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和应对调研报告供借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和应对调研报告供借鉴新媒体作为一种崭新的媒体渠道,其发展已是必然趋势。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建设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其意识形态建设尤为重要。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存在的风险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高速发展,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愈加复杂的风险变量。而高校一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核心领域,因为高校里培养的是祖国的未来,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对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影响是巨大的。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给高校意识形态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为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寻求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基本策略迫在眉睫。(一)传播过程:阵地和传播者的扩大带来的风险。从西方意识形态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来看,中西方意识形态冲突和斗争极为激烈和复杂,国内外敌对势力凭借自身网络技术优势,利用当今时代最有效的网络传播手段肆意传播谣言,给我国国内的和平与稳定带来了极不安全的影响。国外部分政治学者认为互联网就是“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一些西方国家给资本主义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荒谬地冠以“普世价值”的名号,肆意向中国传播,不断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从西方输出的不良网络信息不断消散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带来了危害,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不良的影响。(二)受众群体:高校师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带来的风险。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来看,网络信息多样而又复杂,许多高校教师的指导理念也随之多元化,部分教师为了彰显自身个性话语,从而忽视了对意识形态的保护,且高校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相对缺乏理性判断力,这些不良网络信息更加加剧了大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冲突性,甚至造成了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和主流价值观的动摇以及法律道德意识的弱化,影响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分析(一)时代背景:网络意识形态特征的转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许多的风险变量,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网络信息的不断传播,网络意识形态特征也朝向一定消极程度的趋向演变。1.网络意识形态多样性演变为多元化。网络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这里的多元化因为地域范围而进行了区分。由于网络信息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网络传播的快速性与便捷性,不同的网络文化逐渐相互渗透,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逐渐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在此情况下,要防止和平演变的变局再次上演,坚持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理性判断且正确处理社会思潮多元化与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关系。2.网络意识形态开放性演变为无边界性。开放的互联网给予了网络意识形态开放性的特征。开放性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空间的开放性,网络空间的开放为网络意识形态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与平台;另一方面,开放性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开放性虽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但是同时网络意识形态对人人都开放,使得互联网门槛一降再降,失去了边界性,这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使得舆论引导难度大幅增加,网络监管效力也逐渐减少。3.网络意识形态可控性演变为难控性。网络意识形态从本质上来讲,极为依赖信息技术,如果要进行网络监管,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者可以通过自身所学的信息技术对数据大流进行监管、控制和过滤,达到对意识形态的高效管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开始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进行监控,这既丰富了监控手段,又增加了监管的效果。但是运用大数据来达到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引导和管控,终究是有限制的,因为人们的思想是自由、独立的。所以由于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意识形态的虚拟性,网络意识形态变得更加难控,使得主流意识形态主体地位受到了一定影响。(二)自身特征: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潜在风险的扩大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步伐逐渐加快,全员皆可为媒体的趋势愈加明显,这使得网络空间整体更加复杂,而这一趋势使得网络舆论难以把控,给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更多更大的挑战,这也使得网络意识形态存在的许多潜在风险影响力度逐渐扩大。1.娱乐性剥削师生理性思考。网络“泛娱乐化”问题愈加明显,这逐渐成了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隐患。网络“泛娱乐化”问题的扩大化对于错误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带动不良社会思潮、助长价值虚无主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这使得高校师生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被渗透、被消散的风险。2.虚假性渗透师生学习生活。网络的交互性增加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在传统媒体时代,意识形态的传播主要是对普通群众的单向输出,而新媒体时代,各种平台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介的时空边界,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单向输入,实现了不论时间、空间的互动。但是未经筛选的信息存在着很多虚假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师生教学的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下,虚假信息通过传播进入高校,而高校学生正处于缺乏理性判断能力的阶段,极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3.隐蔽性冲击师生价值信仰。网络的虚拟性,增加了意识形态斗争的隐蔽性。网络媒体的一大传播特征就是匿名传播,在网络平台上,人们可以不受限制,超越时间和空间,自由地去传播观点和价值观念,这既是一种开放的特征,也是一种隐蔽的特征,这些隐匿发表出来的价值观念,自由而破碎性地冲击着师生的价值观,从微弱的碎片化整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得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整体形势更加复杂。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一)坚持党的领导,推进思政育人建设。1.发挥思政教育影响力。思政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的强力抓手,我们要充分利用思政教育在人才选拔、学历提升等方面的影响力和作用力,为大学生打牢意识形态的壁垒。为了更好地提高高校对于负面舆情的抵御能力和判断能力,我们要建立多维度、立体化的正向意识形态引导体系。对于大学生,我们要打造常态化的思政学习机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四史”学习为抓手,以各类特色的思政活动等为具体措施,建立常态化的理论学习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整体政治素质与政治站位,筑牢思想意识堡垒,让党的思想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发动机”,让党的理论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方向盘”,力求为大学生们注入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带动整个学校打造更加坚固的意识形态堡垒。2.重视正确意识阐释力。高校要充分守好宣传阵地,利用新媒体独特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正确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和深度,强化正确意识的阐释力。通过板报、宣传栏、主题活动等方式,多方面、多维度地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不断扩大阵地,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风尚。引导和鼓励各班辅导员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积极以教育宣传为媒介,着力突出坚持正确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高校要坚持对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进行学习和理解,做好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实现“以点带面”,让正确的意识形态能够源源不断地注入广大学生的精神。3.提升价值判断思辨力。高校要不断加强广大教职工队伍以及学生队伍的价值判断思辨力。一是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在日常工作、学习方面的体现。无论是“三会一课”还是全校教职工、学生的政治学习,高校都要把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去研习和宣导,努力做好党员以及全校教职工的政治素质的学习,让党员及教职工、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意识形态正确对于我们国家发展以及学校建设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不断提升其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和体会,从思想上切实的保证师生政治方向的正确,真正做到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努力建设美好校园、和谐校园。(二)完善管理体系,构建科学防范机制。1.规范常态化监管责任机制。依据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学校内部舆情稳控以及意识形态建设建立明确制度,不仅让高校师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标准,而且通过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的法治意识为高校不良舆情的蔓延带上“紧箍咒”;建立以学校领导班子、各院系负责人、支部书记、基层辅导员四位一体的多方联动机制,充分利用扎根在各个工作领域的“信息员”,及时收集各类舆情情报,尽早发现苗头性问题,并快速制定应对策略;针对学校内部做好实施监督,并建立监控台账,确保实时把握其思想、行动动向。2.构建突发性事件化解组织。建立突发不良舆情应急管理体系,由学校党委领导班子牵头,组成“舆情稳控领导小组”,作为突发舆情处理的指挥机构,充分借鉴过往经验,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上下一体,左右联动,最大限度地防止不良舆情的扩散,降低其负面影响,为正确意识形态的建设培育良好的土壤。3.引领团结型师生工作队伍。一是坚持深化道德建设,积极建设和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道德标准,树典型,立榜样。通过支部及学校的评优评先活动,树立道德典范,加强正向宣传和引导,坚持打造以人为本、健康积极、爱党爱国的良好、积极的校园风气,保持学校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二是不断反思,积极总结,将存在的意识形态的问题及时扼杀在摇篮里。充分利用党建、党课等活动,积极组织讨论分析当下学校存在的问题,正确面对,积极解决,对于已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时通过谈话、沟通、教育等方式进行解决,防止问题扩大化。供参考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