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与地坛(导学案)-【三新课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导学练(必修上册) (原卷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5我与地坛史铁生【基础知识】一、字音淡褪(tuì)坍圮(tānpǐ)亘古(gèn)撅(juē)捋(lǚ)着触须蝉蜕(tuì)窸窸窣窣(xī)(sū)譬如(pì)熨帖(yùtiē)猝然(cù)颓墙(tuí)恍惚(huǎnghū)隽永(juàn)恪守(kè)二、词语宿命: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人的生死和贫富等都由命运或天命预先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剥蚀:①物质表面因风化而逐渐损坏。(本文用此义)②风、流水、冰川等破坏地球表面,使隆起的部分逐渐变平。③侵蚀。坍圮:崖岸或建筑物或堆起的东西倒塌,从基部崩坏。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灼烈:像火烧一样剧烈。熨帖:①(用字、用词)贴切;妥帖。②心里平静。③<方>舒服。(本文用此义)④<方>(事情)完全妥当。猝然:突然;出乎意料。恍惚:①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本文用此义)②(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恪守:严格遵守。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三、词义辨析1.坚忍·坚韧坚忍:(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坚韧:坚固有韧性。【相同点】都有“坚定、不改变”的意思。【不同点】“坚忍”强调内心的忍耐力;“坚韧”多指面对外在压力表现出的不屈不挠。【例句】①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课文原句)②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2.迷茫·迷惘迷茫:①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②(神情)迷离恍惚。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相同点】都可用于描述人困惑的神态。【不同点】“迷茫”侧重(神情)迷离恍惚,也可形容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迷惘”侧重(精神)因困惑而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做。【例句】①雨后的空气总是格外清新,一个人骑着车,迷茫的在街上骑着,不知哪里才是我的终点。②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课文预热】一、作者专栏在轮椅生涯里攀登文学高峰——史铁生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风格: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自1985年以后,他开始思考人的命运,作品略带哲理玄思,表达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的观点。后来在创作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成就: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2002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二、背景资料《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写于1989年5月。1972年,21岁的史铁生不幸患病,下肢截瘫。在意气风发的年纪遭遇如此打击,史铁生是悲痛欲绝的,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近崩溃。在这种情形下,他“走”进了地坛,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面对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史铁生在体悟到个人的微不足道、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的同时,也深刻体悟到一个不幸的人应该如何获得精神的解脱,得到灵魂的自救。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下了《我与地坛》。《我与地坛》原文一共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与地坛的关系,其中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的思考。课文节选的是第一、二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写作者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作者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二者也是浑然一体的。在后五个部分中,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三、知识链接地坛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以外坛墙为界,总面积43公顷。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内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神马殿、斋宫等古代建筑。1923年首次开放,1925年称京兆公园,1928年改名为市民公园。1935年公园停办,1957年恢复公园,称地坛公园至今。四、主题解读《我与地坛》是一篇哲思抒情散文,是作者十几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节选部分追述了“我”的经历,写出了地坛这一古老的场景对于“我”的意义。作品中景物描写与对往事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充满哲理意味,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课堂导学】一、特色总结1.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文中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生动、新奇、细腻。作者或捕捉静态的景物,写“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门壁上炫耀的朱红”,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或描摹动态的景物,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来表现渺小的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写“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表明即使是短暂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创造出生命的辉煌。作者调动多种感官写秋天经霜的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将秋叶的凋零写得那样自在、祥和、安逸,表现了作者热爱、眷恋生命,顽强乐观的生存意志。作者还在景物描写中穿插虚写。如写“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时加入了这样的联想-“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借助这种虚写,作者把生命痕迹中蕴含的活力、情趣传神地表达出来。又如“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此中的虚写突出了生命的成熟凝重、从容刚毅、坚强不屈。2.新鲜奇崛、富含哲理的语言。新鲜而奇崛的语言。史铁生在写作中体现出了在语言运用上的创新精神。他创新地使用了拟人、移用等手法,写出了许多鲜活的句子。如“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作者对动词的特殊使用,写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和破败相,淡化了地坛原来富丽的面貌,突出了其现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的情状,而荒园的破败又烘托了落魄者的精神状态。文章语言极富哲理性。如“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它告诉人们“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应该乐观面对,而对当时还未走出残疾的阴影的作者来讲,死亡的来临可能也是痛苦的解脱,就像过节般快活。又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常人眼中衰败的落日、泥泞的沟坎,被作者描绘得如此壮丽,其中寄寓着这样的哲理:生命充满劫难,而苦难的人生也能够辉煌和灿烂。3.真挚动人的情感。母亲对儿子的爱真挚动人。母亲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但这事无法替代;她爱得小心翼翼,走遍整个园子惶急地寻找儿子,看到儿子后,却悄悄走开。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儿子对母亲的思念、眷恋之情感人肺腑。母亲已逝,依旧在老柏树旁、在草地上、在颓墙边思念母亲的儿子,从雾罩的清晨,一直呆呆地坐到鸟儿归巢的傍晚,直至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幻想着母亲还会像从前那样再来这园中找自己,此中景色描写成功地渲染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把儿子思念母亲的痛苦写得深沉悲哀。4.描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文中对“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一系列事物都进行了细致精彩的描写。描写中,读者分明能感到每一种生命的涌动,感到作者对生命的一种感情。由此作者写道“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作者将细致的描写、强烈的抒情、深刻的议论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问题导学】【问题1】《我与地坛(节选)》中第一部分有三处集中的景物描写,而且取景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展。第一处展现了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第二处展现了地坛中小生灵的生机与活力,第三处展现了地坛景物的镇静、坦然。这三处景物描写对于作者获得生命启示,分别有什么作用?【问题2】在作者的心目中,“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问题3】节选部分是《我与地坛》的前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