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芣苢》《插秧歌》-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6课芣苢插秧歌课后培优分级练基础过关+拓展培优+高考点兵基础过关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B.薄言袺.之袺:提起衣襟兜东西。C.唤渠.朝餐歇半霎渠:他。D.秧根未牢莳.未匝莳: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椭圆形,可做香料,亦称“土茴香”。【答案】D【解析】莳:移栽、种植。这里指“插秧”。2.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雨.从头上湿到胛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答案】A【解析】“水”为名词作动词,其余三项均无活用现象。3.下列对《芣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唱,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答案】A【解析】A项,“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比兴。4.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诗的开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时的繁忙景象。B.“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C.第三、四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D.第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答案】B【解析】“运用了夸张手法”理解错误。应是“运用了比喻手法”。5.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B.《国风·周南·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C.《周南》是国风中编次在最先的,其产生地、产生年代说法很多,今人多认为可能是平王东迁前后的诗,产生地范围包括洛阳(其北限在黄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D.杨万里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特的诗风,号为“诚斋体”。【答案】A【解析】“浪漫主义”说法有误,应该是“现实主义”。6.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芣苢》中,写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2)《芣苢》中,写采芣苢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的两句是:“,。”(3)杨万里《插秧歌》一诗中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又暗示分工明确的两句是:,。(4)杨万里《插秧歌》一诗中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点明雨中抢插的两句是:,。【答案】(1)采采芣苢薄言掇之(2)采采芣苢薄言襭之(3)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4)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阅读课文《芣苢》,完成7、8题。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B.诗歌开篇四句写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前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C.诗歌中间四句中“掇”“捋”两个字不但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忙碌的场景以及人们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D.诗歌最后四句具体描写人们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于是用衣襟兜芣苢,“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答案】D【解析】D项,“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错误,“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盛放芣苢的动作,间接突出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8.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能调换顺序吗?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首先是“采”,采摘之后才“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捋”,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采摘,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襭”,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用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都是对盛放芣苢的具体描写。切合劳动过程,既是源自生活,又深具艺术匠心。阅读课文《插秧歌》,完成9、10题。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①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暗示分工精细明确。B.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C.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抢插的紧张程度不言而喻。D.尾联写田夫对送饭的人的回答:抢插还未结束,稻苗还未栽稳,体现了田夫的吃苦耐劳。【答案】B【解析】B项,“以‘兜鍪’和‘甲’借代”错误。本句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种紧张感,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10.这首《插秧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插秧歌》写全家齐动员冒雨插秧,把江南农村田家生活写得活灵活现,生气盎然,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拓展培优一、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有层次性的,其__________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如天子之孝重在立身为范,以自己__________之孝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诸侯之孝在于__________、循规守法。这是由诸侯的独特地位所决定的,因为他们位高权重,既富且贵,如果缺乏自我__________,就很容易造成因“高”而“危”,因“满”而“溢”的局面,最终导致地位不保。(①),则简单得多,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因此,地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②)。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还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以三大“职责”为中心,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这是中国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1.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或词语。【答案】针对身体力行谨言慎行约束力【解析】第一空:“面对”,当面对着(人);面前对着(问题、形势等);“针对”,对准。语句强调的是对于不同的群体,孝道有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应用“针对”。第二空:“事必躬亲”,不管什么事一定亲自去做;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由前文的“以自己”可知,应用“身体力行”。第三空:“临深履薄”,形容做事小心谨慎,提心吊胆;“谨言慎行”,说话做事都谨慎小心。语境没有“提心吊胆”的意思,应用“谨言慎行”。第四空:“约束力”,限制使不越出范围的能力;“控制力”,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的能力。根据语境,诸侯位高权重,应强调对自我的约束,选“约束力”。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答案】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为中心,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解析】画线句存在两种语病:一是句式杂糅,可删除“围绕”;二是成分残缺,可在“共和”后添加“的目标”。3.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①②【答案】①对普通百姓来说②就越需要发挥表率作用4.比兴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在后来的民歌中以及现在的歌词中,这种手法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用比兴的手法写两句或几句歌词,内容不限。(内容提示:青春、理想、亲情)示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歌词)【答案示例】火红的旗帜哗啦啦飘,我们的青春在燃烧。5.请以“亲情”为开头,仿照例句再写两句话。例句:亲情是一株永不凋谢的玫瑰,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为你送去温馨和美丽。仿写:亲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缕明媚灿烂的阳光,在人生艰难的攀登中,为你送来光明和温暖一处安谧宁静的港湾,在人生坎坷的际遇中,为你提供关爱和呵护6.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二、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7-8题。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①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文氏外孙②入村收麦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注释:①莳:种植。②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杨诗“田夫”两句,“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具体准确,突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秩序井然,一丝不苟。B.杨诗“秧根”两句,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需要提防鹅鸭,不能让它们进田“捣乱”。C.苏诗“三夜”两句,写在连日阴雨毁坏了打麦的场圃后,终于迎来天晴,乡邻们手举竹竿跳起舞来,十分喜悦。D.苏诗“闭廪”两句,写诗人了却收麦大事、关闭粮仓之后,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答案】B8.两首诗都写劳动,但描写角度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①杨诗正面描写劳动的辛苦和农人的勤劳。a.人物的动作描写:如田夫“抛”、田妇“接”、小儿“拔”、大儿“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分工明确,描绘了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低头折腰不回答”也写出了农人的艰辛与勤劳。b.“笠是兜鍪蓑是甲”,用比喻手法把“笠”和“蓑”分别比作“兜鍪”和“甲”,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雨从头上湿到胛”突出春雨之密之大,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的艰辛。c.人物的对话(语言描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要提防鹅鸭捣乱,简短的嘱咐话语中,可以看到农人的勤劳与细心。②苏诗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劳动的繁忙和辛苦。a“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虽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但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慰劳辛勤的收麦人的场面可以看出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b“一竿晴日舞比邻”表现乡邻盼来晴日的喜悦,渲染抢收的迫切气氛,令人想见收麦时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9-10题。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