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自然角创设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2023/X/XX自然角是幼儿重要的自然体验学习场所。幼儿可以在自然角观察植物、动物、石块、泥土等自然物,也可以和同伴一起亲身体验种植和饲养的过程,直接感知自然物的存在,感受动植物的生命成长。它为幼儿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空间来提出关于自然界的问题,幼儿可以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观察、照顾、记录、交流等进行数据的收集,以寻求答案,从而获得与生命科学、物质科学、自然现象等相关的知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成长为更积极的学习者。其次,自然角的非正式情境学习与体验式学习的环境要求幼儿将已有知识、新经验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的动机和态度,促进其社会参与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但是自然角的创设与利用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以下将以x幼儿园为例,基于该幼儿园现实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分析问题成因,以此寻求改善自然角的创设与利用的策略。自然角创设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各年龄阶段自然角创设雷同,无层次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思维与探究能力发展的水平是有所不同的,所以他们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方面的培养与目标也是不同的。3-4岁儿童进行科学探究的特点是“随机探索”,虽然有很多问题,且喜欢摆弄物体,但实际上,他们对问题没有清楚的了解,也没有进行任何由问题驱动的研究。不过他们通常在随机探索过程中得到满足,获得一些随机的发现。4-5岁儿童进行科学探究的特点是“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开始对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并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由于其认知能力有限,往往无法找到答案。在这个阶段,研究过程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而答案本身并不重要。5-6岁的儿童问题意识越来越强,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对于问题的答案不仅会“刨根问底”,而且还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究寻找答案。所以在自然角的创设上,各年龄段的自然角应有不同的定位与取向。小班自然角的创设应关注幼儿观察技能的培养,可以在自然角呈现种类相同但外部特征不同的自然物,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获得信息;中班自然角的创设,开始关照幼儿探究调查的欲望,在自然角提供探究与调查的工具,教师的指导要倾向于“半扶半放”,带领幼儿通过简单的调查和收集信息进行探究,重点在于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大班自然角的创设要侧重于幼儿自主探究和动手操作,引导幼儿亲自种植与饲养,感受动植物的生命发展变化以及自己的成长与力量,还可以通过在自然角进行相关的实验,为幼儿发现问题、寻找可行的方法、解决问题等提供支持。幼儿与自然角缺乏互动自然角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非正式学习与体验式学习的场域,幼儿通过直接参与自然角活动,与自然角内的材料进行互动,从而建构起与这些物体的认知和联系。所以,幼儿与自然角的互动是极其重要的,这也是自然角存在的意义。精心创设自然角不是为了让其成为摆设,华而不实。可是,在日常活动中未看到教师组织幼儿参与自然角活动,幼儿自发地与自然角互动也非常少。自然角规则缺失,幼儿无序体验幼儿大多是在自由活动时间及过渡环节自发的到自然角内观察动植物或操作材料,其体验活动在时间上、目的上都充满了随意性。比如,幼儿在中餐后教室外的自然角所吸引,这无疑证明自然角对幼儿而言,是具有魅力的。但是,三人都抢着给植物浇水,解决的办法是三人轮流为植物浇了一次水,以至于盆栽“水满为患”。每盆植物上都贴有一个标签,标注了植物的名称、照顾方法等信息。但是从幼儿的行为来看,这些标签似乎不起作用。通过对幼儿进行访谈得知,大部分幼儿都不认识自然角里的植物(甚至有些幼儿不知道“自然角”为何物),看不懂标签上的文字,老师也没有告诉过他们这些植物的名称、照顾方法,更没有相关的管理规则。教师虽精心贴了标签,但没有引导幼儿去理解标签的含义,也没有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照料植物的方法,无规则可言,导致幼儿不仅与自然角互动充满随意性,也使得互动没有秩序,幼儿无序体验,从中无法建构正确照料动植物的相关经验,更难以领会自己对动植物健康成长的责任。幼儿的记录缺乏连续性与生成性记录是幼儿探索学习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以绘画等形式记录下来,不仅使得其学习过程具体化,也能使信息得以保存,便于比较分析,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幼儿的记录作品不仅承载着幼儿的发现与记忆,可以用来与同伴交流分享,而且还为教师观察幼儿提供一个有利的视角,教师可以从幼儿的记录作品中了解幼儿的观察、绘画、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找到幼儿学习的痕迹与兴趣点,发现教育契机,生成课程。自然角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记录动植物生命成长的场域,在x幼儿园自然角内也可以看到各种记录表,但是并不是每天都有幼儿来记录,通常间隔两三个星期才会出现一次记录,而有些记录本在好几个星期前就停止更新了。并且由于一个班的幼儿用一本观察记录本,就导致每次都是不同的幼儿记录自己做的事情与发现。有些班级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便利贴上,然后再整理到一块展板上,幼儿多是以绘画形式来记录自己的发现,再请教师帮忙把自己想说的话用文字写在旁边。通过随机向几名作了记录的幼儿询问后发现,幼儿基本上只知道哪张是自己的记录纸,但是所画的画要表达的意思都已经忘记了。在自然角内,幼儿做记录的频率以及参与做记录的幼儿人数都不可观,幼儿的记录能力得不到提高。又由于有些班级是一个班共用一本记录本或者给幼儿提供单页的便利贴当作记录纸,所以幼儿的记录前后没有联系,幼儿记录完以后,写上学号,教师辅助用文字标记,再贴在一块展板上就结束了,缺少了交流、分享与展示的环节,幼儿的记录中所隐藏的兴趣、发现与问题也难以被捕捉,所以幼儿的记录既缺乏连续性,又难以据此生成新的活动。自然角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自然角被老师相对忽视—有创无用根据前期的观察可以发现,该园每个班都设置了自然角,并且自然角内的内容相对来说都比较丰富,提供了具有观赏性的自然物,幼儿还可以亲自种植和饲养。可见,自然角是各班的“标配”区域,教师也精心创设了自然角。但是上述问题的产生,譬如幼儿与自然角互动缺失等,不是因为教师没有创设而是因为教师对自然角的相对忽视。自然角内材料缺乏可操作性—吸引力不足自然角在班级中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师虽创设了自然角,但是一度将其作为科学区的附属,而科学区一般设置在教室内,自然角在教室外面,这一里一外,加之班级师幼比的限制,教师无法顾及里里外外每个幼儿的活动和安全问题,使得即使是选择了进科学区活动的幼儿也难以进入到自然角内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后期虽将自然角从科学区分离出来,但在幼儿“进区计划”展板上却不提供“自然角”这个选项,所以幼儿不管怎么计划,都不会选到进自然角活动。这无形中就削弱了自然角作为常规区域的“地位”,无法得到像建构区、阅读区等同样的重视。且x幼儿园一日活动开展的比较丰富且时间有限,自然角的存在容易被教师们相对忽视。自然角孤立存在—被关在班级课程门外从二元对立的视角出发,思考幼儿园自然角创设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诸如“各年龄段自然角雷同”、“幼儿与自然角缺乏互动”、“自然角规则缺失,幼儿无序体验”、“幼儿的记录缺乏连续性与生成性”等,实则体现出浓厚的隔离、封闭与对抗的色彩。自然角内部各要素之间、自然角活动的参与者之间、自然角与其它区域之间,自然角与集体活动、家庭、社区等各个外部要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分离、封闭与对抗,缺乏内在有机联系。所以难免会出现自然角被孤立存在、成为一种点缀或装饰、幼儿与其互动较少等现象,如此,创设和利用自然角就成为教师的负担。看似“精美”的自然角,由于缺乏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实则缺乏生命力,难以吸引幼儿进区体验,时间一长还会出现审美疲劳,导致自然角的价值难以真正体现。自然角活动是在班级的大环境下开展的,这也决定了自然角不可能成为一个封闭、孤立的存在。自然角内部各要素之间,自然角与其它区域,乃至其它类型的活动,诸如集体活动、游戏活动、家园活动等都能够产生对话与联系。而这种对话与联系不仅有利于自然角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整个班级的课程形成一个联动的“生态链”,促进各部分之间的交流和交融,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一个整体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