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方式变革下的学校课程实施样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育人方式变革下的学校课程实施样例2023/X/XX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起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核心的目标体系。各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呈现课程目标,强化学科实践与综合学习,在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同时,引领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在实践中迁移与创新。学校以“亲•信”作为课堂文化,顺应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要求,在前期课程领导力项目的实践基础上,以“亲和”为基底,以“亲为”为内核,整体构建学校课程,驱动学校课堂的深层变革,推动学校新教育生态圈的循环发展,成就师生,绽放灿烂。一、深化“亲·信”课堂文化,倡导多元学习方式学校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实践,彰显课堂的活力和张力,引用《礼记·学记》中“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倡导教师与学生、个体与群体,亲近而相信的课堂,提出了“亲•信”课堂文化。然而,在前期课堂文化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弱,教师“教”的意识较重,学生“学”的过程尚未显现;学生的实践、思考、互动等活动时空不足,导致学生“学”的深度还不够。因此,我们依据新方案提出“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的要求,深化“亲·信”内涵。“亲•信”之“亲”,主要包含“亲和”与“亲为”。“亲和”,遵从人人平等,从教育性、社会性和发展性构筑平等而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是课堂之基;“亲为”,遵循“做中学”的原则,指向学生亲历学习全过程,在实践中学做事、学做人,是课堂之核。“亲•信”之“信”,包含“自信”与“互信”,即教师教有所成,学生学有所成,师生共同成长,收获自信,建立互信,构建起亲洽、安全的新教育生态。“亲”与“信”相辅相成,循环往复,促使每一个生命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乃至自然,有更深层的理解与认同。“亲•信”课堂拥有亲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彰显亲力亲为的学习动能,促成师生互为影响、共同成长,获得自信,享有更灿烂的未来。二、变革教育教学方式,以“亲为”为核心的实施要求基于“亲•信”课堂文化新内涵,学校课程实施应始终遵循“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原则,将“亲为”融入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将学生原本单一的学的过程转化为“做事”的过程,充分考虑学生实践的空间和时间,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学科关联。(一)聚焦亲为,关注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新标准,梳理“学科(年级)-单元-课时”目标链,理清目标与内容的内在逻辑。根据各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单元整体设计(或学历案),体现学做合一,思悟相融,为学生做中学提供可能。(二)聚焦亲为,注重学生实践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差异,关注学生实践,捕捉生成问题,把握问题解决过程,提供适时而适切的指导。教师应将课堂活动的时空还于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主动合作的学习场域。以“亲为”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觉和教师教学行为的自觉,转变师生课堂角色,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与学的转型。(三)聚焦亲为,重视学生实践的资源利用我们充分挖掘在地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回归真实社会的可能。教师根据课程实施需要,有效利用各类资源,为学生设计更多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空间,丰富实践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融入集体,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感受学习无处不在,形成社会责任感,点燃学习热情,收获自信。三、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亲为”为核心的具体实践(一)以“单元-任务”整体教学依据学科核心素养,从单元整体思考,设计并组织教学。单元整体设计应围绕大概念开展主题学习,强调内容组织的结构化和内容呈现的情境化。教师需关注知识间的关联、知识与方法的关联、知识与生活的关联、知识与经验的关联,采用问题、任务、现实场景的方式把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在单元设计中强调以任务或活动来组织、呈现教学过程,其任务和活动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思维的挑战性和进阶性。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任务群”,即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学校以学科大概念(大观念)统领单元教学。教师根据学生基础,准确把握教材,依据单元目标,关注内容呈现的结构化。按自然单元或重组单元,创设真实情境,以任务贯穿,建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凸显实践性和自主性。因此,我们给出了各个学科以下四点建议:1.单元设计包括单元教学规划和课时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规划强调整体性,课时教学设计强调具体化。2.从课程要求到单元目标到课时目标的逐级细化,保证目标的一致性。3.结合单元核心内容,明确大概念,确定学习主题,促进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建立与真实世界的联系。4.采用系列化任务或活动作为教学环节来组织和呈现教学过程。以语文学科为例。我们以“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为切入点开展实践,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围绕单元主题,整合语文学习内容,创设真实情境和语境,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语文,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培养社会情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旨在学生了解课文是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并学习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根据要求,教师在设计本自然单元时,以“争当小导游”为任务,要求学生介绍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并且配上照片或图。学生根据要求先行完成短文,教师则带领学生学习《海上日出》和《记金华双龙洞》两篇课文。在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按参观顺序写作、如何写具体、详略结合等。由此,教师引导学生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改一改,对自己的景点介绍短文进行修改。最后由学生将修改后的习作进行交流。由任务引领整个单元的学习,点燃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自觉,将教师就文本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的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争当小导游”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以致用的任务,任务中蕴含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同时,该任务也可作为评价任务,用于检测学生单元目标的达成情况。“单元-任务”需要教师整体规划单元内容,厘清自然单元或重组单元的核心目标,立足学生已有基础,以学生“做事”为基础,设计“学-用-评”相融合的学历案。鼓励学生在真实任务中学以致用,并以真实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真正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二)以“活动项目”引领实践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将学习转化为持续的实践活动。“活动项目”通过创建真实而有挑战的驱动型活动项目,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活动中加以运用和转换,从而产生新知识,获取新技能,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实践中运用各种知识和资源来完成任务。“活动项目”强调学生在活动中有意识地调动以往所学知识和反思经历,凝聚成学会学习的能力和品质。为此,在教师进行活动项目设计时,我们提出如下四点建议:1.在设计活动项目时,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或校本课程要求,将单个活动转化为项目,从引领学生主动实践的视角来设计活动任务,并形成有主题的系列活动。2.在教学时,教师以驱动型任务引导学生理清任务要求,明确任务内容,为学生提供相匹配的学习支架,或学习资源,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尝试,合作完成任务。3.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观察,捕捉共性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任务。4.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根据任务完成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小结,并作出客观评价。以劳动课程为例。我们依据新要求,立足“夯实劳动基础、做亮劳动特色”,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及技能掌握程度,充分利用校内外劳动资源,注重劳动实践,开发课程内容,将劳动课程命名为“开心果劳动工场”。这一课程包括以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为主的“开华结果”,以及以“中医药文化”为劳动特色项目的“开物成务”,并以项目学习的方式落实劳动课程要求。低年级的“跟着爸妈去上班”活动项目,立足学生能力基础和家庭状况,设计职业观察和体验活动。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家长职业,感受家长辛劳。中高年级“开心农场”系列活动。教师从蔬菜种植、采摘到蔬菜初加工,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了长周期的实践项目。学生通过掌握种植技巧,感受从种子到果实的辛勤付出,通过实践真正感悟了“粒粒盘中餐”的不易。在“开物成务”中医药文化特色项目之“中草药推荐官”,从中医药的制作、包装设计,到推广,将体力和脑力劳动相融合。在“灵丹妙药——山楂丸”活动项目中,学生学习和、揉、捏、包等技能,尝试设计山楂丸包装及推广,从而发展综合能力。总而言之,“活动项目”就是为学生创设实践的可能,让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技能,产生学习兴趣,丰富学习经历,感悟成长。(三)以“问题”开展综合学习将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学生探究实践的载体,设计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构建“预测-规划-执行-评价-反思”解决问题的一般路径,引领学生亲历、亲为,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规则的知晓、习惯的养成,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视作学生学做事所必须经历的“做正确”到“正确做”的过程。为此,我们为教师提出以下四条建议:1.教师在设计跨学科主题方案时,应对主题任务、生情、资源等方面加以分析;应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确定跨学科学习目标。2.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依据问题进行辨析和识别,提出假设,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计划。3.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适时、适当的点拨,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尝试解决问题。4.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鼓励学生用口头、图示或书面报告等方式交流过程和结果,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自己和他人作出客观评价。我们依据课程要求,将学科内10%课时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统筹安排,形成“开心果践行实录”。学科内跨学科学习是学科学习的补充,从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迁移的角度设计主题,检验学科学习阶段目标达成情况,并习练综合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以综合能力为核心,不强求学科目标。教师综合学科关联、学生基础、综合能力表现水平等方面,创设真实情境或问题,设计主题、提供学习支架和学习资源。低年级每主题一般2至3课时;三至五年级可统筹各学科课时,每主题4至6课时,可根据需要集中课时实施,一般集中课时不超过4课时。以二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寻找比恐龙更早的动物”为例。这一主题是以班级为单位完成一本“史前动物名册”的制作任务。教师在设计时,强调学生做事的过程,呈现了学生实践的流程。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各类资源和学习支架,引领学生完成任务。如学生前往自然博物馆、图书馆等收集史前动物及其生活时期、生活环境,相关图片等资料;通过阅读、比较、筛选,提取出有用的信息;采用剪、贴、画等方式制作一种史前动物档案资料,由班级汇总装订成册。跨学科学习关注学生“做真事”和“真做事”,以实现从知识逻辑走向生活逻辑。学生在此过程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完成主题任务,同时对各学科知识、技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能够进行内化。跨学科学习通过主题,或任务,或项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实施中启用知识和技能。这是其真正所获得的并可迁移的能力。(四)创新机制推动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依据毕业生形象,结合中医药文化特色,统筹各类教育资源,整体规划、实施校本课程。学校借助信息技术搭建校本课程“双平台”。借助集团共享平台作为学校“课程资源平台”优化课程申报、审核、退出流程,实现课程资源校内共享;购买钉钉“课程应用平台”完善学生选课方式,实现学生自主选择,促进个性化发展。我们鼓励学生自主选课,每学期可选一门长科目,或两门短科目,低年级建议在家长帮助下完成。学生采用“走班”修习,每周1课时,在周一快乐活动日进行。学校中医药特色课程采用双师制的方式实施,由学校教师与专业人员共同实施,增强课程专业性,促进特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四、结语课程实施不仅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是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跨学科、主题式、项目化、探究性等多种学习方式,促成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做事,在做事中解决问题,从认识到实践到再认识,建构知识,才能真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我们基于此种认识以及学校前期课程实施的基础,立足“亲·信”课堂已有优势与不足,将“亲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