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赤壁赋*登泰山记课后培优分级练基础过关+拓展培优+高考点兵基础过关一、基础过关(3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纵一苇之所如C.须臾成五采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答案】B【解析】A项,“冯”同“凭”;C项,“采”同“彩”;D项,“圜”同“圆”。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举酒属.客(劝请)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B.倚歌而和.之(和谐)自京师乘.风雪(冒着)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去,到)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白色)D.相.与枕藉乎舟中(共同,一起)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答案】A【解析】B项,和:同声相应,唱和;C项,适:享有;D项,相:互相。3.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驾一叶之扁舟B.世皆谓之天门云C.自其变者而观之D.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答案】A【解析】A项,之:结构助词,的。其他三项均为代词。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歌.窈窕之章②羽.化而登仙③击空明..兮溯流光④舞.幽壑之潜蛟⑤泣.孤舟之嫠妇⑥西.望夏口⑦济水东.流⑧顺流而东.也⑨明烛.天南⑩侣.鱼虾而友.麋鹿不知东方之既白.哀.吾生之须臾A.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答案】B【解析】①⑧⑨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歌唱”“向东航行”“照”/②⑥⑦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长了翅膀一样……”“向西”“向东”/③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月光下的清波”/④⑤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起舞”“使……落泪”/⑩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变白”“哀叹”。5.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D.或曰,此东海也【答案】B【解析】B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其他三项皆为判断句。6.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60年。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纪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为星宿的名称,即为“斗宿”和“牛宿”,均为二十八星宿之一。D.“戊申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农历每月的三十。【答案】D【解析】D项,“即农历每月的三十”错误,“每月的最后一天”不全都是“三十”,有的是“二十九”。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我们放任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2)这天,看见途中刻写的石碑,是从唐代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早的石碑都模糊或缺失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动植物设喻来表达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感慨。(2)针对客人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江水为喻,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3)《登泰山记》中描写刚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是“______________”,而沐浴在朝阳中的日观峰以西山峰的颜色则是“______________”。【答案】(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3)正赤如丹绛皓驳色二、阅读鉴赏(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登泰山记(节选)[清]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B.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称首都;“京”“师”,旧时均可指国都。C.丁未,干支之一,丁未日的前一天是丙午日,后一天是戊申日。D.知府,也称太守,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答案】B【解析】京师,指国都。“京”字单用可以指“京师”,“师”字单用没有京城之义。除此之外,“京师”还可以指“天子的军队”或者“朝廷”。在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此称呼。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登泰山的经过。文章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B.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来进行烘托。C.第2段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所见的壮丽雪景。D.姚鼐写文章强调“考据”,文中的“古长城也”“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均有考古意味。【答案】C【解析“动静结合的方法”是作者描写雪景所用方法,不是描写途中的艰险的方法。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C。(1)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城。(2)远望夕阳映照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一幅图画,而在半山腰停聚的云雾像一条带子似的。12.作者登泰山的过程经历了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说明。(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C。路途长——有七千多石级;行程艰难——需翻越山岭,经过山崖;比较危险——石磴因雾气及结冰而打滑,易失足。拓展培优一、语言运用1.下列楹联与名山,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1)面壁十年求道力,渡江一苇济时心。(2)黄水昆仑泻浩荡,太华巨掌摩苍穹。(3)山高则配天阳鲁阴齐资化育,坤厚故载物西河东海仰生成。(4)北望神州,擎天四岳皆吾友;南来胜景,播誉千秋是此山。A.嵩山泰山华山衡山B.嵩山华山泰山衡山C.衡山华山嵩山泰山D.衡山嵩山泰山华山【答案】B【解析】“面壁十年”“渡江一苇”都是达摩祖师的故事,此为嵩山少林寺面壁亭的对联;“黄水”指黄河,“太华”即华山,黄河边上正是华山,“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坡羊·潼关怀古》)即为证;“鲁”“齐”“东海”“西河”都指向东岳泰山;“四岳”句说明是“五岳”之一,“南来”二字点明位置,可知是“衡山。”2.某部门要修建一座苏轼纪念馆,你觉得在哪里选址最合适?请说明你的选址并阐述理由。(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选址黄州最合适。苏轼的名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在黄州时创作。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提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把黄州当作自己平生功业的起点。3.山、水,是自然界中的事物,而在我国文化中,它们的组合又常寓含着某种情趣与理趣,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表现了人对山、水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情趣和精神面貌。又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了世事有时一时陷入困境,经过某种机缘又出现新的转机。请另举两个带“山、水”的熟语(包括成语)或名句,并写出它们所寓含的情趣与理趣。(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山不转水转”,表现了世事总在变动中,人和人暂时分离总有相遇的时候。(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明一种事物,最重要的是它的实质和内涵。(3)“高山流水”表示情操的高远或知音的相遇。(4)“隔山隔水不隔心”,指的是距离虽然遥远,但心却贴得很近。4.请根据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4分)【答案】白茫茫的水汽像轻纱一样笼罩在江面上,月光映照着宽阔的江面,水光远接天边,水天连成一片。【解析】一要紧扣名句,特别是“白”“横”“江”“接”“天”等词;二要把场景描绘成一幅画面。5李商隐的一联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请根据诗意,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文字展现这联诗的意境。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20个字。(6分)【答案】(示例)连日阴霾,天上结着一层厚厚的云,如一片巨大的铁幕压人心头,又如心中浓浓愁思挥之不去。如此,想必寒霜也会下来得晚吧,才留下了这一池残荷供人欣赏。秋风萧瑟,曾经碧绿满眼的水面只剩下一枝枝枯黄黯然神伤地耷拉着,不正似寂寞憔悴的我吗?一阵阵秋雨袭来,时而“沙沙”,时而“吧嗒”,敲打着人的耳朵,思绪就在这或轻或重的天籁中如水墨弥漫,直至天外。【解析】抓住关键字“秋”“阴”,点明了季节和天气,抓住眼前的景物“荷”而且是“残荷”,抓住人物的活动“听雨”,展开丰富的想象,构造一幅萧瑟的秋季阴雨天赏荷听雨的图景,要突出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心绪。注意“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20个字”的要求。二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