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乡土中国》语言运用专项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必修上册)(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试题汇编语言运用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乡土中国》所谓的“乡土”是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那里居住的是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他们依附土地,自耕自食,自织自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随太阳的出没,地球的自转,自然安排生产劳动。晴天多出工,雨天就可以少出工或不出工,只要不违农时,按季节春耕秋收,逢上________就有好收成。年复一年地就地生产、就地消费,缓慢的生产节奏,养成懒散而稳定的生活方式。农民在这里按照自发形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不离乡土,________,人与人之间,非亲即故,彼此都是熟悉的乡亲,费孝通称此为熟人社会。农村的基层组织,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进行社会管理,这管理并非对所有成员________,而是有轻重厚薄的分别。这种“差序”,形成既定的“格局”,如父尊子卑、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等等,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等级进行序列管理,即“礼治秩序”。这是以君臣父子为核心推演的社会关系网,一层驭一层,层层相隶属,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在这样的社会秩序中生息。无论是改朝换代或是战争离乱,风雨不惊,即使打散了,很快又复原如初。所以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在世界文化史上公认为传承力最强的中国文化。“礼治秩序”这种社会管理秩序使得中国社会具有超强的稳定性,所以说《乡土中国》提出的这个概念,高度概括了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这就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不了解这样的乡土社会,就不了解中国。1.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所以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在世界文化史上被公认为传承力最强的文化。B.所以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才被公认为传承力最强的文化。C.所以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国在世界文化史上才被公认为传承力最强的文化。D.所以中国能成为世界上一个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唯一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被公认为传承力最强的文化。3.请结合文段内容,给“礼治秩序”下定义。不超过60个字。(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孤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B.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C.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是不可能的”中的“这”指什么?这句话能删去吗?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题。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节选自《乡土中国·乡土本色》)7.这段话用两个实例,是想告诉我们,中国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传统。(15个字以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题。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节选自《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8.从这段话中提取两个关键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5个字以内)9.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历史对于个人并①________点缀的饰物,②______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③____________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④______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构筑桥梁,⑤________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⑥________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提出过四种权力,分别是横暴权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的“横暴权力”,我们从字面上便能看出这种权力所具有的冲突性和激烈性。费孝通先生在另一部著作《皇权与绅权》中提到的“皇权”就是非常典型的横暴权力。费孝通先生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一位皇帝,雄才大略,很有抱负,他想要筑城修河,开辟疆土。从长远看,这也是能造福子孙后代的。可遗憾的是,有时候,国家的财政实力跟不上皇上的雄心壮志,而皇上又利用手上的权力一意孤行,这样一来,就民怨沸腾了。各种各样的起义随之爆发,打仗就要流血,一场战争下来,国家元气大伤,于是就需要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经济慢慢好转,新一任统治者又开始重蹈前任的覆辙,于是新一轮的横暴权力又开始了。10.请写出画线部分的内容。11.唐朝诗人皮日休写过一首《汴河怀古》,诗歌内容为: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对横暴权力的阐述,分析诗人对这段历史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__________。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__________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______,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__________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格格不相入却是树倒猢狲散悲欢离合B.水火不相容却是墙倒众人推世态炎凉C.格格不相入而是树倒猢狲散世态炎凉D.水火不相容而是墙倒众人推悲欢离合13.文中画线句子有一处语病,请指出语病类型并修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句子,不超过20个字。15.请依据下列的主旨描述,写出《乡土中国》中所在篇名。(1)《______________》:血缘社会与地缘社会各自的特点与差异,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2)《______________》:乡土社会中的人们靠欲望生活着,然而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而言,自觉的生存条件则是理性的“需要”。16.根据材料信息,将“社会变迁”过程的流程图补充完整,每空不超过8个字。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人们不会在没有发觉旧方法不适用之前就把它放弃的。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但是如果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它终必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守住一个没有效力的工具是没有意义的,会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甚至蒙受损失。另一方面,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节选自《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阅读下面摘编自《乡土中国》的文字,完成17~21题。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人类生儿育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达了()点。过剩的人口自然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行()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孤立和隔膜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把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作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如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提高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③____________________。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