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1-13)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和外显的反应。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二、社会系心理学的研究范围A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B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C群体心理D应用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现场试验法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观察法•一般观察法•参与观察法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4、档案研究法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1、偏向问题•研究者的偏向:研究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动作、讲话的语气都可能无意中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表现,从而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被试者的偏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所谓的“要求的特征”,其二是所谓的“对评价的担心”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伦理问题在每一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都要遵循三条原则:•第一,必须让被试者自愿地参加实验研究,被试者应当知道他们在研究中要做些什么。•第二,研究必须是“风险最小”,即研究的设计没有必要让被试者冒险。•第三,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即在研究中让被试者承担的风险要与通过研究获得的利益平衡,这里的利益可以是对被试者而言,也可以是对社会而言。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第一阶段:社会心理学同心理学、社会学一样,在其形成之前都依附于西欧思辩哲学的母体之中,因此也叫“社会哲学”阶段。•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图: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第二阶段: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的出现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变革而形成,也称“社会经验论”阶段。•德国的民族心理学——冯特•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加布里尔·塔尔德、迪尔凯姆、古斯塔夫·黎朋•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第三阶段:从本世纪20年代起,伴随着各种实证主义手段的运用,社会心理学完成了在其整个历史上最具革命意义的转折,进入确立时期,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心理学.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第二节近八十年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社会心理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羽毛尚未丰满的社会心理学开始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一方面,战争的爆发刺激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繁荣;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学也直接服务于战争。此外,在前苏联和中国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第二节近八十年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二、社会心理学的现状美国的社会心理学自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发生一场危机。六十年代中期,欧洲的社会心理学开始有了自己的特点;前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经过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大讨论后,70年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自1981年以来,中国社会心理学开始进入重建和复兴阶段。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对西方心理学界乃至整个人文科学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它的开山鼻祖就是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中对社会心理学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是他关于“人格发展”、“集体心理学”和“文明”等方面的记述。他将人的精神世界主要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在潜意识中,又将冲动归结为性的驱动力。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二、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论是社会学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进行的理论研究,从社会心理学的构成方面来讲,其影响并不亚于精神分析理论。其代表人物是乔治·米德,他受达尔文主义和实用主义原则的启发,认为意识具有运用和理解符号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人们可以在心里对环境中的客体做出行为上的选择以调整自己对客体的活动。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在行为主义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他认为所有行为都是环境的产物,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他的操作主义。从严格意义上讲,真正代表社会学习理论的是班杜拉,总之他们都关注于社会行为、学习和强化、实验室实验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中成为重要的流派之一。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四、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来源于格式塔学派和勒温的场论,而在其形成过程中也受到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推动。第三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一、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历程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可以把社会化分为3种:儿童期的社会化、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概念。三、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内容相当广泛,如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等。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遗传因素遗传意指父母的生理、心理特征经过受精作用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的过程。遗传对个体的发展决定了以下三件事,即:①基本特征②男女性别③是单胎还是多胎。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如果仅仅具备了人的遗传素质,没有适当的社会条件,个人的社会化将无法实现,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和计算机网络。第三节社会化的理论一、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3个部分组成的整体,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由这三部分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埃里克森修正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将人生分为了八个阶段。第三节社会化的理论二、认知发展论的观点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从认知角度来研究人的社会化。而柯尔伯格关于人的道德发展的学说把人的道德发展过程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第三节社会化的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是当代社会学习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儿童学会的许多行为模式都不是按照早期行为主义提出的强化—惩罚方式学到的,而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观察学习有四个过程:①注意过程②保持过程③行为再现过程④强化和动机过程。第三节社会化的理论四、正常成熟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等提出,他们认为人的社会化并不单纯是由社会规范、社会压力等外部力量塑造的,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成熟过程。第三节社会化的理论五、群体社会化理论由J.Harris提出的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社会化是一种高度依赖背景的学习形式,儿童分别学习如何在家庭内与家庭外行为表现,此理论受行为遗传的影响很大。第四章社会角色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一、角色的定义科学的角色定义包括三种社会心理学要素:①角色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②角色是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而非自定的;③角色是符合社会期望(社会规范、责任、义务等)的。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二、角色的分类1、根据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4、根据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权力和地位关系,可把角色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5、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可把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6、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可把角色从参与程度低到参与程度高第二节角色理论角色理论大体有两种取向:•结构角色论的代表是林顿,他认为角色概念是用作构造其关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石。他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的相互联系的位置或地位组成的网络,其中个体在这个系统中扮演各自的角色。•过程角色论的代表则是特纳,他以社会互动作为基本出发点,围绕互动中的角色扮演过程展开对角色扮演、角色期望、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等问题的研究。•斯特里克则提出了一个较典型的融合方案。第三节角色的行为模式一、角色学习角色学习是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成角色观念,一是学习角色技能。对于角色学习,可以这样从总体上来理解。首先,角色学习是综合性学习,其次,角色学习是在互动中进行的学习。最后,角色学习是随着个人的角色的改变而进行的学习。第三节角色的行为模式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人们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而表现出来的行为。(一)社会学视角:互动与表演。米德认为,角色扮演是互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戈夫曼从角色概念出发,将社会与舞台进行了广泛的比较,从而提出了他的“戏剧理论”。(二)心理学视角:技术与手段。是指将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第三节角色的行为模式三、角色冲突指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也就是个体不能执行对角色提出的要求就会引起冲突的情境。缓解角色冲突的方法有角色规范化、角色合并法和角色层次法。第三节角色的行为模式四、角色偏差角色偏差是指一个人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角色偏差现象十分复杂,行为偏离社会期望只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实质是个人的整个行为动力系统的各个环节,包括其所受到的外部对待、评价与角色期望、其内在的自我概念系统、动机机制以及表现于外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后果,都偏离了特定社会身份要求的一般模型。第四节性别角色差异一、两性差异生理差别、心理差异二、性别角色差异1、个性和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侵犯行为、支配行为、自信心、交际2、智能方面的差异:智力、语言能力、运动技能、空间能力、数学能力、知觉速度、艺术和音乐能力3、成就方面的性别差异:学业成就和职业成就三、性别差异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在生殖阶段,儿童的注意力转移到生殖器,性别开始分化。•文化人类学理论:玛格丽特·米德认为男女心理的特点是由于他们学习了由社会传统所继承下来的文化模式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把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作为模仿的榜样,从而获得了某些性别角色。•认知社会化理论:科尔伯格认为儿童对性别角色的观念随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发展而改变,采取的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也随之改变。•性别发展阶段论:布洛克认为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相平行。第四节性别角色差异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自我意识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通常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换言之,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意向,自我情感。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二、自我意识的内容自我意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在的自我与可能的自我•公我意识与私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三、自我觉知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一般指对自我存在的意识,既可将其看作活动过程,又可将其视为活动结果产生的自我意识内容。作为活动的自我意识的进行,必须依赖一定的条件去发动和维持,这个条件就是自我觉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自我觉知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两方面。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一、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第一,物—我知觉的分化依赖于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以及它们的协调发展。•第二,人—我知觉分化依赖于注意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视觉表象及其记忆能力的出现。•第三,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需要复杂的抽象、概括能力,而这又是以大脑皮质尤其是各语言代表区以及大脑额叶的成熟发展及其机能的更为复杂化为前提的。•第四,从完全缺损的极端情况分析,无脑畸形儿由于不存在大脑皮质这一生理学前提,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现自我意识。第二节自

1 / 1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