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分类专项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想不通,九头牛也拉不动;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B.绝大多数人都这样认为:昆虫度过了严寒的冬季,到了春天,天气转暖,它就会苏醒过来活动。C.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说的。D.如果你要做阅读理解,办法之一:先读题干,再读原文,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读课文。2.《乡土中国》中认为的“伦”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是类别、条理、秩序的表现。《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伦”的反抗者,是封建伦理的叛逆者。请结合《红楼梦》具体内容,从《礼记·祭统》里讲到的“十伦”中任选两种,分析贾宝玉突破了哪些“伦”,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土中国》由费孝通所著,虽然篇幅不长,但提炼的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可谓A,其视野宏大,见解精辟,颇多独到之处,令人B,很能见出学术气魄。文字不以气势压人,反而平易晓畅、简洁明快。能做到这些,缘于费孝通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外,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学生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学习作者观察社会、透视社会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可以通过研读文本,学习作者缜密的思维,生动的表达,严密的论证,提升语文素养。我们阅读《乡土中国》要有阅读的方法,卡尔维诺说过,经典是“正在重读”而不是“正在读”的那一类书。“重读”不是再读一遍,①,甚至是终身的阅读。有学者喜欢《三国演义》,每三年都要买一套新的《三国演义》来“重读”。重读的根本目的是要“消纳”(钱钟书语),消化吸收,②,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促进自己的精神成长。“重读”学术著作的主要“目标”在于C,将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作品中汲取营养,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文化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缘于费孝通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还有他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B.除了费孝通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外,还缘于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C.除了费孝通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还缘于他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D.不但缘于费孝通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情感与了解,而且在于他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5.请在文中ABC填入恰当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6.请在文中①②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孤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B.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C.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________”,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________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________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________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人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就是一种“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无法无天鸡犬相闻相安无事密切相关B.无所顾忌鸡犬桑麻相安无事休戚相关C.无法无天鸡犬桑麻平安无事密切相关D.无所顾忌鸡犬相闻平安无事休戚相关1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各个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B.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C.在各个方面和西方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D.有很多方面和西方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自动的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B.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就是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种“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C.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就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D.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12.下列词语中的“第”与文中“阖第光临”的“第”,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A.书香门第B.次第花开C.状元及第D.品而第之1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家”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B.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越好。C.清朝初年,统治者更重武力,不重视儒学,于是传统的“读书人”就备受打压。D.“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多年了。14.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二、论述类文本阅读(老高考题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对的。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