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二十部党员教育电视片心得体会范文4篇2023/X/XX收看二十部党员教育电视片心得体会1怀着学习的态度和对优秀党员的崇敬之情,我看完了二十部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这20部教育片从红色历史、典型事迹、工作实践三个分类介绍了我们省从建党初期到新时代的优秀党员模范,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教育性和艺术性。看完我良久不能忘怀,每一位优秀党员的事迹都在我的脑海中不停回放,我对党的认识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片中众多楷模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了我,我深刻认识到自己与优秀党员的差距,他们每一位都是我学习的榜样。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领导“双河集农民暴动”的合肥北乡支部第一书记崔筱斋。去年6月底,在学院的安排下,网媒班前往安徽省长丰县开展实践教学,其中一站便是北乡支部纪念馆,那里矗立着崔筱斋的雕像,也是我第一次认识这位革命英雄的地方。当时我便被崔筱斋英勇就义的大无畏精神所打动,如今在《播火者》这部教育片中进一步了解到他的英雄事迹,更为之动容而敬佩。片中再现了百年党史中的真实片段,在双河集革命暴动时,崔筱斋手持红缨枪、长矛,开展“反围剿”,在激烈斗争中创建党组织、用生命播撒革命火种。尤记得崔筱斋先烈赴刑时的绝命诗:“天上小星簇大星,筱斋死了为革命。死了筱斋容小可,革命自有后来人。”面临死亡,他仍怀有必胜的信心。正是有无数个这样宁死不屈、坚定必胜的仁人志士冲锋在前,用坚守诠释责任担当,用行动守望万家灯火,才会有今天的新中国。在今天,共产党员仍然保持先进性和服务性,不怕牺牲,迎难而上。我们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共产党人的身影,这既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更是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让我们深切地感受着温暖与力量,更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党的未来和希望,看到了党和党员在人民心中的所在地位和崇高形象。看完影片,我深刻地理解了:党员不仅仅是—种荣誉和自豪,更是一种责任。将来我要像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一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展现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今天的祖国正如那些革命烈士所愿,国富民强,红旗飘扬。回眸历史,心中涌现的是感恩、希望和无限崇敬。展望未来,牢记使命,我将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坚定理想信念,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收看二十部党员教育电视片心得体会2“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淮河处在长江与黄河中间位置,是中国南北方的一条自然气候分界线,占据着无比重要的地理位置。滔滔淮河,千年流淌,它养育了两岸无数的古人今人,并仍将养育着无数生于此的后人,“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繁荣兴盛。但同时它也蕴藏着苦难,淮河对两岸人民而言,既是黄河夺淮侵淮的灾祸,也是洪水泛滥的惨绝人寰,因为相比长江、黄河等流域,淮河流域的承灾能力相对较弱,“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在历史上,淮河水灾频繁,以致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1950年6月至7月,新中国成立不久,淮河又一次遭遇流域性大洪水,灾情十分严重,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于是专门成立治淮委员会,决心大规模治理淮河。毛主席甚至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铮铮誓言彰显党和国家治理淮河、疏通水患的决心和信心。党员教育电视片《大河安澜践初心》便是在新中国大规模治水的背景下,聚焦治淮劳动模范李秀英老人的治淮事迹及其个人工作生活经历,生动再现了数十万沿淮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不畏艰苦、奋战一线、拼搏奉献、一心为民、积极响应“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伟大号召的感人故事。1952年,以李秀英老人为代表的治淮人民所表现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被中央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纪录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全国影院放映后,引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响,这种“治淮精神”被全国人民所熟知与认同,掀起了一大波学习治淮精神的高潮,并成为激励几代人建设新中国的精神力量。无独有偶。xx年7月,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淮河干支流水位全面上涨,淮河汛情进入到严峻态势。20日上午,接国家防总命令,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的淮河王家坝开闸放水,滚滚淮河水奔涌向蒙洼蓄洪区,这是王家坝时隔13年后再次开闸蓄洪,也是蒙洼蓄洪区建成后的第16次蓄洪。当脱缰的洪水在蒙洼蓄洪区肆意横行,良田成河,屋舍损坏,洪水所到之处一片狼藉。面对出现的滔天洪水,生活在蒙洼蓄洪区内的2000余居民连夜迁离,牺牲自己的家园住所,默默承担起淮河流域的安全,这才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代代濛洼人民的牺牲奉献,换来了千里淮河的安宁与腾飞,这种“舍小家为大家、舍局部顾全局”的精神一次次感动着全国人民,有媒体称,“时隔13年,又见王家坝精神”。无论是治淮精神,还是王家坝精神,它们所代表的牺牲奉献、为公为民的精神内涵都是相通的,都被世世代代继承并弘扬。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担负着强国重任,在思想上我们一定要有坚定的信仰,固守初心,时刻保持为人民服务的谦虚谨慎;另外,我们还要有顽强的斗争精神,要有“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再出发”拼搏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阜南县时所说“我们中华民族在和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斗了几千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但是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正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牺牲奉献、顽强拼搏,才换来了我们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盛。收看二十部党员教育电视片心得体会3在二十大工作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五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通过电视片的观看与学习,深刻体会到了从事“三农”战线工作者们对于党对“三农”工作的总要求的理解、践行和深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中国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出一份力,担起一份责任。宣城市委组织部所报送的电视片标题为“开门一件事”,通过观看电视片内容,看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为了农民切实的利益而努力而奋斗,用实际行动真正地践行着为人民服务,为百姓谋福祉。后浪奔涌,未来可期,我们青年一代当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目光如炬,脚步铿锵,迎着新时代的号角,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立志成为时代好青年。收看二十部党员教育电视片心得体会4近期我观看了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寻道》,颇有感触。陈原道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革命先驱。1933年,由于叛徒的出卖,陈原道第二次被捕,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寻道》结合巢湖市红色资源陈原道故居,通过寻访先烈革命足迹,回顾革命历史,讲述了陈原道光辉而短暂革命生涯,展现了一位真正的革命者对党的无比忠贞、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身可杀而爱国热血不可消,头可断而救国苦衷不可灭”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砥砺奋进前行。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这里民生多艰,满目疮痍。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代,也注定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原道胸怀天下的精神理想,两度成为阶下囚,他却不向敌人低头,在狱中和同志们建立秘密党支部,把监狱变成对敌斗争的新战场,并取得阶段性的胜利:改善生活环境、延长放风时间、允许阅读图书报刊等。第二次入狱,他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敌人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敌人威逼利诱,他嗤之以鼻;敌人让写“自首书”,他绝食相据;敌人派叛徒劝降,他骂声不绝。在这样恶劣、充满绝望的环境下,他积极锻炼身体,帮助革命青年学习俄文和革命道理,教授革命歌曲,编写小话剧等,尽可能唤起难友们对敌人的仇恨,激发他们的斗志,却最终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这让我不由得感慨,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由无数个像陈原道那样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我们应当继承先烈的遗志,怀着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赓续红色血脉,转化成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向新时代新征程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