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说课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型属于新授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首先说一说,教材分析:从两个角度说教材地位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课占据的地理位置比较重要,是新教材的最后一课,是整个单元专题及古代政治文明史的终点,具有收尾和升华作用。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从题型题量上看,自07年来,全国共考过36道题目,山东则在07年12年考过两次,(2007·山东文综·9)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五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解析】从名称“一统河山”“四方平定”“六合一统”中即可得出结论。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接下来,根据刚才时空角度的教材分析,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方面:需要学生了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势力的矛盾和斗争,认识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2、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阅读历史古文材料,用历史学科语言归纳概括历史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扭转学生历史就是背背而已的错误学习观,克服学生畏难抵触情绪,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快乐感,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体验成就感,逐渐形成成熟的历史思维和感觉。接下来,说重难点本课重点是:汉武帝时期、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和明清皇权的不断加强。理由很简单,因为它本课最大考点;难点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理由是教材讲述的是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对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并未明确提及,依据内容归纳概括特点对高一新生现有认知水平而言难度很大。二、教材分析完了,再分析一下学情由于在中考中,历史为非考试科目,初中生对历史课普遍不重视,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学科素养较低。而目前,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以专题形式进行,内容比较抽象,这种体系只有在对总体历史有相当了解的前提下才具有合理性,因此要达到教学目标还有一定难度。根据这种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从课本基础知识入手,先帮助学生建立通史观,再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帮助其把握专题史的内容。三、针对教材和学情,说一说教法和学法教法上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21、在重点落实上采用:①分析归纳法:通过对史料的引导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②自主探究法:通过学生对教材的自主把握,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在难点突破上采用: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学法上课前:通读教材,了解汉朝到清朝的历史概况。课上:剖析教材,结合问题,自主思考,构建。课下:画出本课结构脉络,进行宏观把握;同时填充具体内容,进行微观处理。四、下面,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姑且不论,这句话的有无道理,请大家先看看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中国为什么会出现统一和分裂交错的情形呢?学习完今天的内容我们就知道了。设计理由:名著开篇,形象生动容易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问题引导,能够产生共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本上。接下来,铺陈背景第一步是通过学案预习,了解汉朝到清朝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列表归纳朝代的建立时间、人物及政治制度,以检测学生预习效果和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本节课也有了整体认识。第二步处理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部分,考虑到教材是把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作为专制集权的背景来设计的,语焉不详。该部分内容采用读书指导法、讲述法,与学生共同明确地方割据的内容;补充必要史料(课件),通过这四则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七国之乱、藩镇割据。然后,突出重点汉武帝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第一个重点。板书:3、汉武帝时期:(1)措施:实行推恩令和酎金夺爵以及刺史制度(2)作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问题探究二:有人说:如果景帝不采取“削藩”的建议,而是向武帝那样采取“推恩”,就不会酿成“七国之乱”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师:不同意。①西汉“七国之乱”的爆发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削藩只是“七国之乱”的诱因。②汉武帝“推恩”解决王国问题也是基于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加强了对王国的治理。③武帝时国库的充足和中央集权实力强大等条件,否则,只依靠“推恩”王国问题也解决不了同意。推恩令相较削藩比较温和,并受广大列候拥护,很有可能在景帝时期被接受。不同的政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不同,得当的政策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板书:1、原因(目的):为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2、措施:(1)收精兵(“杯酒释兵权”):统兵权归“三衙”,调兵权归枢密院(2)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设通判,派文臣任州郡长官(3)制钱谷:设转运使管理各地财政师:一分为二,从其措施中来分析。北宋通过分权来达到集权,目的有没有达到呢?而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强,为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当然,在实施中,不可避免的暴露出其措施的缺点来。(从措施中引导)如降低军队战斗力,同时军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导致“冗兵”局面的出现;为分权,设置太多官员,出现“冗官”现象,造成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埋下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祸根。板书:3、评价:(双重)(1)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强化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2)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问题探究五:从汉到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斗争的发展趋势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历史启示?师:通过西汉和北宋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地方割据势力受到很大削弱,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强,得出发展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进而得出启示,所谓启示就是通过本内容的学习,你从中得出什么经验教训?分裂的危害:分裂割据的局面无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统一的好处: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3历史上的盛世都是出现在统一时期,可见,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在当今世界里,我们应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势力。教师过渡:到了宋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终于尘埃落定,地方势力已无力改变整个中国一统的局面。到此时,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又凸显出来,那么,这一对矛盾又是如何解决的呢?下面我们来看这一内容。本课的第二个重点为明清皇权的加强。板书:二、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根据第3课内容,列举秦到清朝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历程)(一)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历程秦朝:三公九卿制,宰相位高权重西汉:设中朝东汉:设尚书台取代三公魏晋南北朝:三省雏形(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但未构成中枢权力机构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创立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制元朝:一省制(中书省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问题探究六:秦汉以来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的发展反映出什么趋势?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板书:(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1、积极:提高决策效率,稳定社会,促进发展。2、消极:导致一人独尊,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最后,本课小结由学生自己总结,通过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老师加以指导。当然还要布置一下课后巩固的作业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而全面的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课下动手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并将具体内容填充进去,从而实现对基础知识的吸收和咀嚼。另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此书内容多次以材料形式出现在高考题中。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还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