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课《登泰山记》-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泰山——在山东省中部,面积436平方公里,顶峰玉皇顶,海拔1524米。泰山,古称岱宗、岱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五岳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泰山被尊为“五岳独尊”,古代帝王常登山封禅,加以封号,并广建庙观,刻石题字,历代文人也留下许多记游的精美之作。泰山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兀挺拔的气势、雄伟壮丽的景观,而成为饮誉四方的游览胜地,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人类文明遗产”。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冬天的摩崖简介作者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桐城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做过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后辞官在家乡、南京等地讲学40余年,所编《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魁,刘师承方苞,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著有《惜抱轩诗文集》。姚鼐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简介作者关于桐城派,这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槐和姚鼐则继承和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方苞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刘大槐师事方苞,发展了他的理论,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通读课文,疏通文意1.齐读正音山麓(lù)雕砌(qì)山巅(diān)徂徕(cúlái)悬崖(yá)石磴(dènɡ)须臾(yú)樗蒱(chūpú)戊申(wù)岱祠(cí)姚鼐(nài)绛皓(jiànghào)膝盖(xī)石罅(xià)佝偻(lóu)若偻(lǚ)疏通文意:第一自然段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泰山南面;西、东:向西,向东,名词作状语;阴:泰山背面。(注: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译: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进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当:在,介词;分:分界。译: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疏通文意:第二自然段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chéng)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以:在;乘:趁,冒着;限:界限;至于:到达。译: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是:这;麓:山脚。译: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蹬:台阶,石阶;有:通“又”。译: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译: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余始循(省“之”,指中谷)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循:沿着,顺着;少:少于,形容词做动词;复:再;遂:相当于“而”,就,表顺承,连词;巅:顶峰。译: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峰。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译: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限:像门槛一样,名词作状语;云:句末助词,无实际意义。译: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几:几乎。译: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及:等到;负:背,覆盖;烛:照,名词作动词;而:表顺承;居:停留;然:.......的样子译: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省“于”在)日观亭,待日出。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五更;译: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古文知识:朔:阴历每月第一天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望:阴历每月十五既望:阴历每月十六疏通文意:第三自然段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稍:古今异义词,古:渐渐。今:稍微,略微;摴蒱:这里指博戏用的赌具“五木”。译: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像“五木”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极:尽头;须臾:片刻,一会儿;采:同“彩”。译: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正赤:大红色;丹:朱砂;或:有人。译: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有的;绛:大红色;皓:白色;驳:杂;偻:驼背。译: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译: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是:这;显庆:唐高宗的年号;漫失:模糊或缺失;僻:偏僻;当:在;往:去(看)。译: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疏通文意:第四自然段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苍:深青色、深绿色;平方:平整方正;古今异义词,今义:数学名词;圜:通“圆”译: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的、方正的,很少圆形的。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罅:石缝;音迹:声音和踪迹。译: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至:到;而:表顺承。译:到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疏通文意:第四自然段全文共五段,每一段的要点是什么?•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到的景象。•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后的景象。•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研读文本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作者在第二段中的行程以及作者到达目的地后看到的景色。问题:登山时间、地点: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京师——泰安由南麓—入中谷—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山巅景色: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上下远近高峻、雄浑、壮阔登山路线:文章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日出前日正出日出后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蒲数十列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而皆若偻回观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色彩点染——绚丽壮美泰山顶上有哪些景观?人文景观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古迹:道中石刻展现泰山古老的风貌自然景观三多:多石、多平方、多松三少:少土、少圜、少杂树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日观数里无树1.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2.泰山之冬的静美美景图赏析:第一幅:“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半山居雾”,这一句是神来之笔,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第二幅:“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拟人,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第三幅:“十二月二十九日,五更时分,姚鼐与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不但写出了“风扬积雪”的视觉,而且写出了“击面”的触觉。“扬”、“击”二字把风力描绘得十分突出,使读者有感同身受的体会。第四幅:日出前,“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漫”写云雾之大。“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稍见”呼应了“五鼓”,说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还不清晰,只是朦胧可辨。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第五幅:日出即将开始,“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极天云”细如一线是其特点。“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抓住了它瞬间的变化。而且静动有序,有张有弛。第六幅: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和令天地一变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豪迈,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景物特点:瑰丽、雄浑、壮美写景手法:动静结合,比喻形象,用语新颖,色彩绚丽。第七幅: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所谓“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这里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成分,这些山也和作者一样,被日出的壮景所陶醉折服了。日出前后的描写赏析:这一部分描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动静俱观,把太阳未出、将出,正出,出后的一系列连续画面描绘出来了,再现了日出前后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色。晚照固然媚丽动人,但日出更壮美,更有气势,更激发人向上。日出前日正出日已出日出后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文章主旨:不畏艰难,欣赏美景《登泰山记》叙述作者冒着严寒偕友人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运用方向】勇敢无畏不畏艰难热爱祖国热爱自然无限风光在险峰主题阅读:1.下列对第1、2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登泰山的经过。文章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B.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来进行烘托。C.第2段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时所见的壮丽雪景。D.姚鼐写文章强调“考据”,文中的“古长城也”“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均有考古意味。课堂练习选C。【解析】“动静结合的方法”是作者描写雪景所用方法,不是描写途中的艰险的方法。2.下列对第3~5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这里是用风雪交加、云雾弥漫创造了日出前的环境和气势,是近景。B.写日出之时的景观,着重观察描绘日出前后色彩的变化。以动衬静,是一幅流动着色彩美的动态图。C.“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