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保育工作计划精选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文供参考!1/32有关保育工作计划精选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有关保育工作计划精选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保育工作计划【第一篇】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以保育为主,针对我班幼儿制定本学期计划如下:1、一日活动方面班级三位教师齐心协力搞好班级卫生,每一天抖要做好清洁、消毒、通风工作,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合理地安排好幼儿的一日生活;日常生活中,教育幼儿不动插座、电板,以防触电;不将手指放在门、窗处,以防夹伤;注意不玩水、火、肥皂以及消毒物品;教育幼儿入厕时不推不挤,以防撞伤、碰伤。小班幼儿在环境中容易新奇。平时利用晨间谈话、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浅显的安全常识教育,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常规培养中教育幼儿遵守活动规则,不携带危险物品参与活动(如:剪刀、玩具等尖锐物件),游戏中不做危险动作(如:头朝下滑滑梯、由下向上爬滑梯、不攀爬等),不擅自离开集体,同伴间友好相处,互相谦让,好文供参考!2/32不挤不撞,不(打、推、咬、抓)人。2、做好三检工作晨检:一看二摸三查四问,主次班安排合理,交**交代清楚,衔接好。小班幼儿的习惯是把很多东西塞到鼻孔、耳朵、嘴巴、肚脐等有洞的地方,在一日生活中时常仔细留意,引导幼儿注意个人卫生,不把脏东西放入嘴里,以防止病由口入,不吃不洁净、变味发霉的食物;进餐时注意带刺带骨食物安全,以及乘热菜热汤时的安全事项。午检:眼不离幼儿,腿勤加强巡视,手勤,常摸一摸幼儿。检查幼儿不玩衣物(如:扣子、珠子、发夹、拉链等),不蒙头睡觉,不拿玩具、物件睡觉。晚检:分工明确,接待家长,**幼儿,收拾好卫生,断水断电,管理好班级物资。3、家园联系方面利用论坛、网校、电话、家园栏、家长会、来园离园接触等多种途径,对家长进行知识的宣传,,请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安全卫生、保教工作,特别是加强交通安全的重视,在接送幼儿时遵守交通法规。提醒家长注意家居生活安全与家居活动环境安全(如:烧伤、烫伤、触电、中毒、摔伤等预防教育工作),引导孩子记住父母姓名、电话号码等。来园、离园人流较大,小班幼儿容易被环境的兴趣点吸引,好文供参考!3/32所以来园时要求家长送到保教老师手中,并与教师相互问好,不在园内其他地方逗留;离园时要求幼儿与教师道别,并说明来接者的身份,不跟陌生人离开或擅自离园。眼观四路,要是家长自己在离开班级之后带孩子在园内大型玩具区玩,一定要提醒家长看好孩子。4、幼儿服药情况和自救能力的培养幼儿体质的不同类型,必须提示家长与老师及时沟通,请家长配合将需服用的幼儿药品上写明班级、姓名、剂量、时间等,交于幼儿园保健老师,由保健老师做好药品管理工作,以免幼儿误食,防止班级老师由于其他工作影响幼儿服药的最佳时间。平常积极配合医务室做好幼儿体检等各项保健工作,使幼儿能够健康茁壮成长。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幼儿识别特殊号码及这些号码的用途(如110、119、120),同时教育幼儿不可随意播打这些号码。训练引导幼儿识别方向,告诫幼儿不要轻信陌生人,若一人在家,不可随意开门。遇到危险时,教育幼儿学会躲避(如:发生火灾时的自救方法)。培养幼儿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加强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提醒孩子,我们相信一定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琵琶行原文及翻译【第二篇】好文供参考!4/32这一课是高考必背篇目。考虑到学生的背诵情况,我打算用四课时讲完:第一课时主要讲三、四段和本首诗的主旨;第二课时重点讲第二段关于琵琶女弹奏音乐乐调的描写。今天是第三课时,重点讲解描写景物的段落。第一段景物描写:“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一种修辞,叫互文,翻译起来是“主人和客人同时下马,然后上船”。在讲完古代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之后,我开始重点讲解互文。因为是高一新生,学生对初中课文比较熟悉,有思维快的学生立马想到了《木兰辞》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于是我领着学生边复习边回忆,初中涉及的互文的例子抄在了黑板上。学生比较顺利地翻译了这些诗句,所以对互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互文最大的特点是句子工整,要综合翻译。为了调动学生对互文修辞的积极性,加强对互文修辞的认识,我又在网上给学生抄了几个关于互文的成语。没想到,本来很安静的教室一下子沸腾了起来,因为所举的成语生活中很常见。所以,我决定第二课时搞一个小活动,分成三个步骤,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第一步,分成小组,选出组长,每个组6人或8人,在5分钟时间内通过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查出有关互文这种修辞的成语。第二步,由组长念出本组成语内容,其他组员判断,是否含有互文修辞。第三步,统计分数,好文供参考!5/32表扬成语总数最高的一组,解决大家提出来的是否含互文的成语。为了突出公平原则,本组念过的成语其他组不允许重复。任务刚一布置,学生就开始活跃了起来:前排学生往后趴,位置远的同学凑到中间,有的学生开始拿字典,有的学生拿本记,有的学生正苦思冥想,甚至有的组派出“间谍“到其他组打探消息。5分钟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按照顺序,由第一组组长代表本组成员发言共积累了19个,第二组13个,第三组依次进行。三班第十二组积累的成语最多,质量最高。四班第八组积累得最多,总数135个,质量最高。下面把学生积累的有关互文成语展示一下:灰头土脸、天昏地暗、胡言乱语、山崩地裂、地动山摇、人高马大、慢条斯理、惊涛骇浪、眉飞色舞、东成西就、心甘情愿、牛头马面、五颜六色、万紫千红、心领神会、山珍海味、三心二意、口是心非、心甘情愿、心惊肉跳、花天酒地、前倨后恭、言简意赅、魂牵梦萦、吹毛求疵、博闻强识、翻天覆地、醉生梦死、前仆后继、字斟句酌、捕风捉影、喜出望外、烟消云散、轻车熟路、跋山涉水、喜眉笑眼、天经地义、得心应手、殚精竭虑、山崩地裂、花天酒地、心惊肉跳、咬文嚼字、呼风唤雨、见多识广、处心积虑、天昏地暗、紧锣密鼓、腾云驾雾、身强力壮、豺狼虎豹、旁敲侧击、飞黄腾达、谈情说爱、心灵手巧、精疲力竭、防微杜渐、趾高气扬、尔虞我诈、同甘共苦、披荆棘等,我就不再一一列举。本来想着20分钟就能结束,但同学们兴趣极好文供参考!6/32高,我临时改变,决定用一节课,直到下课了,第八组才念到128个,后面还有许多成语呢!看到目的已经达到,我表扬了第八组和第十二组,并且把同学们有争议的成语罗列下来:第一类,如三妻四妾、七情六欲、屁滚尿流、谈情说爱,虽说从形式上符合互文要求,但不文雅,思想不太健康;第二类,如肝肠寸断、身先士卒、墨守成规,从语法上讲是主谓结构,不符合互文要求;第三类,如车水马龙、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车水马龙的意思是大街的车辆很多,像水流动,马匹像游龙一样,它是互文;而后两个,从地理知识来讲南水北调,中国北部干旱少雨,西部的煤气向沿海城市输出,所以后两个不是互文。但这节课也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如学生过于热情,小组组长展示时静不下来;公平问题,先展示小组,成语积累过少,比较吃亏,而最后一组往往有时间积累,比较占优势;有些有争议的成语没有及时给学生答疑解惑。琵琶行原文及翻译【第三篇】关键词:觱篥;头管;宋词;演唱机制在宋词演唱频繁使用的众多乐器中,论重要性和出场排名,源自西域的觱篥都算得上第一,人称“众器之首”,它是唐代以来教坊重要的定调乐器,也是宋代燕乐的重要伴奏和独奏乐器,大型宴会歌舞中,首先出场领奏的往往也是它。好文供参考!7/32觱篥在宋朝的地位,宋人自己都心怀不平,以为这出自夷狄的乐器,竟然居中原雅俗诸乐器之首,实在不符合管乐器的使用传统:后世乐家者流以其(觱篥)族宫转器,以应律管,因谱其音为“众器之首”,至今鼔吹教坊用之以为“头管”,是进夷狄之音加之中国雅乐之上,不几于以夷乱华乎?降之雅乐之下,作之国门之外可也。圣朝元会乘舆行幸并进之,以冠雅乐,非先王下管之制也。1然而,觱篥的流行,毕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由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宋词演唱的实际需要所决定的。弄清觱篥与宋词演唱间的若干问题,不仅有助于了解觱篥这一乐器的演进,更有助于了解宋词发展的若干细节,试详论之。一、觱篥名称的雅化、规范及其在唐宋的流行觱篥是由簧哨和竹管两部分构成的乐器,芦苇茎片制成双簧哨,嵌入竹管一端,管身开孔,其发声具备笛和箫的某些特点,这大概是它在唐宋之际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觱篥在秦汉之际兴起于西北羌胡,其管子部分,最初所用可能是就地取材的骨管而非竹管,2汉朝人曾将其音译为“屠觱”:“羌人所吹角屠觱,以惊马也。”3其原始功能应该是奏乐和辅助作战兼而有之。嗣后至唐中叶三百余年间,对于此乐器的表述多有不同,如南北朝称“悲栗”,这似乎是对于其音质的描述,何承天《纂好文供参考!8/32文》解释道:“羌胡乐,出于胡中,其声悲,本名悲栗。”4北周至隋,又称必栗、悲篥、筚篥,至唐中叶,觱篥之应用日趋广泛,并成为雅乐常用乐器,于是时人将其与《诗经·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句子中所涉及的“觱”“栗”两种古乐器名称发生联系并借用其名,称之为“觱篥”。1觱篥因音色悲壮,唐宋时也被编入仪仗队——卤簿;2因演奏的极大灵活性和发声的兼容性,又应用于雅乐,称“雅管”:“唐编卤簿名为笳管,用之雅乐,以为雅管,六窍则为凤管。”3经过数百年的演进和雅化,觱篥最终在唐宋之际成为中原最流行的乐器之一,风行于俗乐和雅乐领域,“觱篥”这一古雅称呼,也就此固定下来。如此,觱篥这一胡乐器,由应用而至名称,完全融入中原音乐体系,其意义正如任二北先生所述,“一国文化在融洽外来文化中,于名义上薄施本国色彩”:西周有物曰“觱”,字从角;有物曰“篥”,字从竹。物虽不详,二名必分行在前,然后周诗曰“觱发”、“篥烈”,状寒风之飚发与凛冽,假借为用。汉时对羌人吹角,用单字,名之曰“觱”(见《说文》),乃沿周名,必符周物,从知周觱亦鸣器也,非无根据。东晋前后龟兹芦管入中国,中国名之曰必栗,纯取叠韵双字,以译龟兹音耳。自后六朝名“悲栗”,仍取音,虽兼示声情悲栗,而允符实际,庸何伤?周、隋名“筚篥”,取音而外,兼示其质为竹、为芦,於义益切。盛唐创用好文供参考!9/32“觱篥”,乃因“篥”而及“觱”,明明取周诗二字之成文,适满译音需要,於用益巧。4成为“头管”,仅仅是觱篥流行于唐宋的表现之一。此外,它还是琴、琵琶等弦乐器的定音乐器。唐代贺怀智《琵琶谱序》:“琵琶八十四调,内黄钟、太簇、林钟宫声弦中弹不出,须管色定弦。其余八十一调,皆以此三调为准,更不用管色定弦。”5正因为觱篥的定音作用,觱篥谱也是当时记录曲调的通用手段,陈旸《乐书》卷130“觱篥”条下注云:“今教坊所用上七空后二空,以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十字谱其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是宋人所用的觱篥谱字,而唐五代已经用筚篥谱来速记新的流行曲调了,如花蕊夫人《宫词》:御制新翻曲子成,六宫才唱未知名。尽将筚篥来抄谱,先按君王玉笛声。觱篥谱的流行,其原因据宋人晁公武说,是因为通俗易懂,他在介绍《五音会元图》这本书时提到:“右(《五音会元图》一卷)未知何人所撰。谓乐各有谱,但取筚篥谱为图,以七音十二律,使俗易晓。”6其它乐器,不乏使用筚篥谱者,如箫,陈旸《乐书》卷147“教坊箫(十七管)”条下引《景祐乐记》:“教坊所用之箫凡十七管,以觱篥十字记其声。”觱篥的应用如此广泛,它在宋词演唱中成为主角,便顺理好文供参考!10/32成章。当时胡笳和芦管等已经不太流行,觱篥本身的结构发声又具备了它们的优点,因此逐渐取代了二者,如陈旸《乐书》卷125“骨管牙管”下:“哀笳,以羊骨为管而无孔,惟恤礼用之,今鼓吹备而不用,以觱篥代之,卤簿与熊罴十二案工员尚存焉。”因为对于胡乐器的陌生,宋人要认知昔日的胡笳,还要借助觱篥这一与之有血缘关系的乐器来想象,陈旸《乐书》卷130“大胡笳”条介绍大胡笳直接就说:“胡笳,似觱篥而无孔,后世卤簿用之。”芦管亦然,陈旸《乐书》卷130“芦管”条介绍芦管:“芦管之制,胡人截芦为之,大概与觱篥相类,出于北国者也。”如此,细究觱篥在宋词演唱中的具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