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一)》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走近作者【称号】“诗仙”【评价】“中国古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清新、飘逸。”【名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理解:“斗十千”的美酒和“直万钱”的佳肴,夸张的笔法写出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情谊:在其被弃置之际,不惜金钱,设盛宴为之饯行。翻译:金杯中的美酒一斗值钱十千,玉盘里名贵的菜肴价值万钱。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理解:“停、投、拔、顾”四个反常的动作贴切地写出了诗人在京城受挫后苦闷抑郁的心情。此处化用了鲍照的名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翻译:停下酒怀,丢下筷子,烦闷得吃不下饭,抽出宝剑,举目四望,内心一片茫然。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理解:*比喻的修辞。*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写出了诗人因受到重重阻碍而无法实现远大理想的惆怅与悲慨之情。翻译:想渡黄河,河川被冰块塞满,要登太行,大雪却覆盖满山。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理解: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暗示古人能有的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表达了自己对重回朝廷仍抱有希望。翻译:闲来无事,(就学那吕尚)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间,又梦见自己像伊尹那样坐船遨游到太阳旁边。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翻译:行路难啊!行路难!那么多的岔路,我如今身在何处?理解:当诗人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的时候,仍感到迷惘与艰难。想到未来,只觉得前路崎岖,歧路甚多,真不知该选择怎样的人生之路。写出诗人进退失据、极度苦闷的心情。此时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理解: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用典:《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自信,体现出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精神。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自勉或鼓励他人执著追求理想。翻译:我坚信乘风破浪的机会总有一天会到来,那时,我就会高挂船帆,渡过苍茫的大海。这首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又以“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诗人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出对理想的不屈追求,充满了坚定自信、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教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题解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凄凉地”贬地之荒僻,“二十三年”贬时之漫长。表现出诗人无限的心酸和愤懑。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用典。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片刻,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诗人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正如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名句赏析: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日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诗歌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表现诗人坚定和乐观的精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题解及写作背景:题解: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今山东省潍坊市诸城)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为了能与弟弟苏辙多会面,他主动要求调到离苏辙较近的密州为官,。但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已七年之久未得团聚,他非常思念弟弟。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写作背景:怀才不遇思念亲人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给标出的字注音:宫阙()琼楼()绮户()婵娟()不胜寒()丙辰()quèqióngqǐchánshèngchén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通宵,整整一夜,直到天明。小序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丙辰年的中秋节,酒喝得很畅快,一直喝到天亮,酩酊大醉,作这首词,同时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之情。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端起酒杯问讯青天。点明饮酒赏月;这两句化用唐代诗仙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飘然出尘之思。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翻译:不知道在天上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写月宫的高寒,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含蓄地写了出来。也指政治遭遇,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翻译:我想驾着风回到天上去,只怕玉石砌成的月宫过于寒冷,让人经受不住。从幻想上天写起,到这里又说不如人间。表明作者在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中,入世思想最终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翻译:月光下起舞,清影随人,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翻译:月亮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的挂在雕花的窗户外,照着不眠之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眠”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特指思念远方亲人的作者自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译:明月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分别的时候圆呢?“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翻译:人世间的悲伤分离、欢喜聚合是自古常有的事,就如月亮也总是有圆有缺,想要使人永远团聚,月亮永远是圆的,这是自古以来都很难的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词人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既如此,不如释怀。富含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对人生不顺的释怀和超然解脱的心境。这一句是苏轼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的祝愿。表现了东坡不计个人得失,祝愿天下人的旷达胸襟,是点明主旨的句子。翻译:只愿家人能够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上阕:下阕:望月,词人“欢饮”时的想象(写景)怀人,词人“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抒情)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江城子·记梦苏轼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时年27岁,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这首词是丧妻十年后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