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末学分认定语文试题(该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1.选出下列加点词义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輮.以为轮(使……弯曲)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参省..乎己(参与检验)B.声非加疾.也(强,宏大)而闻者彰.(清楚,明显)假.舟楫(借助、利用)C.而绝江河..(泛指河流)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禀赋)神明自得.(愉悦)D.无以..至千里(无法)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驽马十驾.(驾驭)【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文言虚词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理解其意义和用法。A项解释有误,“参省乎己”意思是:检查反省自己。参,检验:省,反省,省察。C项解释有误,“神明自得”意思是: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得,得到。D项解释有误,“驽马十驾”意思是:劣马走十天的路程。驾,指马走一天的路程。故选B。2.对以下加点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枉用相存.问候、探望B.阳谷..皆入汶山北面山谷中的水C.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D.暮去朝来颜色..故容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B项解释错误,“阳谷皆入汶”意思是: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其中“阳谷”指南面山谷的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故选B。3.下列句中“而”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吾尝终日而思矣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D.吾尝跂而望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A项,“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意思是:顺着风向大声呼叫,声音没有加快。而,介词,表修饰;B项,“吾尝终日而思矣”意思是:我曾经整天地思索。而,介词,表修饰;C项,“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意思是: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而,连词,表转折;D项,“吾尝跂而望矣”意思是: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看。而,介词,表修饰。故选C。【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麋鹿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D.寄蜉蝣于.天地/月出于.东山之上【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A项,“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于,介词,给。B项,“而今安在哉”,而,转折连词,可是;“侣鱼虾而友麋鹿”,而,并列连词,可不译。C项,“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之,结构助词,的;“固一世之雄也”,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D项,“寄蜉蝣于天地”,于,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介词,从。故选C。5.下列加点的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虎鼓.瑟兮鸾回车,②栗.深林兮惊.层巅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④孔子师.郯子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⑥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⑦不耻.相师⑧则群.聚而笑之⑨小.学而大.遗A.①⑧/②⑤/③⑥/④⑦/⑨B.①⑤/②⑥/③⑨/④⑦/⑧C.①⑥/②⑤/③⑧/④⑦/⑨D.①④/②⑤⑥/③/⑧⑦/⑨【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①“虎鼓瑟兮鸾回车”,鼓,名词作动词,弹奏;②“栗深林兮惊层巅”,栗,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战栗,使……惊动;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④“孔子师郯子”,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走得更快;⑥“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名词作动词,向东流;⑦“不耻相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⑧“则群聚而笑之”,群,名词作状语,成群地。⑨“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做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分析可知,①⑥都是名词作动词;②⑤都是使动用法;③⑧都是名词作状语;④⑦都是意动用法;⑨是形容词作名词。故选C。【点睛】名词活用作动词分析:1、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②驴不胜怒,蹄之。2、如果名词放在助动词、副词的后面或助词“所”“者”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①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3、谓语后面的介词结构通常作主语,名词后面如果接上了介词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例如:①树之以桑。②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4、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①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②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5、名词还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识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例如:①阙秦以利晋。②不如吾闻而药之也。6.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而今安在哉?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不拘于时,学于余。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句读”是“不知”的宾语,前置了;“惑”是“不解”的宾语,前置了。A项,“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安”是介词“在”的宾语,前置了。B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都后置了。C项,“不拘于时,学于余”状语后置句,“于余”是状语,后置了。D项,“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于江渚之上”是状语,后置了。故选A。【点睛】文言文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传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例如:《春秋左氏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师说》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C.《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霓裳》为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六幺》为唐时有名的琵琶曲名。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项解说有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列传”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不属于“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范围。故选A。8.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指青色单衣,官职比较低的官服为青色。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C.“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类似后世的散文诗,它讲究韵律和文采,侧重于写景,也时常借景抒情。D.《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A项,“‘青衫’指青色单衣”解说错误,应为“黑色单衣”。故选A。二、课内翻译:(每题5分,共10分)9.把下列课内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答案】(1)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2)我学习的是道理,那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砺,磨刀石:博学,广泛地学习:参,检查;省,省察:知,智慧。(2)师,学习;道,道理;其,他,他的;于,在或比。【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三、名句名篇默写:10.(1)《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