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高一年级必修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2新知导入风景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谷中的一条公路边,插着一个标语牌,提醒驾车人:“慢慢走,欣赏啊!”文学领地中也有绝佳的风景,让我们平心静气,抛却浮躁与烦恼,细细地去揣摩,去领悟……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品味景物意境,把握抒情散文语言的表达特点。2.探究“写景抒情类”散文,体悟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3.用恰当的语言和文字参与交流,学会借助景物表达情思,养成积极参与文学阅读与写作的习惯。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意义,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描摹及联想的作用,培养对文本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质疑的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用恰当的语言和文字参与交流,学会借助景物表达情思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对故乡家国的热爱之情,体会文人的家国情怀,实现精神成长。预习检测任务一:查阅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散文文体知识”任务单。“散文文体知识”任务单散文的特点散文的类型写景抒情散文主要特点预习检测预习任务一——“散文文体知识”任务单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散文的类型①记叙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抒情性散文(托物言志《白杨礼赞》借景抒情《荷塘月色》)③议论性散文(鲁迅先生的杂文)写景抒情散文主要特点①借景抒情、咏物言志②意象立意、意境开阔③语言优美、声情并茂诱思导学任务二:散文应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小组总结出景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并完成任务表格。诱思导学《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方法小结:景物描写方法总结学生展示1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故都的秋》对比手法运用品味以上句子的特点,以“山城的冬”为写作对象,写一个排比句。要求避免句子过于整齐,做到长短句结合,意境协调一致。1.山城的风来得猛,来得狂,来得嚣张。2.山城的风来得烈,雪来得急,夜来得漫长。3.山城的风来得干脆,来得凛冽,来得放荡不羁。4.山城的风来得汹涌,来得狂妄,来得猝不及防。学生展示21.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故都的秋》颜色名家名篇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雪》鲁迅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想北平》名家名篇学生展示3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视听结合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旧梦。——周作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人的五种不同的感官用比喻的形式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叫做通感。嗅觉听觉视觉听觉品读赏析塘上月色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曲曲折折——叠词田田亭亭的舞女的裙——叠词、比喻袅娜羞涩星星明珠美人——博喻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闪电凝碧——比喻脉脉——拟人品读赏析学生展示4月下荷塘月光月影光与影泻浮洗笼——动词画——工笔画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清塘荷韵》名家名篇合作探究《荷塘月色》在描写了荷塘月色景物之后,写江南采莲的欢乐场面;《故都的秋》在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对此,传统观念认为这属于“锦上添花”,近年来有学者质疑此处有“画蛇添足”之嫌,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与老师、同学交流,阐述你的看法。新知讲解披文入情、缘景探情郁达夫注重从主观感受上来展示北平秋的特色,他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插入了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和议论,是把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悟与中外名人诗文相沟通,连通了历史人文,把对秋景的感悟上升到整个人类文化的层面去认识,去理解,增添了本文的“厚重”感,也显示出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对秋文化的珍爱情感。新知讲解披文入情、缘景探情郁达夫写作《故都的秋》的时候,中国社会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为了躲避白色恐怖的威胁,想找一个宁静安谧的地方,举家南迁。然而,迁居杭州以后,他的心境并非因此而宁静,有时甚至充满矛盾和痛苦,心中郁积着巨大的苦闷。为此,他将寄情山水作为治疗内心烦恼和郁闷的良方。忧伤、悲凉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写于1934年的《故都的秋》一文的感情基调。而悲秋更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新知讲解披文入情、缘景探情朱自清描写江南采莲的欢乐场面,是朱先生在孤独、冷清的现实世界中的一次快乐的精神畅游,它反映了朱先生对青春快乐、自由美好的憧憬,是对麻木不仁、对“我”一切心理活动全然不知全然不晓的局外人似的“妻”的生活态度的否定。这些美景,“可惜我们早已无福享受了”,作者想借助景物极力摆脱内心的压抑与愁苦,而所有的欢乐只是暂时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中有事,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不宁静的愁绪之中,表达了无法排遣的寂寞与苦闷。课堂练习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D拓展提高对文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C课堂总结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这些景物,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在这一点上,《荷塘月色》写景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情为景所藏所掩;《故都的秋》则略于写景,尽力抒情,文情更给人以亲切感、厚重感。板书设计《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多感官善修辞赞美喜爱融动静用比衬眷恋渴望自由调视角巧练字忧郁无法超脱突色彩孤独作业布置任务三:微写作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你的家乡有哪些景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让你留连忘返,思绪万千?请选择一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风景,借鉴课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技巧,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情景交融”的文字。(自主写作,小组内交流,选出优秀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