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上图书馆王佐良【基础知识】一、字音狭隘(ài)慰藉(jiè)麻痹(bì)戕害(qiāng)卷帙(zhì)一摞(luò)时髦(máo)间隙(jiàn)高耸(sǒng)苍穹(qióng)二、词语戕害:严重损害;伤害。卷帙:书籍(就数量而言)。殊不知:①竟不知道(引述别人的意见而加以纠正)。②竟没想到(纠正自己原先的想法)。(本文用此义)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孜孜不倦:形容勤奋努力,不知疲倦。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相反相成:指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就是说,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联结起来,获得同一性。一灯如豆:灯火如豆粒大小,形容灯光暗弱。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三、词义辨析1.熟悉·熟习熟悉:①知道得清楚。②了解,使知道得清楚。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相同点】二者均为动词,表示对事物了解得深、透,跟“生疏”相对。【不同点】①“熟悉”指知道得很详细,了解得很清楚,其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②“熟习”指掌握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常用于技艺、学问、语言、知识等。【例句】①他们有近二十年的交情了,彼此很熟悉。②这位农业技师熟习果树栽培和防治病虫害的知识,你要好好向他学习。2.教养·修养教养:①教育培养。②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修养:①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②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相同点】二者都可指人的文化和品德的水平。【不同点】“教养”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修养”只能作名词。表示“教育培养”的意思,只能用“教养”,不可用“修养”。【例句】①如果孩子习惯于一种教养方式,然后突然换为另外一种,他内心也会有矛盾、困惑。②美术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一般都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3.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看见,指不重视或不注意。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该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相同点】都有“看见就像没看见”的意思。【不同点】“视而不见”强调不注意、不用心,看见就像没看见,或装作没看见。中性词。“熟视无睹”强调漫不经心、不重视,并有经常看见的意思。含贬义。【例句】①他一脸茫然地走下了楼梯,对周围的一切都视而不见。②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课文预热读书:目的和前提一、作者专栏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黑塞黑塞(1877-1962),诗人、小说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他是托马斯·曼(德国作家,获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心中唯一能够代表“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的作家,同时被称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因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在轮下》《克努尔普》《德米安》《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小说《荒原狼》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文题解说本文是德国作家黑塞有关读书话题的随笔,选自《读书》杂志1990年第4期。标题直接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即“读书的目的”和“读书的前提”。背景资料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二、知识链接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限制。主题解读本文是一篇关于读书的随笔,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提出读书应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的观点,劝说人们用心研读杰作,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课堂导学】特色总结1.构思精巧,条理清晰。作者从真正的修养谈起,指出读书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进而以自身的阅读经历为例,论述应依据个性或人格进行获得教养的阅读,最后针对当今出现的轻视阅读的现象,提出阅读杰作的建议。论述层层推进,脉络清晰。2.方法灵活,论述有力。①举例论证。文章以作者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将论述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形象易懂。②对比论证。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例如,第2段中“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作者使用关联词“不是······倒是······”“不是······而是······”来论述读书的作用,增强了语言的严密性和说服力。③比喻论证。如第1段中“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获得修养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动态过程,而不是短暂的功利性行为。3.亲切自然,富于哲理。文章采用了谈话方式说理,亲切自然,使读者容易接受;语言富有哲理,能感染读者,同时还能带给读者理性的思考。黑塞以亲身体验论证观点,阐明读书的意义,字里行间充满睿智的思考,又温暖感人。黑塞读中国古代论著的感受,以及他关于修养不追求具体目的、流行读物不能取代经典等的看法,发人深思。【问题导学】【问题1】作者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①在图书的海洋中,只要我们去寻找,就一定会发现我们钟爱的作品或能吸引我们的内容。②面对巨大的“藏书室”,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③阅读中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这些发现会不断开拓我们的阅读视野,引领我们渐渐爱上读书。【问题2】黑塞倡导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答案:读书观:爱和生命的阅读,敬重知识,心的教养,读书者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原因:①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②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获得教养是解决现实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那么他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③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难点】文中有很多值得反复揣摩的语句,请结合课文内容,赏析“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答案:从语言上来看,作者以真正的体育比喻真正的修养,意在说明追求目标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真正的体育精神,存在于努力与拼搏的过程中,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个阶段都可以视作一个到达的终点,因为都有其收获;又没有绝对的终点,永远都在半道上,因为体育精神要一直坚持下去,永不停歇。对应于真正的修养,即不追求一个具体的目标,因为完善自己这件事,可以持久地做下去;然而每一阶段都可以算作一个目标,因为精神和心灵都在完善中时刻起着变化,这个行为本身,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上图书馆作者专栏英国文学研究的集大成者——王佐良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诗人、翻译家、国际知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与许国璋、吴景荣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大英语权威”。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曾任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讲师。1947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等,译有《彭斯诗选》,还将《雷雨》(曹禺著)等译为英文。背景资料王佐良一生与书为伴,在教学、写作、翻译工作中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对上图书馆读书有特殊的感受,本文是作者对自己上图书馆读书学习的几段经历的回顾。知识链接文华公书林中国在20世纪初,只有私人性质的藏书楼、藏书阁,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韦棣华女士建立的文华公书林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1899年,韦棣华来中国探望弟弟,随后受聘于文华书院讲授英语。进入书院不久,她发现文华书院图书资料贫乏,于是便在讲课之余在校园一间叫作“八角亭”的小屋内,陈列自己收集的外文书籍报刊供学生们阅览,这便是文华公书林的雏形。韦棣华很快又发现“在全中国没有一所可以正确地成为公共图书馆的设施”,这使她产生了发展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念头。经过她的不懈努力,1910年春,文华公书林新舍正式建成,并取名“公书林”,深寓“公之于众而非为文华独有”之意。激思辨黑塞和王佐良都表达出了要读书的看法。对于读书,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要“精”读;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博”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观点一:我认为,读书还是要精读。正是年少时,记忆力好,如果能够精读,对精髓的地方反复读,甚至能够诵读,就能终身不忘,到了用时,就会运用自如,可谓受益匪浅!博读有博读的好处,那就是在同样情况下多读书,接受的面大,但是如果你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时过不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或者基本记不得了,对其中的精髓也是一知半解,当用的时候还得重新查找资料。精读虽然慢一些,但收获更大,掌握更牢。观点二:我认为,读书还是要博读。《增广贤文》中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博览群书能使我们襟怀开阔,思想深邃。博古通今,我们就可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旁征博引,使我们的论据更具说服力,更震撼人心。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如果不博学一点,将来很难适应社会。观点三:读书求知既要精又要博。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博,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课堂导学】特色总结1.语言轻松流畅,感情真挚。文章语言轻松流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丰沛情感,无论是雀跃欢欣,还是沉郁黯然,或是后来“由阴转晴”、豁然开朗,均活泼自然,让人过目难忘。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上图书馆的经历,透露出作者对给了自己读书启蒙的“公书林”和给了自己难忘经历的清华大学、牛津大学的图书馆的喜爱之情,其中对图书馆的礼赞,体现出作者对知识的崇敬。2.富有韵味,充满文化气息。文章在开篇就引用名人名言,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讲述自己的图书馆之乐时,无论是对读书场景的描摹,还是对图书馆环境的刻画,都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读来沁人心脾。3.用光烘托氛围与摹写心情相结合。清华图书馆台灯温情宁静的光,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觉得知识和情感的新世界“一片灿烂”,也是带着“光感”的心情。然而当时局势的变化,让这一切都改变了,“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作者的心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