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调研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调研报告党的XX大报告指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民族复兴的高度充分阐明了培育新时代青年的新责任、新使命,并提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就是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融入日常教育,使其成为一种持久性、生活化的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规范有序、科学有效的长效运作机制,引导青年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忠实践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根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青年工作思想、回应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和传承发展的时代特征。常态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新时代青年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历程中增强历史使命感、提振精神力量、增进先锋意识。一、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现实困境1.教育环境系统性不足,协同育人格局尚未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学习成长的优质土壤,是落实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的教育环境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网络负面环境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青年的理想信念。青年一代是网络的原住民,互联网是其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原住民”熟练运用网络,通过网络联结世界,然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泛娱乐化”“功利化”等不良倾向,时刻冲击着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此外,西方敌对势力试图借助网络渗透价值观、输出煽动性言论,青年猎奇心强,容易被此类信息吸引、迷惑甚至利用。另一方面,校社“大师资”育人环境尚未形成。部分学校存在将理想信念教育的责任“窄化”至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现象,缺少对专业课教师、行政人员的必要引导,未充分明晰他们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职责和使命,未充分发挥课程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协同育人的功效;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方式过于刻板,未达到预期效果。此外,高校未善用专家学者、优秀校友、朋辈杰出青年等资源搭建“大师资”队伍,青年也因此难以获得优质连贯的理想信念教育。2.教育主体持久性不足,教育水平有待提升。常态化开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要求教育内容彰显优质性、富有创新性,进而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多维度与多频性。当下,教育主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专业化水平、空间范围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成效。一方面,教育主体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内在要求。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本身存在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工作理念过时、表达方式单一、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等问题。部分教育主体尚未转变工作思路,不了解青年一代的所思所想所盼,教学内容、形式与青年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期待存有距离,尚未达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主体育人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实践中多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在空间上未能真正贴近学生,在时间上仅局限于课堂时间。理想信念教育进宿舍、进网络、进学生社区还不够充分,课后育人留有空白,尚未形成全天候育人体系。3.教育客体实践性不足,主观能动性亟待激活。青年作为教育客体,是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作用对象,应深入剖析当代青年思想动态、行为特征和内在需求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当前,青年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青年理论学习能动性不足。青年自我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创新意识浓厚,讲求实际,追求个性化,需要得到认同和尊重。实践中,单向灌输式、说教式教育效果不佳,对青年群体独立思考能力的培育不足,理想信念教育缺少互动参与和实践活动,教育客体的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待激发。另一方面,青年理论学习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的升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学与用脱节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青年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有所欠缺,没有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造成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现象;学干结合、知行合一不够深入,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实践成果的本领和自觉性有待提高。4.教育方式稳定性不足,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善于把握当代青年特点、善用创新型工具,建立健全青年理想信念培育体制机制,方能助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当下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与方式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一方面,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阵地有待夯实。社会实践课堂育人水平有限,青年实践教育基地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善,实践内容与形式有限且趋于同质化。网络教育阵地需进一步加强,学校各级网络平台存在任务式推送和流于形式等问题,内容难以引起青年兴趣,点击量和阅读量不高,难以提升育人效果。另一方面,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有待推进。实践中教育主体未能精准探索、完善专项教学体系,尚未将各类活动与理想信念教育深度融合,存在教育流于形式等情况,这不仅影响着理想信念教育的育人成效,还影响着理想信念教育的严肃性。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建设不足,各个学段各自为政,缺乏有效衔接,区分度与差异化不明显,制约着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体系化。二、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实践路径1.增强系统性:打造全方位育人环境,实现长期连贯教育。一方面,要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环境。面对各种歪风邪气的侵蚀污染和网络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要敢于“亮剑”,注重发挥校园网络平台“网以载道”的重要责任,引导青年积极弘扬正能量。同时,培养青年的信息素养,引导其主动规避错误、虚假内容,树立清醒的信息主体意识和正确的信息观念,并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创新形式,注重优质教育内容的供给,切实将网络空间打造成青年理想信念培育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构建校社“大师资”育人环境。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师资队伍应包括多方主体,要搭建“大师资库”,引入专家学者、劳模工匠、杰出青年以及优秀毕业生、学校工勤人员等,搭建真正意义上的校社“大师资”育人环境。同时,高校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引导,明晰各自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职责和使命,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更全面的教育和启发。2.确保持久性:深耕教育水平提升,切实提高育人频率。一方面,筑牢师者育人根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实施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构成力量。传道者必先明道信道,高校要加快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轮训制,利用各类研修中心和基地开展培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自身理论知识体系,不断守正创新,打造一支政治意识强、业务本领精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另一方面,构建全天候育人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仅存在于课堂上,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让青年感受到其温度。高校要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抓手,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和专家机构的作用,做好教学指导工作,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新媒体等技术,定期更新思政资讯,举办思政话题的讨论,结合青年的接受特点和实际需求,点面结合、深入浅出、润物无声地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育人实效。3.提升实践性:贴合需求开展教育,激发青年学习主动性。一方面,要深化青年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参与感。在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应着重培养青年独立思考能力,激发青年探索新知识、新思想的兴趣。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中,高校可选择青年互动性好、参与感强的接受媒介,让青年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更好的参与感,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搭建好青年参与的平台,发挥好沟通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功能,鼓励青年分享经验、交流思想。另一方面,要深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知行合一实践。知行合一,方能致远。高校可通过红色文化遗存寻访、先进人物引领讲座、党的XX大精神宣讲等形式,让青年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走进生产一线促进“知识”转化为“行动”,完成“实践—认识—再实践”的闭环。教育主体应鼓励青年结合课堂所学和躬身实践,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引导青年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坚定理想信念,在实践锻炼中奋发砥砺强国之志。4.增加稳定性:推进体制机制建立,提高育人精准度。一方面,要夯实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阵地。高校要拓宽、建设好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网络阵地,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创新方式方法,建立和完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体制机制,主动适应青年特点,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理想信念、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高校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青年的浸润作用,使其融入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领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一体化推进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发展,注重大中小学的理想信念教育的连贯性与区别性,统筹推进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体化建设。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系统性工程,在新时代实践中,应深入把握青年群体的特殊性,科学分析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本质及其运行规律,坚持“教育环境系统性、教育主体持久性、教育客体实践性、教育方式稳定性”四维一体,全面推进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以此引领广大青年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实绩,不断书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中属于当代青年的华彩篇章。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