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初探2023/X/XX《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对综合与实践这样阐述: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学生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综合运用各科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新课标修订原则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可见,综合与实践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然而,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综合与实践课的认识程度不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如何有效地开展综合与实践课的日常教学活动?如何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本文拟结合实践教学经验,立足综合与实践课的特点与价值,尝试提出教学策略。一、综合与实践课的特点1.体现综合性综合实践课首先应体现“综合性”。这种综合不仅表现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数学内部知识之间的综合,数学与语文、信息技术、劳动、美术、音乐等其他学科的综合,数学与日常生活实际的综合,还表现为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的各种能力、各种方法、各种工具的综合。2.凸显实践性综合与实践活动还应体现“实践性”。让学生能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经历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地点不应仅限于课堂,更多地可安排在课堂外,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例如在教学《设计秋游方案》,导课:xx也称三秦,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13个朝代曾定都于此,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名胜古迹不胜枚举,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出示图片),如果我们要去秋游,你认为选择哪个景点比较合适?为什么?让学生考虑实践因素(离得近、疫情的原因、历史文化等)意在借助情境、类比、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为学生搭建课内外实践平台,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提升数学素养。主题活动的设计提倡多学时的长程学习,一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时不能仅用一节课来完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保证充足的时间。如《上学时间》让学生记录自己在一个星期内,每天上学途中所需要的时间,并从这些数据中发现有用的信息。3.具有融合性2022版数学新课标提出,综合与实践更加强调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要求大学科背景下进行学习,发展儿童的纵向知识融通学习能力,小学以主题式学习为主,可适当采用项目式学习,也可以理解为“大数学活动”。例如设计《时间在哪儿》时,可分为四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时分秒的认识》,学习整时半时。第二课时《时间在哪里》认识分,初步体验时、分之间的关系;第三课时《一分钟有多长》与下册语文《一分钟》进行学科整合。第四课时《古代计时工具》了解计时工具的变化,可与科学课进行融合,了解日晷、滴漏等计时工具的原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及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凸显数学的实用性与工具性,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使知识的学习变得生动、真实、立体。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综合与实践领域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方面(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教师对“综合与实践”活动认识不够清晰,对教材中综合与实践活动这一领域的理解不够,特别对板块中操作类主题的教学,流于形式,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设置和安排进行。有的教师把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作为自学内容,往往一带而过,交代一句:课后有空自己看看,放弃了对学生的指导;有的教师甚至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直接删去不讲,课程意识的水平还处于“迷失状态”。部分教师往往只讲课本有的内容,课本之外的内容很少涉及,容易造成“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形式化、内容的陈旧化。另有一些教师尽管把现实生活中部分素材融入了教学设计中,但往往只停留在讲授、举例的层面上,对于开展“实践与综合”教学采用的主要形式是课内教学,重视数学理论知识的讲解,直接讲给学生后,让学生自行领悟,缺乏发展学生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2)操作性低,相关培训少。新课标要求: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注重实践,第二学段更加强调综合,第三学段凸显项目化,学生要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还要对问题进行有序的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实际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将实践活动课变成了数学知识课,同时也无法认识到“综合与实践”和其他数学教学领域的区别,加之北师大版“综合与实践”,可参照样本较少,没有较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关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方面的研究更少,这方面的专题培训不丰富。2.学生方面学生是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体会更具体、真实。通过对实验区域学生的问卷或访谈,学生对综合与实践领域不是很了解,甚至不知道哪些是综合与实践课,分析原因是教师没有按照课程要求实施,只是让学生“课后感兴趣的看看”,对学生探索知识与发现的能力不重视,学生没有真正受益。再者,访谈也发现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综合与实践活动这样的学习方式,认为数学综合与实践课能拓宽知识面,能培养数学兴趣,也愿意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三、课型分类及范式策略归纳分析课型及其特点,课题组成员梳理北师大版一到六年级综合与实践课,综合内容编排特点,研究主题、组织形式、活动课时等特征,精心分析研究的内容以及实施的实际情况,结合数学与生活、素养之间的联系,“综合与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课型。1.操作体验类课型所谓“操作体验类课型”,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操作性活动,这类型课在具体实施时,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操作,经历完整的探索过程,包括制作、试验和测量等,在教学中一般可以“做一做”“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等多种形式展开。比如《密铺》课堂开始,先让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中的图片,对密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提问“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密铺”,让学生判断密铺,找生活中的密铺,猜测密铺、验证密铺、推理密铺、设计密铺、欣赏密铺,环环相扣,始终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台,教师则只发挥组织与引导的作用。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发现——总结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体验到了探究知识时课堂结构建构的快乐。2.实验研究类课型在此类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判断,组内讨论相互借鉴、修改,制定更加科学的实验方案,在合作探究中完成问题的解决。此类课型的基本范式包括以下流程: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实验操作→得出结论。例如项目式学习之《滴水实验》,从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滴水视频导入,提问学生:你最想说什么?有没有想过一年大约会浪费多少水?探究新知部分,学生猜想后讨论:怎样得到1分钟的流水量?然后设计相应的实验,整理汇报,再对比修改方案,进行实验,并小组分工合作记录数据,最后通过计算发现没有拧紧的水龙头浪费水资源惊人,继而课后布置制定家庭节水方案,为下节课交流播下了种子。3.探索规律类课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探索规律类课型”通过主题式内容整合,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究方法、实践应用的过程,层次清晰,步步深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要充分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因为学生自身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教学《搭配中的学问》时,以奇思过生日为线索,让学生为他搭配衣服,初步感知什么是搭配,然后提供生日聚餐的营养配餐,搭配不同的菜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排列到有序思考,从具体到抽象,从图形到数字的变化,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很好地培养。4.方案设计类课型“方案设计类课型”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方式进行,让学生根据基本经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动手操作独立设计——实操后交流心得与感悟——展示劳动成果,引导学生从数学视角去挖掘问题的本源。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绘制校园平面图》时,课始,让学生了解平面图,引出本次的活动任务,接着引导学生一起设计出测量方案的框架,从确定测量目标、选择测量工具、设计数据记录单、小组分工几方面加强引导,进而让每个小组自己设计一份测量方案,当各组测量方案达成共识后,各组去室外进行实际测量收集数据,之后回到教室处理数据,确定比例尺并转化成图上距离,再绘制各自的校园平面图,最后各组同学对自己的这次实践活动进行了自评,均能够客观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将自己的收获记录于报告单中。课题组成员粗略地归纳分类出综合与实践课以上几种课型范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既要匹配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也要迎合学生的趣味需求。三、结束语综合与实践是2022新课标数学四大领域中变化最大的模块,它是我国教育现代化改革与发展下的创新举措。落实新课程方案,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我们新时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断研读、思考、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在思维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