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五年综述报告、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情况的调研报告两篇关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情况的调研报告供借鉴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重大决策。2021年10月,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以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示范区作为战略抓手,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为高质量推进示范区建设,会议同时明确了我市5年内要实现“五个做示范”的具体目标,其中排在首位的是“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上做示范”。针对“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等重要论述。创新链是产业链发展的动力源,促进产业链形成、扩展和升级;产业链是创新链落地的载体,带动创新成果落地应用,并不断催生新的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有利于我市加快实现“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上做示范”的发展目标,为高质量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奠定基础。一、我市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基础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显著,为示范区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市科教综合实力仅居全省第三位,56所高等院校中13所大学共计43个学科入选“双一流”,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三位。全市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达3.53万人,居全省第二,人才竞争力优势突出。此外,我市聚力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紫金山实验室成为科技创新高峰的新标志,麒麟科技城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的创新高地。丰富的科创资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为我市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撑。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我市聚焦万亿级产业地标和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加快打造“2+2+2+X”创新型产业发展体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智能电网产业分别位列全省第一和全国前列。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先导产业发展迅速,集成电路产业涵盖设计、晶圆制造、封测等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生物医药产业在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基因技术等领域优势显著。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潜力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同时积极布局未来网络与通信、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前沿产业新赛道。创新生态体系日益完善,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近年来,我市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突破口,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通过科技成果确权、人才评价、市场化运作、科创基金等改革举措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有机融合了“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链条,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依托。根据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2》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我市排名由第4位跃升至第2位,是全国重要的科创核心城市。二、我市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不足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仍需巩固。我市高校与科研院所数量众多,且创新要素集中,在项目申请、资源获取、政策支持上具有天然优势,但对于区域外市场化创新型企业的进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其次,我市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承接技术转移的能力未充分发挥。截至2020年底,我市有效发明专利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比达52%,但两者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率普遍只有10%左右。此外,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金融和科技服务等领域内产业缺乏一流优势学科支持,创新链支撑不足制约科创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引领作用仍需强化。企业是对接科技创新与市场应用的重要纽带,天然具备联结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内生动力。目前我市领军型企业缺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尚未建立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企业创新活力不足阻碍创新链、产业链高效衔接,导致产业发展缺乏先进适用技术,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例,作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我市目前缺乏知名且有影响力的本土软件企业,产业“有高原无高峰”的状况仍亟待解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业性强、创新动力足、机制灵活,但目前我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全省第一的苏州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和产业链供应链重要节点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产业链创新链互融互促机制有待完善。目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转化机制尚不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前沿性和差异化创新水平不高,阻碍科技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产业发展成果。同时,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机制不成熟,在人财物管理方面难以突破公益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束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多数新型研发机构对研发技术和产品的市场预测、营销、竞争能力及企业管理能力仍然不足,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和支撑作用有待提升。三、推进我市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对策与建议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集群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基础研究策源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攻关能力,提升应用技术赋能能力,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相互匹配、相互支撑,树立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标杆。打通“创新—产业”传导,畅通创新向生产力转化通道。推动定向研发合作。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需求,定期编制发布产业技术需求目录和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目录,建立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与企业科技需求对接机制。支持研发能力强的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运用自建或共建重大科技平台、分支机构等合作方式,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政府可按项目研发投入总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深化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以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为主的考核机制,强化“专业+研发+孵化”功能叠加,加速向技术源头和产业应用“双向拓展”,推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坚持创新需求导向,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企业成长机制,采取“政府政策+龙头企业+融资担保+产业链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优势,在前沿技术、关键基础技术等紧缺领域加大布局投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精准引进机制,着力培育具有“链主”地位的产业生态主导企业和在关键环节、标准和核心技术具有控制力的“隐形冠军”企业。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平台化发展和服务化转型,依托高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优势,构建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全产业链专业化协作和配套水平。坚持多链协同发展,助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强引进培育完善人才链。制定实施我市高水平产业人才专项支持政策,支持创建国家级产业人才平台(基地)、人才团队企业项目研发、创新产品推广以及应用场景建设。聚焦产业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分批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人才支持专项,分类精准引才。加大研发投入完善资金链。进一步提升研发经费支出及投入强度,增加高校及科研院所研发奖励补助,实现对各类创新主体奖励补助全覆盖。强化科技金融支持,鼓励科技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支持技术型企业上市融资,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实现科技创新和金融的深度融合。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制度链。以法定形式强化资本支持、金融服务、绩效评价、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等制度保障。围绕科技项目组织、成果所有权确权、新型研发机构股权结构设置、科技与金融结合等方面,一体化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打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资本投入与股权交易退出的便利通道。供参考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五年综述报告供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会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教育事业的重要抓手和重点内容,是落实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以及省委教育工委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署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党的建设始终,努力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一、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用系统的观念和方法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从整体上把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对各个环节的协调管理,细化工作计划,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师生的引导和管理,确保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修订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等制度,规范院系党组织会、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构建充满活力、覆盖面广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增强基层组织政治功能,确保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坚持“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网上党校”“党课开讲啦”等载体,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增进全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推动理论武装走深走实。精心制定各类学习方案,分层分类组织实施,健全完善学习研讨、贯彻落实、督导问效的闭环链条,强化“五同联学”机制,做到“学习计划同安排、学习专题同拟定、理论学习同研讨、调查研究同开展、矛盾难题同破解”,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精神实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二、把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这一任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把握好这一任务,坚持以系统观念来思考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包括对教育规律和方法的深入理解、对工作环节的全面考量等。在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把握师生的发展需求和特点,做到数据化、科学化的管理和评估,确保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立德树人紧密相连。牢记使命任务,真正把重心放在办学治校、立德树人上,把功夫下在平时,把心思用在平常,切实将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盯实盯牢、抓紧抓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守好初心,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课程资源、着力用好校内外思政教育基地资源,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为生动的“思政课堂”。创新思政教育载体,擦亮党建品牌,以“省级理想信念教育基地”“青马工程”“大学生讲师团”为有效载体,开发“主题教学+实景参观+互动体验”教学模式,定期开展思政教育和实践学习活动,通过观看红色电影,红色征文、青马论坛、法治微剧、参观校外红色文化基地等形式,定期开展相关理论研讨和现场教学活动,用好思政教育“活教材”。充分用好名师、大咖精品线上资源,打造“名师大讲堂”精品课程,切实增强思想教育吸引力。青马社团、讲师团自成立以来,培养了628名理论宣讲员,开展理论课115次、实践课154次,实现了“一点红”带动“一片红”,参训人数达一万余人。注重职业精神培育。立足职业教育特点,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结合各类课程的知识属性、专业特征、教育功能,充分利用职教名师和大师工作室、黔匠工坊等平台,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培育融入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形成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实现“上学即上班”。引导学生服务国家战略、适应社会需求,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2021年11月,学校作为全国唯一民办高校、省唯一高校入选“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百强。加强文明素养提升。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企业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