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课程育人体系构建的四个维度2023/X/XXxx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导向,提出学生必须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成为新时代素质教育评价的重要指标。xx年10月,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新时代教育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和目标提出新要求。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课程作为育人的主要媒介和途径,在辅助个体成长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吴颖惠在《构建以“育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中提出:“面向未来,课程需要更好地体现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从根本上解决‘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纵观当前课程育人问题系列研究成果,宏观的顶层设计研究和微观的课程教学研究均获得广泛关注,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但立足课程,从育人体系构建角度的分析较为鲜见。基于此,本文从体系设计到课程实施等环节提出新时代中小学课程育人体系构建的四个维度,权做初浅探讨,以抛砖引玉。一、课程结构维度:注重设计的前瞻性我国一直以来注重课程体系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关键性地位,但我们在对一些学校开设课程的考察中发现,部分学校课程体系设计按部就班,不仅导致地区差异巨大,而且校与校之间差距也十分明显,这从根本上造成学校教学水平、育人质量的差异。特别是当下处在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数字化高速发展中,中小学校必须从课程体系整体结构、课程类别设置等方面体现育人的前瞻性,才能真正使课程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1.课程体系整体结构要有前瞻性课程体系是中小学校育人工作的整体设计和规划,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但由于传统观念中对课程概念和范畴理解的单一性,导致人们常常把课程育人完全等同于课堂教学,对课程育人的理解和实践路径也变得过于狭窄。李运行认为,“课程不仅在‘课堂’,课程不仅是教材”。xx晨报1篇报道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学验学校育人经验的文章中,也曾提出要“从课堂程走向课程,从课程走向全面育人”。广义的课程是为实现育人目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包括课程体系设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各学科教学和各环节育人活动,它们整体上构成中小学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立体化系统。对于作为教育行为实施的整体设计机构、管理机构来讲,对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安排,必须要考虑到一个孩子成长的不同影响因素,形成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分别承担相应的育人任务,从而实现育人目标。长期以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但在不同时期,“德、智、体、美、劳”的内涵却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xx市教委在xx年7月印发的《xx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就明确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加强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充分体现出对新时代社会发展新趋势的积极应对。所以,中小学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植根新时代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果,展望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既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的培养,也要担负起培养学生个性、提高新知识、增强新技能等方面育人责任,兼顾德育与智育、共性与个性、社会与个人、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的全面育人使命,在课程体系整体结构设计中体现对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2.课程类别设置要有前瞻性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所承担的育人使命主要依托课程来落实。作为整体育人课程体系构成单元的每一门课程而言,承担的并非是整体的育人目标,而是根据课程内容承担着相应的育人专项任务,通过不同课程的实施,最终完成整体课程育人目标。因此,在课程体系整体结构设计的同时,课程类别的设置是对课程所承担育人功能的明确认定。例如中小学阶段的思想道德与法制课、美术课、体育课、音乐课、数学课、语文课等,各自承担的育人任务有着很大差异。所以课程类别设置是否恰当,是课程体系整体育人目标能否实现以及达成效果如何的基础。人类社会始终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作为学校教育,更应当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近几年,一些学者结合学校课程建设实践提出可以在国家、地方和学校组成的三级课程管理基础上延伸班级课程,这既是对国家总体性课程架构的认同,也表现出对课程空间拓展的强烈愿望。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既要符合国家的整体方向要求,也要在政策允许的空间范围内,以新时代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要求为指南,进行大胆的创新。近两年我们看到,随着新科技革命快速发展的新趋势,高等教育领域广泛地掀起了教育数字化发展及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学科专业的自我改革,它所内蕴着的正是对时代发展新趋势的一种回应。基础教育领域也要增强时代的紧迫感,在育人课程体系整体规划指引下,开阔视野、勇于革新,用新课程打造新的育人体系,真正培育新时代的新人才。二、教学实施维度:课堂教学德育与智育兼顾“学生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作为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它的育人功能自然不言而喻。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德育)与教学(智育)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是教学的最高目的,教学是教育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教育,只是一种失去目的的手段,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作为达成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本身就承载德育与智育的双重使命。其中,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材、教学内容以及教师必然是德育和智育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1.教学要德育与智育并重教学内容是对育人目标的具体落实,没有一个完善的、全面的课程育人体系的设计,没有明确的课程育人目标的设定,课程育人实施的结果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考定教”的定势思维尚未获得彻底根治,应试教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中小学存在,导致在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上重智育而轻德育。事实上,就整个课程育人体系而言,每一门课程在课内教学组织中,忽视了自身所承担的育人使命和育人功能,最终也将影响育人目标整体的达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是课程育人的关键,也是育人的基础,不同的任务主体要明确自身任务,德育与智育并重,才能更好地完成课程育人的最终使命。要在教学中达成德育与智育并重的目标,教师很重要。有专家提出:“教师不仅是授业解惑者,更是传道者,是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和品行人格,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示范者……教师本身就是课程。”中国历来强调教师的师德修养,注重言传身教,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师之骨,德为师之魂”,当今亦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这既是教师的使命,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为此,学校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完善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营造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师风氛围。最终通过教师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2.重视教材建设、开发和内容更新“教育乃立国之本、兴国之基,而教材又是基础教育之基础,是国民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最基本载体和最直接体现”。近两年出现的“毒教材”问题受到社会关注度极高,在民众中引起的反响极为强烈,由此可见教材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之高。全面深化新课程改革,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实现课程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策略。也只有面向社会发展趋势,立足学生实际,才能开发具有时代价值的特色校本教材。就语文学科而言,可以从传统文化的弘扬、写作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入手,编写校本教材。良好的特色课程的开发,既能体现课程本身的魅力,又能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形式的热爱,还能拓展视野,激发兴趣,让核心素养中的诸项目标都能够真正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方针政策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南,义务教育阶段要以此为基础,逐步建设一个整体的校本化课程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有效路径与多元模式将课程主体、结构、要素和资源等‘粘合’起来,形成系统而强大的整体育人力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发挥课程全面整体性的育人功能。在课程体系中,教材的编写以及内容的设置决定了育人的角度和方法,所以应注重各学科课程间的联系,强化学科融合,避免零散、碎片化。xx省莘县实验高级中学的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不仅注重顶层设计和课程研发的生本性、科学性、统筹性,而且强调“统筹利用好家校社的丰富课程资源”,重视贴近时代与生活实际,在真实的情境中育人。教材内容一旦被作为一门课程,势必涉及实施者对于教材内容的理性思考和整体架构,其承载的使命关乎育人。如何使用好教材以及如何进行教材建设,是培养学生的关键所在。作为教材实施者,教师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吃透教材,创造性、创新性地开发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补充完善,提高教材育人的效能。因此,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层面都必须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提高对教材的建设、开发和更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三、第二课堂维度:突出活动与环境育人课外活动是隐性课程,它的范围显得相对较宽泛,是对显性课程的补充,“是指在学校情境中客观存在的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是最富有渗透性的教育因素”。一些研究者也提出:“除了学校教学日历上的各类能看得见的显性课程之外,那些隐含在学校开设的课程内外的一切培养了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和其心理的成长的教育内容都可以归类为隐性课程。”人的成长是在周边环境影响、适应基础上的个体发展过程,在学校教育中,精准引导课外活动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1.以育人与成长为导向,组织第二课堂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是多方面主体共同承担的任务。第二课堂作为重要的隐性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校园活动,其本质性目标都是育人,是指向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课内和课外必须服务于育人这个整体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全方位全面育人,也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优质的校园环境。学校要以育人为导向,有目的地设计活动主题,如竞赛活动、展示活动、参观活动、实践活动等,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阶段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合理的校园活动。在设计活动的时候,领导和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其价值所在、育人目标为何、学校要通过这些活动在校园自身建设上彰显和倡导什么,这些元素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育人功能。在课程育人的过程中,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学生对知识获取仅凭理论传授为主的单一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多种实践活动中获得对知识和技能更形象的感知和更深刻的认识。无论是体育活动、文艺活动,还是各类兴趣小组,学生的课外生活应该丰富多彩且富有意义,突出参与性与育人价值。例如课外学习活动,它有别于课内的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在课本之外的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以及学生参与的情况和对学生成长的有益影响。以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活动,推动学生对于名著的真阅读,如故事会、课本剧、阅读分享会、读后感比赛、知识竞赛等。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在极大地锻炼自身各方面能力,促进对名著的深入阅读的同时,名著中的养分也以更多的方式浸润学生的心灵,让成长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让整本书不仅是作为一本书,更是一把通向名著阅读的钥匙,通向文化育人的钥匙,通向学生成长的钥匙。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有效阅读引导的能力和对活动设计的驾驭能力,以及对学生成长要素的认知能力,如此才能很好地组织好第二课堂。所以说,第二课堂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要纳入育人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中,精准引导和组织实施,才能有效服务学生成长。2.营造活动氛围,净化育人环境现代学校教育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校园活动到社会、家庭,已经逐步在建立和形成立体化育人体系,而越是立体化育人体系成熟的学校,本身的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度也就越高,育人效果也就越好。如xxxx市第二小学是全国文明学校,该校以曲靖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爨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校园硬环境建设、校园软环境构建都突出“爨文化”,从入学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