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骨干队伍“221”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23/X/XX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肩负着“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崇高使命。《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xx〕2号)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其核心要务是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理论水平、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决定着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经历了初步建设与曲折发展、恢复重建、科学化发展、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新时代内涵式发展五个阶段,辅导员岗位角色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嬗变,从最初的“学工教师”转变为当前的育人工作“全能超人”。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员流动性大,辅导员职业素养不高、专业素养偏低,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和职业认同感偏低、聚焦问题局限、工作主动性与创新性不足,辅导员聚焦主责主业科研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辅导员工作性质不稳定、职业地位边缘化、职业生涯短暂、发展空间狭窄、自身发展受限、职业前景不明朗等限制辅导员干事创业的职业认知偏见未得到彻底转变;辅导员对个人的职业认知不够清晰、岗位角色定位不够准确,高校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发展内涵认识不够深刻、职业能力提升策略不够清晰、职业道德内化途径依然存在一些障碍,高校培养和留住优秀辅导员对实现高校人才红利的眼界不宽等制约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核心问题客观存在。高校作为管理辅导员的责任主体,承担着选拔、任用、培养和教育辅导员的主体责任。高校在新时代党的教育思想指引下,求真务实,造就一支高质量辅导员队伍,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和建成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积极探索辅导员培养路径,是与时俱进推进立德树人工作,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现实需要。为此,本研究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骨干队伍“221”培养模式,并在xx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开展实践探索,以期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高校辅导员骨干队伍“221”培养模式的提出与修正(一)模式的基本构架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思想及高等教育理论为指导,依据“系统论整体效应原则”,遵循“模块化”运行方式生成的高校辅导员骨干队伍“221”培养模式,突破已有研究聚焦辅导员本体应如何具备职业能力这一微观层面问题,尝试通过顶层设计从宏观层面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即高校培养高质量辅导员,高质量辅导员队伍“反哺”高校并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学生。聚焦“培养什么样的辅导员?用什么培养辅导员?怎样培养辅导员?培养效果如何?”等人才培养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模式主题、模式内容、模式检验三个方面开展理论模型架构(图1),提出了“221”培养模式的六个构成要素(即培养目标、培养任务、培养系统、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和实施效果评价),阐述了“221”培养模式的“模块化”设计思路(即划分为三个内容模块和三个时间模块),力图构建以培养过程(包括团队建设、教育引导、环境熏陶、实践操作、指导修正和内化提高等环节)为横向结构、以培养阶段(包括认知摄取、吸收转换和运用实践三个阶段)为纵向结构的立体培养模式;横向上对照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辅导员核心素养、辅导员工作职责,纵向上依照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技能形成规律,做到“思想教育与行为教育并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并重”。“221”培养模式中的一个“2”是指用2/5的时间开展辅导员思想教育,组织辅导员学习四史、党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哲学与政治学相关知识、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以筑牢队伍的思想根基;另一个“2”是指用2/5的时间提升辅导员业务能力,为辅导员创造学习条件、搭建交流平台、完善辅导员专业化(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知识)、职业化(社会角色理论、方法学、辅导员政策法规、高等教育法规政策、学生管理政策法规和法律等知识)、专家化(科学研究、管理学等知识)提升及发展制度,以锤炼队伍的本领业务;一个“1”是指用1/5的时间开展辅导员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财务健康、职业与社会健康教育,以夯实队伍的健康基础。(二)模式的修正设计制作了专家问卷,采用德尔菲法对该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指标筛选与意见征询。运用SPSS软件,分析各要素所得分值的算术平均值获知专家的“意见集中度”,分析各要素所得分值的变异系数,获知专家的“意见协调度”。平均值越高表明专家对该要素的意见集中程度越高,变异系数越小表明专家对该要素的意见协调程度越高。经分析,各要素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专家对“培养目标”“培养任务”两项的意见密集度较高(平均值接近9),意见协调度较低(变异系数较小),表明专家意见集中,对指标的认可度高且不用修改;专家对“培养系统”中的部分指标意见密集度低,意见协调度大,说明专家意见分歧大,需要做较大修改;专家对“培养内容”“培养方法”中的部分指标意见密集度不高,意见协调度较大,说明专家意见分歧较大,故可以暂时保留或做小的修改;专家对“实施效果评价”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做小的修改。征询专家意见显示:第一,部分专家认为开展辅导员培养工作的主体是校院两级党委,从管理学角度而言,构成本研究“培养系统”的“学校系统”与“学院系统”之间是管理主客体关系,而从研究实际看“,学院系统”才是该模式的特色和创新所在,故需要明确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作关系。第二,个别专家认为“培养方法”中的“运行方式”“实践路径”应属于该模式的独立要素,不可视为“培养方法”的指标;但大多数专家认为本研究中的“运行方式”“实践路径”恰恰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掌握培养内容而采用的特殊程序、方式和手段,体现了培养方法的特征和属性,是“221”培养模式的精髓,故属于“培养方法”范畴。经过反复意见征询,达成共识,专家一致认为“运行方式”“实践路径”符合培养工作的时空构成特征,既能体现培养阶段的延续性又能体现培养过程的广度和深度,故在理论模型中,应该将其放入“培养方法”要素中。第三,大多数专家认为“实施效果评价”只评价辅导员显得单一且缺乏量化指标,因为影响辅导员队伍建设质量的因素较多,且在育人实践中,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是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引导和服务,故衡量指标应该从辅导员自身素质能力发展以及辅导员队伍工作实效的视角进行设置。在综合专家意见后,对“培养系统”“培养方法”“实施效果评价”三个要素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正,最终在保留了六个构成要素的同时,通过对要素性质的分析,厘清“221”培养模式的阶段要素与过程要素,明确了本研究重点是“培养高质量辅导员的方法”。二、高校辅导员骨干队伍“221”培养模式的内核与实施法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校辅导员骨干队伍“221”培养模式从“辅导员素质基础与能力本位相结合、角色发展与应用导向相结合、解决突出问题与形成长效机制相结合”三个维度创新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体系,确保内容的实用与实效、方法的实用与活用双提升。实施中借助方法承载内容,剔除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内容和方法,将宏观方法与微观方法有效融合,重点对“培养方法”中的“运行方式”和“实践路径”进行探索。(一)“221”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根据体育专业辅导员工作实情,学院每年划拨40学时组织辅导员开展院级培训。院级培训遵循“模块化”运行方式,将40学时划分为2/5、2/5、1/5共3个学时模块,将培养内容划分为意识形态教育、素质能力提升、健康教育3个模块,学时模块对应内容模块如图2所示,培养工作对标所设置的过程目标和阶段目标,分步、有序、按计划开展,以实现辅导员培养系统化、制度化和常态化。(二)“221”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1.以意识形态教育为统领,筑牢队伍的思想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感观思想,它源于社会存在,是人的观念、观点、概念、思想和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和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辅导员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力量,辅导员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之一,提高辅导员队伍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理想信念坚定、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有水平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是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学院在确保辅导员坚决拥护“两个确立”、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从确保辅导员抓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育人中心工作的同时自觉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引导力,在确保辅导员有效开展四史教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好育人育才工作,三个方面强化辅导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1)创新工作机制,严格选聘辅导员。xx年7月以前,学院按年级配备辅导员,按班级配备班主任,全院1027名学生配备了辅导员和班主任24人,大量教师投入学生工作并未收到预期效果,却导致了大量负面问题积累,如:学工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队伍整体工作效率低;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重叠、推诿,学生只认班主任不认辅导员,辅导员角色尴尬;班主任陷入大量学生事务,而辅导员工作清闲且责任小;育人环境单调、育人工作缺乏深度。育人工作改革势在必行。学院结合《xx农业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党政联发〔xx〕3号)、《xx农业大学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暂行办法》(党政联发〔xx〕10号)文件精神,通过多次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①自xx年秋季学期起,在校内率先实施辅导员培养工作改革;②破除学院的学生管理“双轨制”,逐步取消班主任,由辅导员带班管理学生;③实行辅导员按专业“贯通式”带班,依据专业布局配备辅导员,营造专业氛围,着力打造专业特色和专业气质,全面发挥同专业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传帮带”“接力跑”作用,激发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比拼赶超”,形成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特色;④制定《体育学院辅导员设置办法》《体育学院辅导员选聘办法》《体育学院辅导员选拔工作中的意识形态问题》,严格落实辅导员选拔和准入制度,严把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品德品行入口关,从思想政治、道德品行、师德师风、工作作风、基本能力和健康状况等方面严格考察和选聘辅导员。通过层层选拔、好中选优,学院于xx年9月成功组建了一支辅导员骨干队伍,迈出了高质量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第一步。2)树立政治意识,提升辅导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紧扣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学院加强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力度,增强辅导员文化自信,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确保为育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xx年9月以来,学院积极发挥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党员大会、学生工作大会、校园安全教育大会、教职工大会等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作用,通过会议开展政治学习、理论教育,将参会情况考核纳入到首席辅导员、十佳辅导员、辅导员年度人物、优秀辅导员评选指标内容;每年11月开展优秀辅导员评选和表彰活动,营造了争创先进典型的良好氛围,形成了校园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建设长效机制。学院党委邀请校外专家、分管学生工作校领导、学校督导、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领导、学校优秀辅导员代表、学院首席辅导员,在每学年9月、12月、3月、6月第一周周末为全院辅导员做集中培训、专题报告,组织辅导员开展党的教育思想与理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重点、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活动,树立“校园安全的首位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意识,提出“辅导员开展宣传思想与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是确保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工作原则。3)挖掘榜样力量,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