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B)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材料二: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等。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懣,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摘编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的言论虽各不相同,但其观点完全一致。B.材料一引用《礼记·大学》名言,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C.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D.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容易导致人生和社会问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较,精神快乐更重要。B.在先秦诸子认为,只有认清幸福的本质,领略精神的高贵,才能自觉修身行道。C.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人,必然会导致心理的恶性循环,让心灵不堪重负。D.将资源占有当作幸福本身和人生目的来追求的人,就会成为贪欲的奴隶。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北京快递小哥刘阔起早贪黑、风雨无阻,2019年送出去5万多件包裹,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虽然一直奔跑在送快递的路上,但是他觉得特别骄傲。B.有人谈退休后的理想说:只要有几位能常相聚的老友,有一位长相厮守的老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巢”,有一份稳定的劳保,余生足矣!C.习近平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D.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静成说:“幸福什么?幸福是攻克疑难疾病,让病人好转来的难以言表的成就感。”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在论证上的主要特点及其好处。5.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的联系。【答案】1.D2.C3.B4.破立结合,先破后立。增强了对两种幸福观的批判性,使作者的观点态度更加鲜明。5.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部分观点基本一致。材料二中,“自由的发展”是指人要摆脱对资源、物质等贪欲的控制;“全面的发展”是指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这与材料一中的先秦诸子“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的幸福观一脉相承。【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A项,“但其观点完全一致”分析错误,先秦诸子的言论所表达的观点不完全一致,但追求精神快乐的本质是相同的。B项,“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分析错误,文中无据原文说: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C项,“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分析错误,文中没有对二者的危害程度进行比较,只能说后者更为流行。故选D。【2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C项,“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人,必然会导致……”分析错误,扩大了范围,原文为表述为“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故选C。【3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此人的幸福观与材料二的观点不符,不能作为论据。此人认为“只要有几位能常相聚的老友,有一位长相厮守的老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巢’,有一份稳定的劳保,余生足矣”与作者提倡的“通过奋斗而获得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幸福观不符。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材料二开头列举了两种幸福观,然后指出“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然后分别论述二者的危害性,最后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这样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增强了对两种幸福观的批判性,使作者的观点态度更加鲜明。【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材料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各段材料大意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行文思路,了解各段材料的内容,找出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部分观点基本一致。材料一主要论述了对于幸福真谛的探寻,文章先从先秦诸子的典籍中列举了幸福有着的内涵,再到结合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的关系,最后得到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的结论。材料二主要论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材料二中,“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这与材料一中的先秦诸子“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的幸福观一脉相承。【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海边的白蝴蝶林清玄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海边拍照、写生,朋友中一位是摄影家,一位是画家,他们同时为海边的荒村、废船,枯枝的美惊叹而感动了,白净绵长的沙滩反而被忽视,我看到他们拿出相机和素描薄,坐在废船头工作,那样深情而专注,我想到,通常我们都为有生机的事物感到美好,眼前的事物生机早已断丧,为什么还会觉得美呢?恐怕我们感受到的是时间,以及无常,孤寂的美吧!然后,我得到一个结论:一个人如果愿意时常葆有寻觅美好感觉的心,那么在事物的变迁之中,不论是生机盎然或枯落沉寂都可以看见美,那美的原不在事物,而在心灵、感觉,乃至眼睛。正在思维的时候,摄影家惊呼起来:“呀!蝴蝶!一群白蝴蝶。”他一边叫着,一边立刻跳起来,往海岸奔去。往他奔跑的方向着去,果然有七八只白影在沙滩上追说,这也使我感到讶异,海边哪来的蝴蝶呢?既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