹象,但是并购回弹更快。初级部门、制造部门和服务部门这三个部门的直接外资都出现了下滑。因此而遭受不利影响的并非只有汽车和化工等周期性行业。即使在最初对危机有抗御能力的行业――包括制药业和食品加工业,直接外资在2009年也遭遇打击。只有少数行业2009年吸引的直接外资超过了2008年,即电力、天然气和供水,以及电子设备、建筑和电信业。总体而言,制造部门的直接外资受挫最大:该部门的跨界并购比2008年下降了77%。初级部门和服务部门的跨界并购交易的收缩幅度稍低一些,分别为47%和57%,这使它们在全球跨界并购中的相对比重继续扩大,而制造部门所占比重则大幅收缩。但是,这些部门也有一些行业受到严重影响,具体而言,金融服务业的跨界并购交易值暴跌87%。2009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直接外资数额下降了65%,而来自主权财富基金的直接外资则增加了15%。这两种基金共占全球直接外资流量的十分之一以上,这一比例高于2000年的不到7%,但却低于2007高峰年的22%。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直接外资受到融资减少及杠杆收购市场崩溃的影响。2009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跨界并购值降至1,060亿美元,不及2007年的高峰值的四分之一。然而,规模较小的交易则表现出回弹能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参与的收购数目实际上有增加。私募股权投资活动在2010年显示出复苏迹象,但是欧洲联盟(欧盟)提议的管制可能会限制将来的交易。2009年,主权财富基金的筹资也由于初级商品价格的下降和贸易顺差的减少而遭受挫折。但是其直接外资活动并未下降,反映出拥有这些基金的新兴经济体较高的增长率。新投资调整了投资方向,其资金逐步投向初级部门、较不易受金融动荡影响的行业以及发展中区域。公司进一步国际化尽管全球危机影响了直接外资流量,但它并未使生产的日益国际化进程停顿。2008和2009年,跨国公司外国子公司销售额和增加值的下降幅度与世界经济的收缩相比较为有限。因此,外国子公司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创下11%的历史新高(表1)。跨国公司的外国雇员人数2009年略有增加,升至8,000万名工人。发展中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崛起在国际生产格局中非常明显。目前,这些经济体提供外国子公司的大部分劳动力。此外,2008年,它们在全球82,000个跨国公司中占到了28%,比2006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而1992年这一比例不到10%。这反映出它们作为母国的分量也在加重。2009年,外国子公司的资产增加了7.5%,这主要是由于内向直接外资存量增加了15%,达到18万亿美元。直接外资存量增加的原因是全球股票市场显著回弹和直接外资继续流入,这一流入量保持正值,但增长的速度比以前要慢得多。全球直接外资目前有半数流入发展中和转型期经济体在经历了6年的连续增长之后,流入发展中和转型期经济体的直接外资2009年下滑27%,降至5,480亿美元(表2)。虽然直接外资出现收缩,但是这一类别表现出的危机抗御能力强于发达国家,其下降幅度低于发达国家(44%)(表2)。它们在全球直接外资流入量中所占份额持续上升:发展中和转型期经济体有史以来第一次吸收了半数全球直接外资流入量。继连续5年呈上升趋势之后,流出发展中和转型期经济体的直接外资2009年收缩了21%。但是,随着这些经济体的跨国公司的崛起,直接外资的收缩与发达国家相比也较为缓和,而发达国家的直接外资流出量则锐减了48%(表2)。在发展中世界,直接外资的反弹也更迅速。其外向投资的份额目前仍然小得多,但速度在加快,正达到全球外流量的四分之一。在最大的直接外资接受国中,中国于2009年升至第二位,位居美国之后。在直接外资位居前6位的目的地中,有半数为发展中或转型期经济体(图4)。跨界并购交易的三分之二以上仍涉及发达国家,但是,发展中和转型期经济体作为跨界并购交易东道国的份额已从2007年的26%升至2009年的31%。此外,这一类别在2009年吸引了50%以上的绿地项目。在外向投资方面,中国香港、中国、俄罗斯联邦依此顺序跻身全球投资经济体前20名。各区域的直接外资表现不均衡如以上列出的部分数据突出表明的那样,全球直接外资总体状况掩盖了各区域状况参差不齐这一现实。对发展中和转型期经济体的直接外资多数流向少数几个国家,主要是大型新兴市场。在经历了近十年的连续增长之后,流向非洲的直接外资量降至590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了19%(表2),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全球需求缩减和初级商品价格下滑。西非和东非的初级商品生产者受到影响。流向北非的直接外资量也有所减少,尽管该次区域直接外资多元化并执行了持续的私营化方案。非洲服务部门投资的收缩不像其它部门那么明显。电信业在业务扩张的支持下成为最大的直接外资接受部门。预计初级商品价格的回升和亚洲新兴经济体持续不断的兴趣将有助于流向非洲的直接外资量在2010年缓慢回升。几年来,发展中和转型期经济体的跨国公司日益投资于非洲。2005-2008年间,这些跨国公司的投资占流向该区域的投资量的22%,而在1995-1999年间只占18%。中国、马来西亚、印度以及海湾合作委员会的投资者最为活跃,但非洲在其直接外资中仍仅占很小的份额。南部非洲和北非投资者在该区域也日趋活跃。这些新的投资来源不仅可提供额外的发展机会,而且预计会比传统投资来源更具适应能力,提供抵御危机的潜在的缓冲。整个非洲的外向投资收缩了一半,降至50亿美元。但是,2009年南部非洲的流出量扩大到16亿美元,这靠的是南非投资的拉动,该国主要投资于非洲其他地区。但是,北非仍然是该区域对外投资的最大来源,占总额的50%以上。对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直接外资流量经历了自2001年来最大的下滑,但是,在当前的下跌趋势中,它们是最先见底的。2009年,该区域流入量下跌近17%,降至2,330亿美元,这主要反映出跨界并购的减少,服务业并购的减少尤为严重(-51%)。随着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骤减,区域内直接外资的比重有所提高,目前占到该区域内向直接外资存量的一半之多。流出该区域的投资总量下降8%,降至1,530亿美元,跨界并购减少44%。和这些趋势相反,中国在非金融部门的外向投资持续扩张,继续寻找矿产资源和全球产业重组创造的并购机会是这一扩张的驱动因素。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直接外资业已开始反弹,由于该区域在全球经济复苏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反弹速度可能会加快。具体而言,流入中国和印度的投资早在2009年中即开始回升,这两国持续进行的外向直接投资可望推动该区域的外向投资在2010年重现增长。但是,流入和流出四个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中国香港、大韩民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省)的直接外资的回升可能将是缓慢和有限的。亚洲区域内投资的增长已成为推广技术、“循环利用”比较优势的和增强竞争力的一个工具。它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国产业的有序升级发挥了作用。区域一体化和中国的腾飞目前正在加速这一进程,为更多的国家创造了发展机遇,这些国家包括柬埔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缅甸等最不发达国家。此外,这一有序升级进程已经扩大到电子等行业以外的产业,并涉及更多的高科技产品。国际信贷市场的收紧和国际贸易的下滑影响到了对西亚的直接外资流量,这一流量2009年缩减了24%,降至680亿美元(表2)。除科威特、黎巴嫩、卡塔尔之外,该区域所有其他国家的内向直接外资均有所下降。收缩使土耳其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受害尤甚。在土耳其,跨界并购骤减,外向型产业遭受全球危机的影响。流出该区域的直接外资――87%来自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减少了39%,降至230亿美元。沙特阿拉伯外向投资的上升不足以抵消“迪拜世界”危机的负面影响。假使危机消退,国际信贷市场恢复稳定,那么,西亚政府持续致力于执行宏伟的基础设施计划的做法可望支持直接外资流入量在2010年实现回升。另一方面,外向投资短期内仍将低迷。国有实体――该区域的主要投资者――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国内经济上,同时,“迪拜世界”危机将继续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外向直接外资带来压力。全球经济和金融风暴的影响使得流向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的直接外资跌至1,170亿美元,比2008年的水平下降了36%(表2)。虽然巴西的内向投资收缩了42%,受影响程度超过整个区域,但该国仍然是最大的直接外资接受国。该区域的跨界并购骤减,2009年转入负值,原因是外国子公司被出售给国内公司,巴西的情况尤其如此。直接外资流入量预计2010年将回升,从中期来看将会持续增长,因为据投资者调查显示,巴西和墨西哥仍然是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由于国外的巴西子公司流向其母公司的公司内部借款激增,巴西的外向直接外资转为负100亿美元。这使该区域的外向投资下降了42%。但是,该区域跨国公司的跨界并购采购增加了52%,升至37亿美元,这种采购主要针对发达国家。该区域的跨国公司出现于2003年,这类公司的持续出现必将在中期内推动外向直接外资。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流出的直接外资从1991-2000年间的年均150亿美元跃至2003-2009年间的年均480亿美元。越来越多的拉美公司(主要为巴西和墨西哥公司)一直在向本区域以外扩张,主要进入发达经济体。除了该区域2003年以来有利的经济条件之外,政府政策也推动了国内公司在母国的巩固发展及其进一步的对外扩张。今天,该区域的主要外国投资者通常是进口替代年代兴起的最大和最老的工商集团。此外,巴西和墨西哥等国的私有化政策促成了国家龙头企业的出现。最近,巴西政府的激励措施,包括有针对性的信贷额度,支持了公司的对外扩张。但是,有限的国内融资途径,加上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收紧,可能会妨碍进一步扩张。这些跨国公司将继续受益于其较低的债务收入比率、对受危机打击最大产业的暴露有限以及该区域经济的相对适应能力。在连续8年增长之后,流入东南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