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李清照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水碧草,秋有色;“故都”指哪?故都的秋=北平的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历史的沧桑感、文化的厚重感眷恋整体感知(一)作者对都故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情感?理由:1、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这故都的秋味。”——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深!2、最后一段:“秋天……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切!3、“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更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整体感知(二)作者这么喜欢故都的秋,它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特别地饱尝秋味南国之秋:慢、润、淡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对比作者用对比的手法,表达对故都秋的眷恋、向往。南国之秋——北国之秋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鲈鱼---大蟹黄犬---骆驼南国秋天的“回味不永”烘托北国秋的“回味隽永”,表现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热爱之情香甜——浓烈稀软——韧劲瘦小——肥美单薄——厚重文本研读探究(一)阅读课文1~9段,完成后面的问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B.作者说不远千里从杭州赶到青岛,又从青岛赶到北平,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他对北平之秋的热爱。C.作者在3~9段分别给我们描绘了秋院、秋叶、秋声、秋雨、秋果五幅画面,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无限眷恋之情。D.故都旧院在北平最具居家的代表意义,它固有的清、静以及沧桑味,配合着北国自然的秋景,秋意也就更为浓烈与普遍。选B。【解析】不存在对比手法,是表现作者想饱尝故都秋味的急切心情。2.“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此句是文章的“文眼”。全文就是紧扣“清”“静”“悲凉”来写的。这既是文中景物的特点,也是作者的情感基调。表现了作者对北国的秋爱得深沉,作者不仅喜爱它的清、静,也喜爱它的悲凉,这反映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表达了郁达夫以悲凉为美的独特的追求。当然,这种审美追求也折射出作者当时心情的苦闷、忧愁。3.根据相关提示,找出对五幅画面的内容描述的语句,分析它们与“清”“静”“悲凉”的关系。【明确】画面对象相关语句具体分析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这是境的悲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画面对象相关语句具体分析秋叶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秋声②___________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③_____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果⑤_________________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衰弱的残声秋雨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淡绿微黄;枣子红完(二)阅读课文第10~14段,完成后面的问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提到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东坡的《赤壁赋》是为了说明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彻底。B.作者以一整段文字来写古今中外文人尤其是诗人对“秋”的厚爱,不仅为抒发情感做了铺垫,而且也让读者了解了他们对“秋”的一些共同感情,拓宽了视野,增添了情趣。C.本文多次提到南国之秋是为了抑南扬北,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D.本文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选A。【解析】文中提到他们的作品是为了说明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5.有人说第11段描写秋枣奇景的内容与全文“清”“静”“悲凉”的格调不协调,你同意吗?【明确】不同意。这幅秋枣奇景烙印着作者生命中的记忆,无疑是酸涩的,在清秋的胜景之下,透露出作者对悲凉人生的深沉体会。6.请赏析“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的妙处。【明确】对比角度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喻体喻义喻体喻义“酒”的角度黄酒温和白干浓烈“饭”的角度稀饭稀薄馍馍厚重“菜”的角度鲈鱼柔嫩大蟹醇美格调的角度黄犬机巧灵秀骆驼朴实沉稳这句话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来表现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不同,生动形象,饶有趣味。通过比较,渲染出南国秋味的不足,反衬出北国之秋浓浓的况味,表达出作者对北国之秋深沉浓厚的喜爱之情。文中画面赏析一、二组同学:课文通过对哪些画面的描写来表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三、四组同学:从声音描写看,你认为哪个地方的描写最耐人寻味?从色彩描写看,你认为哪个地方侧重以颜色写景?清、静、悲凉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异果从声音描写看,你认为哪幅画面最有味?我们愿和你同分享。秋雨话凉——传达出清闲、静寞、无聊、悲凉情绪你认为哪一幅画面侧重以颜色写景?我们愿和你同分享。秋院清晨蓝白为佳蓝朵的牵牛更添萧瑟的秋意、清凉的氛围。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一椽破屋——破壁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对牵牛花的蓝朵——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清环境的宁静衰败沧桑感浓茶——清闲耐人回味静(心的宁静)冷漠、清静、悲凉秋草——萧索环境(境的悲凉)残破——传达出忧郁、苍凉、落寞的情绪读读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牛刀小试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它在小屋的破陋里它在香茶的浓郁里!它在……它在……它在秋槐的落蕊里;它在秋蝉的残鸣里;它在秋雨的息利索落里;它在秋枣的微黄里;它在那故都闲人话凉里……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爱国抗日烈士。一个颠沛流离、彷徨失意、郁郁不得志的书生;一段缘至心随、互诉衷肠、细腻柔软的男女之情;一颗重义轻财、不谙世故、纯良实诚的善心;一支洞察精准、细致入微、惊风泣雨的笔杆。2.写作背景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年8月17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达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里,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写作探秘①因为他特别的“忧伤、郁闷、落寞”,所以他要选择特别“清、静、悲凉”的北国秋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情驭景②反过来,这些特别“清、静、悲凉”的秋景正好抒发了他特别的“忧伤、郁闷、落寞”之情。——以景显情文章中,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感受”自然融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朗读文章最后一段,要读出那浓浓的秋味、绵绵的愁思、深深的眷恋!故都的秋总写(1~2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分写(3~12段)记叙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佳日秋果观秋色:清听秋声:静品秋味:悲凉议论人皆感秋非到北方不可中国文人尤甚总写(13~14段)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向往品味赞美眷恋联读悟写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200—300字左右描述性片段。1.定情:热爱、生机、活力。2.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绘声绘色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