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诗词赏析与小古文阅读(策略+训练+答案) 2023-2024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项十三诗词赏析与小古文阅读备考策略一、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的方法。古诗中难懂的词语一般指含有生僻字的词语和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等,在遇到这些词语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去理解。1.借助注释,并灵活理解。如《夜书所见》“知有儿童挑促织”中的“挑”和“促织”,注释中分别解释为“用细长的东西拨弄”和“蟋蟀,也叫蛐蛐”。“挑促织”我们可以灵活地理解为“逗引蟋蟀”。2.借助插图。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面意思为“歪斜,不正”,但结合课文插图,就可以知道诗中指的是(山间的小路)弯弯曲曲。3.结合生活实际。如《赠刘景文》“最是橙黄橘绿时”,结合生活实际就可以知道,“橙黄橘绿”的时候正是秋天。二、借助关键字词理解古诗词的方法。1.捕捉“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境、展示主旨、表现力最强的关键字、词或句。如《望天门山》中的“望”字是整首诗的“诗眼”,统领全诗,该字使天门山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2.围绕“诗眼”,理解诗意。在理解《望天门山》时,我们可以想一想:诗人“望”的立足点在哪?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象?三、小古文断句的方法。结合文意、句意断句。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这是断句的基础。其次,依次解释所断句子中每个词的意思,然后把词义串联起来,明确句子的意思。最后,人们说话的停顿,在此基础上进行断句。专项训练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1.补全古诗。2.诗中用“擎雨盖”比喻________。3.诗中写了两种花,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写了两种颜色,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写了两种水果,是________和________。4.诗人告诉我们________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__________,__________。1.补充诗句。2.《赠刘景文》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3.下面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4.前两句诗写景,抓住“______”和“______”两种景象,描绘出深秋时节的萧瑟。“______”和“______”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5.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三、课内阅读。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1.请将诗句补充完整。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______所写,他的代表作还有______3.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与这首诗描写的季节相同的是()。A.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D.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4.理解古诗。3(1)“斜”的字面意思是“歪斜,不正”,但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可知,它在诗句中是指山间小路____________的样子。(2)结合教材中的注释,可知“生”的意思是(),形象地表现出了白云升腾的样子。A.具有生命活力B.产生,生出C.生长(3)“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也是我们学习古诗常用的方法。读古诗的后两句,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四、联系上下文理解,再填空。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②促织③,夜深篱落④一灯明。注释:①[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②[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③[促织]蟋蟀,也叫蛐蛐。④[篱落]篱笆。1.古诗《夜书所见》的作者是______朝的______,诗的内容写的时间是______季的一个晚上,当时作者听到秋风吹动______发出的声音,感受到从江面上吹来的______寒冷,就想起家乡和家乡的亲人了。2.我知道诗句中“______”的意思是蟋蟀,“______”的意思是篱笆,“______”的意思是指旅客思乡之情。3.我猜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句的意思是写作者想到自己家乡的孩子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可能还没睡觉,还挑着夜灯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玩呢。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望洞庭4______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______,白银盘里______。1.把古诗补充完整。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朝(朝代)诗人______(人名),诗句“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____________”一句总写洞庭湖的秋色,表现了秋月湖光互为映衬下洞庭湖______、______的美。4.这首诗中的“两”字分别指()和()。诗中描写的是____________的景色。5.诗中“和”的意思是()。A.平和B.和谐6.“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中,诗人把无风的洞庭湖比作____________,表现了湖面的____________。7.“白银盘”指的是()。诗人同时把君山比作一只小小的()。这两个诗句表达了作者对洞庭湖风光的()之情。8.阅读前两句诗,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写下来。9.用自己的话把“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写成比喻句。10.用斜线画出下列诗句的停顿。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11.判断下列语句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①这首诗以沉重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洞庭湖秋月图。()②诗中的“潭面无风”表现了洞庭湖宁静的美。()六、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______,山色空蒙______。欲把西湖______,淡妆浓抹______。1.将诗句补充完整。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这首诗描写西湖晴天5时的特点的词是“______”,描写西湖下雨时的特点的词是“_____”。3.诗人把西湖比作______,说西湖像她一样______,所以西湖也叫______。4.《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西湖______和______的美丽风光。诗人对晴雨中的西湖景色的评价分别是“______”“______”。5.下列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正。B.亦:也。C.欲:贪心。D.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6.在诗中,诗人用奇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美。诗中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把______比作______,突出了西湖的______。7.诗中描写雨中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8.这首诗从诗题我们就能了解到内容,它写了西湖()所展现的不同景色。A.先晴后雨B.时晴时雨C.先雨后晴9.这首诗的前两句的大意是:____________;雨天时,西湖雨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这景色也很奇妙。“晴方好”“______表现了诗人对西湖不同美景的____________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后两句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B.“潋滟”“空蒙”这两个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C.诗人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七、古诗赏析。望天门山天门______,碧水东流______。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一片日边来。1.将诗句补充完整。2.这首诗是______代诗人______所写,他写了大量经典的诗篇,我还读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等。63.字词理解。①“中断”的意思是______,突出表现了江水的______。②“回”的意思是_____(A.返还,走向原来的地方B.回旋,回转)(填序号),这个字突出表现了山势的______和水流的湍急。4.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展现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______的雄奇景色,表达了诗人对______的热爱之情。5.第一句中的“____”字让人仿佛看到滔滔江水呼啸而来,第二句中的“______”字既表现了山的险峻,又展现了江流的雄姿。后两句中一个“______”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天门山带上了动态美,蕴含了诗人的______之情。6.诗中描写长江冲破“天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我知道诗人在望天门山时,眼前看到的是______的天门山和______的长江水。7.诗题为“望天门山”,我认为诗人是在()望天门山。A.天门山脚下B.天门山山中C.行驶的小船中8.用“/”给诗歌划分出朗读节奏,并试着读几遍。9.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所描绘的景色,写出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下面与《望天门山》中描绘的画面最相近的一项是()。A.B.C.11.有人评价说:“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字看似平淡,其实很妙,请你说说“开”字妙在哪里?12.本诗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感情。13.诗题虽为“望天门山”,诗中却无一个“望”字。请你写一段描写天气很7冷的话,字里行间不出现“冷”字。14.对本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碧水东流至此回”意思是长江流往此处因天门山的阻挡被迫改变了流向,折而向东。B.这首诗的整个画面显得色彩缤纷,最能表现色彩的词语有“碧水”中的“碧”,“青山”中的“青”,另外“日”和“帆”虽不直接表现色彩,但也隐含了这一方面的内容。C.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D.这是一首写景诗,作者没有直接阐发哲理或抒写情怀,但从其呈现出来的山水意境中,我们能感受到他那豪迈奔放的情感。15.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写江和山,以“断”和“开”两个动词写出了大江奔腾的壮阔气势B.“出”字,使静止不动的山,富有动态的美C.“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传神地描绘出一叶轻舟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八、阅读课文,回答问题。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B.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C.水进,儿得/活。2.用“___”画出描写事情起因的句子。3.同伴失足落水,其他孩子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司马光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分别摘抄文中原句)4.从文中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______的人。8A.勤奋好学B.淘气活泼C.机智勇敢九、文言文阅读。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群儿戏.于庭()(2)一儿登.瓮()(3)众皆.弃去()2.“足跌没.水中”这句中,“没”应该读()(填读音),我是根据______判断出来的。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个孩子失足掉进水缸,其他的孩子(),而司马光却(),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的人。十、文言阅读。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3.“破瓮救人”的故事刻画了司马光的怎样的象?像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十一、课外阅读。曹冲称象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9欲知其轻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水及原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欲知其轻重”中的“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