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作者简介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为什么?作者的复杂思想: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背景介绍:苏轼作诗赋,表达对新法不满,被人诬陷为诽谤朝政而下狱。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在此期间,写就一词二赋。三咏赤壁:《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3、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1、壬戌()10、酾酒()2、桂棹()11、横槊()3、余音袅袅()12、渔樵()4、幽壑()13、扁舟()5、嫠妇()14、匏樽()6、愀然()15、蜉蝣()7、山川相缪()16、无尽藏()8、舳舻千里()17、狼籍()9、旌旗()18、枕藉()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乐甚——愀然——喜而笑整体感知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2.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3.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客-悲观苏子-乐观4、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根据情感的变化划分段落)乐悲乐泛舟游赤壁把酒诵歌诗闻箫声悲凉叹人生苦短妙语解惆怅主客尽欢颜(第1段)抒情说理写景(第2、3段)(第4、5段)阅读与欣赏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览。清凉的江风缓缓吹来,水面上不起波浪。我端起酒杯劝客人们喝酒,朗诵“明月”的诗歌,吟唱“窈窕”的篇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白茫茫的水气笼罩江面,江水的波光和天空连成一片。任凭小船飘去,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江面是那么浩瀚啊,船儿象凌空乘风而行,却不知道将要飞向何方;我们轻快地飘起啊,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飞升到仙境的神仙。4、第一段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乐三、雅事:泛舟游赤壁把酒诵歌诗二、美景: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乐在何处一、良辰:七月既望假如让你以第一段的内容来画一幅《赤壁夜游图》,你准备怎样画?内容:月、水、风、舟景物色彩:淡雅朦胧整体效果:人与自然之间是外貌、神态那样和谐亲近人物活动(体现出来的感情)1.清风、明月、苏子与客、一叶扁舟,人与自然是如此和谐。苏子与客夜游赤壁的心情如何?悠然自得、怡然自乐。何等自在!何等惬意!何等快乐!何等逍遥!2.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此处反映了他什么思想?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充分理解、深入体会第一段的情与意。这时,酒喝得十分欢畅,我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开清澈澄明的江水,(船)在月光浮动的江面上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盼望着‘美人’啊,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有位吹洞箫的客人,随着歌声伴奏。那洞箫声呜呜地响,象怨恨,象思慕,象抽泣,象倾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线延绵不断。使得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跳起舞来,使得孤独小船上的寡妇哭泣起来。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第二段的感情基调发生了什么变化?由乐转悲2、悲从何来?(1)想起与“美人”天各一方。(2)为客人的箫声。3、“美人”是指什么?(1)内心思慕的人(2)君主(3)理想4、用了哪些修辞写客人的箫声?箫声有何特点?通感、比喻、夸张、想象悲凉、幽怨、婉转悠长、动听5、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1.下列对第1、2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这是赋的常见手法。B.作者夜游赤壁,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C.“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乎对游人恋恋不舍的情景。D.箫声与饮酒的气氛一致,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解析】选D。箫声与“饮酒乐甚”的气氛不一致,致使作者的感情发生变化。随堂练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第一段描写的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明确】“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放任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漂去、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我顿时脸色改变,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互相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领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进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斟酒,横握长矛吟诗,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何况我和您在江中小洲上捕鱼打柴,和鱼虾做伴侣,与麋鹿交朋友,驾着一片叶子似的小船,拿着简陋的酒杯互相劝酒。就象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拉着神仙飞升遨游,和明月一起永世长存。明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可能轻易实现的,只好把感慨寄托在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1、第三段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哀2、客人的箫声为何而哀伤?(1)为英雄落幕、吾辈渔樵而哀伤(2)为天地阔远、自身渺小而哀伤(3)为人生短暂、理想难得而哀伤情怀阐发对比: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比喻:人生短暂,感触生悲蜉蝣(天地)粟(沧海)哀(吾生)羡(长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现实:不可乎骤得2.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主问客答古人事迹现实人生孟德遗诗孟德遗迹渔樵江渚蜉蝣天地安在哉平凡渺小人生苦短悲之缘由第三段写景议论抒情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对客人说:“您了解那江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象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有时圆有时缺的月亮像那样变化,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况且,天地之间,事物都各自有其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颜色;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的宝藏,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1、第四段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转哀为喜2、苏子从哪些方面阐发观点来劝慰客人?(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缺,来说明人生无常,生老病死,总在变化;而人类世代相承,繁衍生息,又是永恒。(2)物各有主,所以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3)吾与子共同享用大自然的无尽宝藏。探究课文的“水月”意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猫》)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课文中又写了怎样的“水月”景象?请同学们按照:现实中的“水月”历史中的“水月”哲理中的“水月”分组讨论。水月人变不变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实中的“水月”历史中的“水月”哲理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3、4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来说,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D.这3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随堂练【解析】选C。“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一面”错,应该是“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洗了酒杯,重新斟酒再喝。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空杯、空盘杂乱地放着。我和客人们互相靠着在船中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赤壁赋苏轼风月不老先生未亡景(乐)情(悲)理(乐)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山水之乐达观之乐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如此安排结尾有什么深意?【明确】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清代散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本文的艺术特色:1.多次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是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2.写景、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3、你认为当时真的有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