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育人导师制背景下的师生有效沟通策略探究2023/X/XX随着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深人贯彻实施,通过一段时间的有效实践,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全员育人的良好教育氛围。校园环境中,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师乐于教,而学生也能快乐地学,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师生关系作为教育中最为基础的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师生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传道受业解惑这一重要媒介,建立起来的较为特殊的一种人际关系,具体涉及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组织关系、政治关系以及心理关系等各个方面,因而既体现出社会、经济、政治以及道德方面的要求,同时也体现出教育特点以及规律方面的必然要求。”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大影响,因而也是育人效率得以充分提升的重大影响因素。随着素质教育的深人推进,当前的师生关系主要以学生为本、民主平等以及尊师爱生等为主。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深人分析传统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不足,明确全员育人导师制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优点,以此采取有效沟通策略与方法,促进师生关系的有效发展。一、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内涵所谓全员育人导师制,即将学生以个体或者小组为单位进行划分,学校中的所有教师统一参与育人工作,统一担任导师,由每一个导师负责管理一个或者多个小组。全员育人导师制要求全校教师高度关注并重视学生的需求,自学生人学直到毕业的完整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德育等方方面面的教育都需要树立整体化、一贯化的思想理念,从头至尾都不放松对于学生的引导以及教育。二、全员育人导师制下师生关系的优点全员育人导师制最为突出的特点体现在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导师除了关心学生的日常学习,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积极开展德育教育,从而有效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的新时代教育理念,以此有效适应并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健康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鼓励师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日常教学活动,发挥创造力,创设趣味活泼的教学氛围,让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加融洽平等地相处,彼此合作,促进教学任务高效达成的目标。基于全员育人导师制之下的师生关系具体有什么优点,本文针对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实行之后的师生关系展开观察分析,具体体现如下:(一)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作为导师,应当一边教一边学,而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更不是一劳永逸,教师自身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学生也很难进步。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以后,教师不再扮演知识权威者的角色,也不再是教学活动过程的主导者,更不是学生群体的对立面,教师应当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当师生之间真正有了政治层面的民主,获得了人格层面的平等,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会受益匪浅,在课堂生态系统建构过程中,师生共同体现自我的价值,充分开发自我的潜能,彼此共生且共同进步和成长。师生之间相互促进,同时也有助于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充分提升。(二)双向交流,师生亲近友好古人常言道:“亲其师则信其道”。而学生愿意主动接受教育的重要前提也在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可以充分信任教师,并能够敞开心扉,主动表达自我的情感和需求。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以后,教师主动克服偏见,主动换位思考,真诚赏识并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发自内心的热爱、信任学生,也能够激发出“教师期待的效应”,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友好地沟通交流,学生能够尊师重道,谦恭有礼,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自然融洽,从而形成亲近友好的和谐关系。(三)师生各方严于律己,加强自身修养国家发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努力。全员育人导师制深人实行以来,教师都树立起远大理想目标,要成为一流的教育家,主动探索创新理念,拓展未被开发的疆土,而学生也能够理解学习是为自己而学。师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彼此分享交流,相互成长,严格自律,教师不断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以及专业能力,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努力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三、全员育人导师制下师生关系的不足当前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体现出了很多的突出优势,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要看到的是全员育人导师制虽然在校园中快速推进和落实,然而很多情况下却仅仅成为教师自我提升的一种手段,并没有实现全身心地充分投人。导师制仅仅变成了学校的宣传手段,而师生关系中的很多难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学校无法给师生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教育难达育人高度导师制正式执行以后,大部分教师都非常愿意主动和学生沟通交流,然而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育人方法以及育人平台,因而很多工作依然仅仅针对学习、纪律以及卫生习惯等方面,教学活动压力以及科研任务压力巨大,使教师们感到力不从心。学校对导师并没有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因而导师制依然流于表面形式,并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无法上升到育人的理想高度。(二)受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师生互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教育过程中树立起来的师道尊严理念依旧存在,并且有一些教师并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作为学生,他们也很难放下思想负担,将与导师沟通交流作为一种平等沟通的渠道,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教导的新形势。教师过于注重说教灌输,导致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也会受到影响和挫伤,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依然不太顺畅。四、全员育人导师制下师生沟通的有效策略与方法针对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背景下的师生关系转变所遇到的现实困境,通过全面分析,理解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内涵以及优缺点,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活动,采取下列策略方法,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一)加强学校对导师制的管理,建立健全导师管理和师生交流和评价体系为了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转化,学校需要健全完善合理的全员育人导师管理制度,主动加强有关方面的教育宣传,科学规划导师管理的内容范围,提升管理的效率以及效果,高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同时,学生针对导师评价体系,目前已经进行量化,然而具体条目多多,内容重复且形式主义严重,这也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导师评价过程。这就需要学校结合自身实际设置合理的评价体系,保障要简洁有方,让学生可以快速给出导师指导评价的真实反馈。学校还需要主动建设完善师生互动交流的有效平台,并且支持鼓励师生主动分享表达个人的观点看法,促进师生之间的密切沟通与互动。(二)不定期组织全校师生统一学习导师制,真正转变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任何事情,首先需要内心的充分肯定与认可,才可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校必须要定期组织教师积极学习并掌握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内涵以及方法,才可以有效化解教师传统的思想理念,真正接受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重要价值。教师放下架子,学生才能够放下内心的防备,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关心,主动与教师交心互动,以此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三)扩大师生交往范围,教书育人两不误教师影响并塑造学生的人格灵魂,除了课堂教学知识以外,还需要做到言传身教,教师自身的三观理念、行为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学校必须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互动活动,促进师生在生活以及情感方面的深人交流和互动。这样才可以保持教书育人同步进行,促进全员育人导师制下的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四)了解学生,做好沟通准备全员导师制实施背景下,需要教师充分扮演好导师的角色,重点在于建设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对于学生的全面了解,同时能够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还可以促进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等。因此了解学生也是促进师生沟通交流的重要前提。导师在和学生进行交流以前,首先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1.全面掌握学生信息由于角色定位不同,通常情况下导师对于所管理的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都比不上班主任,而主要的了解渠道也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表现以及作业、考试中的学习状况,所以必须要导师主动开拓了解学生情况的有效途径。通常想要掌握信息,主要包括纵向以及横向两种不同的维度。其中纵向维度主要表现为导师能够全面回溯学生个人的成长经历,包括学生的性格、行为特点,还要关注学生成长中的关键事件或者成长中经历过的特殊遭遇。横向维度则主要表现为导师应当全面了解学生面对不同环境时的具体表现,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在导师面前体现出的行为和特点。这就需要导师通过学生的班主任、家长、同学或者到其所在社区等进行了解和调查,还需要对学生在班级中关系好的同伴之间了解相关情况,以此保障获取的信息更加客观具体。家访过程中,导师需要注意观察学生所处的家庭教育氛围等信息,避免单纯通过家长的表述来判断。2.进行专业判断全面收集回来的信息资料通常比较无序庞杂,很多信息也是表面信息,所以导师应当针对收集到的信息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与整合。导师应当透过现象深人本质,而不是通过主观进行判断,这需要发挥导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养。针对同一问题,分析其背后的真实原因显得尤为重要。没有梳理好问题背后的原因直接教育就会造成教育引导无效。例如,导师遇到一位学业存在困难的学生时,一般容易将问题归结为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然后就此展开批评教育,或者通过单独沟通,或者开展班会为学生分享意志品格、理想信念以及职业发展等,但完全忽视了这一问题背后的真正根源。现实情况下,学生学业发展除了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直接关联,还关系到学生对于学业的认知和理解,学生个人的学习基础、学生自身的行为习惯、性格特点以及学习方法等方方面面,还与学生家庭以及学生所在班集体的环境情况都有关系,导师如果没有深人分析问题而直接臆断,那么必然导致教育行为与教育效果之间出现严重偏离,因而沟通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导师必须要综合全面地看待分析问题,运用专业手段和方法,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为师生沟通做好有效铺垫。(五)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优化沟通氛围沟通本身体现的是关系的磨合与调整,而无效沟通其实不一定是对方不认可你所输出的观点和道理,很多时候是不能接受你沟通的方式和态度。部分教师常常由于自身教育教学工作过于繁重,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并且和学生家长之间也是遵循非必要不沟通的基本原则,这样就导致面对学生出现的实际问题,教师沟通交流的方式过于单一化,特别是以“口头说教”的方式告知学生行为有错,需要接受批评,然而这样的沟通很难帮助学生真正领会错误的意义,无法收获真正的成长与经验。并不是说讲道理有错,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这样的沟通方式会让学生感到不被尊重、不被理解,忽视自己的需求以及感受。这种沟通方式通常很难有效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还会导致学生产生惧怕、抵触的心理,感受到自尊受到伤害,从而失去自信,很难与教师进行深人的心理沟通。还有一些个性比较强的学生也许会产生逆反和攻击教师的想法。因此,传统的批评教育方式往往容易起到反作用,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建立,所以为了有效促进师生沟通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必须要注意遵守以下几项原则,教师自身需要转变教育理念,重视新型师生关系的有效建设和维护,真正打开学生的心扉,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沟通与互动。1.师生平等原则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以被教育对象的身份看待学生,教师应当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给予其平等的关系,当学生能够体会到来自于教师诚恳的尊重和认可,也会更愿意主动接受教师为其分享的做人处事的道理。现实中,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不足,但他们并不是不懂道理。学生从小成长的过程中,接受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虽然会犯错,但是他们在犯错以后也知道自己做错了,如果教师以善意的沟通尊重学生,也会促进学生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2.满足需求原则沟通本身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分别是表层的信息传递,也就是事实沟通;中层的接纳以及共情,即情感层面的沟通;深层的理念与追求统一,即价值层面的沟通。如果师生沟通效果不理想,很多时候是因为沟通处于表层,没有促进师生之间视野眼界的深度交融。一般都是因为事实而产生矛盾问题,所以要通过沟通来解决,但是如果沟通无法深人,忽视学生的需求,那么也会导致沟通效果不理想。3.信任原则教师个人应当积极转变自身的思想理念,充分信任学生,以学生为本。教师主动尊重学生,将其作为独立人格的个体看待,保持宽容,这也有助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客观认识和看待自己,有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成长发展。教师应当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和肯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