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时优案9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前•自主梳理2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一、解释诗歌中加点的词语,翻译画波浪线的诗句或调整句序,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①(调整句序:即“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舞榭.·②名词,建在高台上的房子歌台,风.流.③指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总被,雨打风吹去。④(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草树,寻常..⑤(普通3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通的)巷陌,人道..⑥(后人说)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⑦(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收复失地的气势是何等威猛。)元嘉草草..⑧(轻率,仓促行事),封.⑨(动词,登山祭天)狼居胥,赢得..⑩(落得)仓皇北⑪(名词作状语,向北.)顾.⑫(回头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⑬名词,宋代行政区划名。⑭(遥望中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⑮(祭祀时的鼓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⑯(名词作动词,吃饭)否?4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二、解释下列多义词(1)封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家书作得不忍封.长孙佐辅《南中客舍对雨送故人归北》论功行封.5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2)道人道.寄奴曾住失道.者寡助红日初升,其道.大光道.不同不相为谋(3)堪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小台堪.远望,独上清秋时刘禹锡《酬乐天小台晚坐见忆》6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4)尚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礼尚.往来答案(1)登山祭天书信封闭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2)说道义路途,道路主张,思想,学说(3)经得起,忍受可以,能够(4)还崇尚,重视答案课堂•整体自探8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1.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上合适的内容,语言力求简洁。答案□01借古抒怀□02廉颇□03愤懑不平答案9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写于辛弃疾66岁在江苏镇江任知府之时,登临所见,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目中的“怀古”。B.词人登上北固亭,想起历史上的一些人物、事迹,意在尽情讴歌古人的丰功伟绩;全词大气磅礴,不愧为豪放派辛词代表之作。10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C.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D.词中用典较多,且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词人对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其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即以艺术的眼光取材,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抒怀服务。答案B解析“想起历史上的一些人物、事迹,意在尽情讴歌古人的丰功伟绩”错。主要意图是借古讽今(喻今),规劝执政者吸取教训,谨慎用兵,以及表达自身的愤懑不平。答案解析课后•评价作业12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舞榭.歌台(建在高台上的房子)弦弦掩抑声声思.(深长的情思)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登山祭天,以纪功德)可堪..回首,佛狸祠下(哪堪,哪能忍受)13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C.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沉吟..放拨插弦中(默默沉思的样子)D.烽火扬州路.(道路)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京官往地方任职)答案D解析路:宋代行政区划,相当于今天省一级的行政区划。答案解析14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赢得..仓皇北顾B.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C.凄凄不似向前..声D.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答案D解析A.“赢得”古义为“落得”;B.“风流”古义为“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C.“向前”古义为“以前,原先”。答案解析15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3.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C.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答案C解析A.烽火:代指战争。B.金戈铁马:代指精锐的军队。D.丝竹:代指音乐。答案解析16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4.下列各句与现代汉语句式一致的一项是()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B.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D.血色罗裙翻酒污答案C解析“与现代汉语句式一致”即不是倒装句。A.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B.应为“扬州路烽火”。D.应为“酒翻污血色罗裙”。只有C项不是倒装句。答案解析17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5.开学以来,因语文老师的悉心帮助,许同学作文进步明显。她想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之情,下列各句中不适合采用的一句是()A.三尺讲台,两袖清风B.春风化雨,诲人不倦C.日暖风和开桃李,笔酣墨浓写春秋D.授业解惑声声慢,析理传道步步高答案A答案18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解析要关注题干中的要求:“语文教师”“感谢”。然后分析四个选项,看哪些内容与“语文教师”“感谢”无关。A项,“三尺讲台,两袖清风”,前者突出“教师”的身份,“两袖清风”比喻做官廉洁,与教师身份不符。B项,“春风化雨,诲人不倦”,以“春风化雨”来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C项,“日暖风和开桃李,笔酣墨浓写春秋”点明教师的循循诱导和培育后代的奉献精神。D项,“授业解惑”“析理传道”是评价教师的意义,“声声慢”“步步高”又暗含词牌名。这三项都适合用来表示对语文教师的感谢。故本题选A项。解析19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6.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永遇乐”是词牌名,词牌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句数、阕数、平仄、押韵等;“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的题目,它揭示词的内容。20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C.词史上先后出现了“花间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流派;婉约派以秦观、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D.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创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沿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词。答案D解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沿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词”错误,用旧体诗的形式来表现现代生活的属于现代诗歌,《沁园春·长沙》应为现代诗歌。答案解析21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登高望远,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孙权这个英雄的风流余韵,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的句子是“,,”。(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仓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22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4)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最为沉痛。(5)雨本寻常,却常常能淋湿诗家的心。读王维《山居秋暝》“,”,我们能感到初秋傍晚的清新美好;读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我们可触摸到初春细雨的润泽滑腻。23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答案(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答案24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二、课内精段鉴赏阅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完成8~9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25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8.对“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中运用典故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刘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B.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南宋近期张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辙。26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C.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类比南宋近期张浚北伐遭到大败,慨叹南宋遭到挫败。D.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答案D解析回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运用典故的用意和作用,作者用此典故不是为了批判古人,真正的用意在于讽谏现实,所以D项分析最准确。答案解析27课后•评价作业课堂•整体自探课前•自主梳理9.在这首词中作者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感情委婉深沉,试就其中二至三处作简要分析。答:答案①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委靡不振;②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相比,用意是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③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通过层层对比,使表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答案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