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植树问题知识点总结:植树问题:植树问题公式:①直线植树:距离÷间隔+1=棵数②四周植树:距离÷间隔=棵数植树问题测试卷一、解答题1.有一条长1250米的公路,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25米栽一棵杨树,园林部门需运来棵杨树苗?2.在一条绿荫大道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15米坚一根电线杆,共用电线杆86根,这条绿荫大道全长米.3.红领巾公园内一条林荫大道全长800米,在它的一侧从头到尾等距离地放着41个垃圾桶,每两个垃圾桶之间相距米.4.在一条长2500米的公路一侧架设电线杆,每隔50米架设一根,若公路两端都不架设,共需电线杆根.5.在一条公路上每隔16米架设一根电线杆,不算路的两端共用电线杆54根,这条公路全长米.26.红领巾公园一条长200米的甬道两端各有一株桃树,现在两棵桃树之间等距离栽种了39株月季花,每两株月季花相隔米.7.学校召开运动会前,在100米直跑道外侧每隔10米插一面彩旗,在跑道的一端原有一面彩旗还需备面彩旗?8.在一条长50米的跑道两旁,从头到尾每隔5米插一面彩旗,一共插面彩旗?9.街心公园一条直甬路的一侧有一端原栽种着一株海棠树,现每隔12米栽一棵海棠树,共用树苗25棵,这条甬路长米?10.街心公园一条甬道长200米,在甬道的两旁从头到尾等距离栽种美人蕉,共栽种美人蕉82棵,每两棵美人蕉相距米.11.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300米,每隔5米栽种一棵柳树,需要树苗多少株?12.一个圆形水池周围每隔2米栽一棵杨树,共栽了40棵,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313.一个圆形养鱼池全长200米,现在水池周围种上杨树25棵,隔几米种一棵才能都种上?14.明明要爷爷出一道趣味题,爷爷给他念了一个顺口溜:湖边****分外娇,一株杏树一株桃,平湖周围三千米,六米一株都栽到,漫步湖畔美景色,可知桃杏各多少?————答案————一、填空题1.此题是植树问题中植树线路不是封闭的一种,并要求植树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全长、棵数、间隔三量之间的关系是:棵数=全长÷间隔长+1全长=间隔长×(棵数-1)间隔长=全长÷(棵数-1)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就可求出第三个量.1250是全长,25是间隔长求棵数,列式是:1250÷25+1=50+1=51(棵).答:需运来51棵树苗.2.此题与题1类型相同,所求不同.15是间隔长,86是棵数,求全长.列式是:15×(86-1)=15×85=1275(米)答:这条绿荫大道全长1275米.3.已知全长800米,棵数是41个,求间隔长.4列式是:800÷(41-1)=800÷40=20(米)答:每两个垃圾桶相距20米.4.此题是植树问题中植树线路不封闭的一种,并要求植树线路的两端都不植树.那么全长、棵数、间隔长三量之间的关系是:棵数=全长÷间隔长-1全长=间隔长×(棵数+1)间隔长=全长÷(棵数+1)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2500米是全长,50米是间隔长,求棵数.列式是:2500÷50-1=50-1=49(根)答:共需电线杆是49根.5.此题与题4类型相同,所求不同.已知间隔长16米,又知棵数54根,求全长.列式是:16×(54+1)=16×55=880(米)答:这条公路全长880米.6.此题与题4类型相同,所求不同.已知全长200米,棵数39株,求间隔长.列式是:200÷(39+1)=200÷40=5(米)答:每两棵月季花相隔5米.7.此题是植树问题中植树线路不封闭的一种,并要求植树线路的一端要植树.那么全长、棵数、间隔长三量之间的关系是:棵数=全长÷间隔长全长=间隔长×棵数间隔长=全长÷棵数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100米是全长,10米是间隔长,求棵树.列式是:100÷10=10(面)答:还需准备10面彩旗.8.此题也属于植树问题中植树线路不封闭的,并要求植树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与题1类似,但又要求在线路的两旁,而不再是一侧.解法一:50÷5+1=10+1=11(面)…先求出一侧的,再求两旁.11×2=22(面)答:一共要插22面彩旗.解法二:把线路两旁转化成一侧.50×2=100(米),100÷5+1=20+1=21(面).在转化成一侧时,有两棵重叠了,所以还需加1.21+1=22(面)答:一共要插22面彩旗.9.此题与题7类型相同,所求不同.已知间隔长12米,棵数是25棵,求全长.列式是:12×25=300(米)答:这条甬路长300米.10.此题与题8类型相同,所求不同.解法一:82棵是甬道两旁的,先求出一旁栽的棵数.82÷2=41(棵),再求间隔长.200÷(41-1)=200÷40=5(米)答:每两棵美人蕉相距5米.解法二:可以把两旁转成一侧.200×2=400(米),转化成一侧后两棵美人蕉重叠,所以共植82-1=81(棵),再求间隔长,400÷(81-1)=400÷80=5(米)答:每两棵美人蕉相距5米.二、解答题11.此题是植树问题中植树线路是封闭的一种.在圆、正方形、长方形、闭全曲线等上面植树,因为首尾相接,两端重合在一起.所以全长、间隔长、棵数三量之间的关系是:5棵数=全长÷间隔长全长=间隔长×棵数间隔长=全长÷棵数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就能求出第三个量.已知全长300米,间隔长5米,求棵数.列式是:300÷5=60(株)答:需要树苗60株.12.此题与题11类型相同,所求不同.已知间隔长2米,又知棵数40棵,求全长.列式是:2×40=80(米)答:水池的周长是80米.13.此题类型与题11相同,所求不同.已知全长200米,棵数25棵,求间隔长.列式是:200÷25=8(米)答:隔8米种一棵才能都种上.14.由顺口溜可知,植树线路是封闭的,所以棵数与间隔数相等.共栽桃树杏树3000÷6=500(棵).由于“一株杏树一株桃”,所以桃、杏的棵数相等,都是500÷2=250(棵).答:桃树、杏树各250棵.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现在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怎么种呢?出示题目:这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在一条长2000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植树问题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6株距=全长÷株数浅谈小学数学植树问题“加1”法的误区关键词:植树问题加1法间距中点法探究内容摘要:一直来,求直线形植树问题和求圆形植树问题的解法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同样长度的植树段,同样的植树间距,直线形的要比圆形的多植一棵树。你对此有异议吗?“间距中点”法回答了这个问题。以人教版为例吧,《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植树问题的解法,归纳为:直线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要多1(教材117页题1);圆形植树棵数等于间隔数,也就是不必加1(教材122页题4)。众所周知,一些点拉紧了可成为直线,封闭了可围成圆形等,同样长度的植树段,由于图形不同,植树棵数的确不相同吗?为什么一定要“加1”或“减1”呢?“加1”或“减1”的理由确实充分吗?实践让我产生了对“加1”法和“减1”法的疑虑。一、“加1”法在实际应用中显不足请看下列例题分析:例1:A楼与B楼之间有条60米的通道,计划在该通道一侧每4米种植一棵梧桐树,可种多少棵梧桐树?解:60÷4+1=16(棵)答:可种16棵梧桐树。分析:每4米一个间隔,共15个间隔,实际只能种15棵树。如果按照“加1”法计算要种上16棵,则两端点必须各种上1棵,那么,植树人务必拆去A楼与B楼的墙体了,这显然是脱离实际的。为了解决类似问题,教材(118页题2)采用间隔数“减1”的方法弥补,即:解:60÷4-1=14(棵)然而,用“减1”法解本题,虽然树栽下了,但少栽了1棵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绿化面积的浪费,而且,这样忽而“加1”(两端都栽),忽而“减1”(两端都不栽),难免会使小学生产生难以捉摸之嫌。甚至连命题者自己也会觉得麻烦,须在题后注上“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等说明。另一方面,这些少不了的题后注释也不利于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例2:有条长3000米的村道,计划在靠小溪一侧每隔10米种植1棵银杏树,该植树项目平均承包给三户农户完成,平均每户农户种多少棵?解法一:(按两端都栽计算)3000÷3=1000(米)1000÷10+1=101(棵)解法二:(按两端都栽计算)3000÷10+1=301(棵)301÷3=100(棵)解法三:(按两端都不栽计算)3000÷10-1=299(棵)299÷3=99(棵)解法四:(按两端都不栽计算)3000÷10=300(棵)300÷3—1=99(棵):分析:村道全长3000米,按每10米一个间隔,共300个间隔,也就是说总共能种300棵,则平均每户种植100棵,而现在计算平均每户要种101棵等,谁能?很显然,这是不符实际的。且按教材思路,以上四种解法在解题中未见什7么差错,却出现四种不同的结果,再说,植树棵数还出现小数现象,这又如何解释?二、“加1”法先植为强,横空添“1”按“加1”法植树,一般解释为先植该植树段起点(两端点中的任意一端)的那棵树,然后分别按间距植树,那么,当植到最后一棵树时,刚好植在该植树段的终点(另一端点),因此,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了一棵。为了让学生记住这“加1”法的“1”,一直来,我在讲解时往往把起(端)点所植的第一棵树特别强调,在黑板上作图时,还用彩色粉笔把它画得特别高大,甚至说加上去的那棵树就是这一棵,因为后面的棵数总和刚好等于间隔数。虽然学生记住了这个“1”,能应付习作或考试了,而事实上,这一棵树是栽得不恰当的,因为你多植一棵树,人家就得少植一棵树。例如:张三计划在50米的路段上每隔5米植下一棵香樟树,他已分好间隔,购买树苗(如图一)。当他将要栽种时,左右界址户王五与李六已在界址上栽下了树苗(如图二)。若张三忍气吞声的话,他只能少种一棵树;若张三据理力争的话,那么,王五与李六总该有个说法。树木(包括其他植物)需要一定的生长空间,王五与李六在界址上(端点)所植的树,事实上各有半棵的生长空间强占在不属于自己的地界内。一般地说,在界址上植树须与相界户商量才行。几年前,因村里有人把树植在分户界址上引发争议,村里规定,界址上的树,无论谁种,树权一律归相界户共有。这样,植树时协商多了,纠纷少了,植树的成活率也高了,先植为强的矛盾也解决了。三、“加1”法把树植在端点上不科综上所述,“加1”法把树植在端点上了,这是不科学的。树木是有生命的物体,需要有一定的生长空间,植树不仅仅是找一个点,或者说是一个僵化不变的点,如上述例1要把树栽在墙体上,这违背了植物的生长规律,是不可能的。普通农民都知道,水稻要种在大田里,不能种在田埂上;蔬菜要种在菜畦上,而不是种在畦沟里。即使仅仅种植一棵菜苗,也应把它种在穴中,而不是种在穴边上。那些“田埂上、畦沟里、穴边上”与线段的端点上不是很类似吗?“减1”法因难而生,为“加1”法排忧解难。然而,“减1”法看起来没把树栽种在两端点上了,而实际上是把树栽种在端点与间距长度的倍数关系上,甚属端点的轨迹;“减1”法是“加1”法的翻版,由“加1……减2”的思路得来的(假设两端都栽而加1,而实际两端都不载而减2),与端点的关系保持始终不变,无非少栽了一棵树。树,有生命,会长大,且需占有一定的生长空间。栽种在界址(端点)上的树,肯定有半棵的生长空间不属于规定的地界内。若强种强收,违背常理,不得人性。而且,前面已经阐述,采用“减1”法却少种了一棵树,甚属莫须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