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第六单元B卷·能力提升卷(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类学自从传到中国,并成为大学里的一门学科,就呈现某种程度的学科交叉融合状态。20世纪前半期,中国学界常将“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视为内涵相同的概念。对此,凌纯声解释说:因民族学研究的对象为文化,故又称“文化人类学”。基于民族识别主要是依据“文化”而非“种族”的认知,学者们致力不同族群文化异同的探讨。不过,文化人类学并不能与民族学简单画等号。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才特指民族学。民族学偏重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文化人类学者最有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等方面的研究。学科交叉能促进学科发展,但也存在异化的潜在危险。当一个学科涵盖了其他一切学科时,人们也可说它什么也不是。人类学家罗德尼·尼达姆曾指出:人类学领域可能很快就会重新分配到多个邻近学科中去,当前形式的人类学将经历一种彩虹般的变形。这绝非危言耸听。要确定一个学科的性状,必须有一个“亲本”。以植物嫁接为例,无论你怎么嫁接,首先要找到一个用作嫁接的砧木。以梨嫁接苹果产生梨苹果,以苹果嫁接梨产生苹果梨。“亲本”决定植物的基本性状和品质。学科交叉融合也一样。一个冠以“人类学”的学科,你叫它文学人类学也好、历史人类学也好、医学人类学也好、生态人类学也好,不管如何吸纳别的学科质性,其“亲本”都应该是人类学,这一点不能忽略。此外,人类学自上个世纪初传入中国,就面临如何适应本土文化与社会的问题。为此,一些学者提出“人类学中国化”的主张,这无可非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文藻出任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志研究室主任,更是“极力主张‘民族学中国化’”,强调“把包括汉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民族学的研究,让民族学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吴文藻所说的民族学,就是人类学分支的文化人类学。中国人类学者对其学科“中国化”的强烈追求,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提出并实践中国化主张,要警惕淮南之桔变为枳,即失去人类学基本秉性的危险。“本土化”既可能为学者实现本国学术独立的“学理追求”提供动力,又可能给以“本土化”口号作为标榜、拒绝在国际学术规范下建构学术研究共同基础者提供借口。学科“世界性”和学科在不同地域体现的“本土性”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人类学的学科建设过程中,中国学者应当具有学科“世界性”和学术“本土性”两方面的关怀。(摘编自杨天宏《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方法启示》)材料二:一般地说,人类学是要查明一些民族的起源,以及这些民族的构成因素。长期以来,人们以为,所谓人类学只要研究人类的生理方面,而不必全面地研究人类的社会和文化方面,以致把人简化成可以用人体测量值和数学指数来理解的对象。1933年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人类学和人种学会议上,一些专家们试图把人类学的定义限定于狭义的体质人类学,并把它列入自然科学。人类学研究的对象是所谓原始民族。因此,在这样的概念中,古代文化占有其一定的位置。人类学家希望通过对一定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对于它们多样性的分析,来发现语言和文化的本质以及它们的进化规律。为了便于分析所研究的对象,人类学使用了文化这个术语,这一概念,意味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表现形式的有机总和。在各种各样的学科中,人这个概念有着许多不同的词义。动物学家们通常所说的“人”这个词,是指一种灵长类动物。古典哲学认为,人是一种物质、智慧和自由的实体。这同动物分类学上的特点并无直接的关系。而在人类学家看来,人的概念和其他任何特定学科的人的概念是不同的。人类学的概念比动物学的概念含义广得多,其范围又比哲学上的概念狭窄得多。人类学并不局限于研究人类的进化,而且还要对现代的民族进行分类,并列举其种种表现形式,阐明其生理(体质人类进化)和文化(文化人类学)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过程构成民族历史的重要部分。学科不同,其研究方法自然也不同。其实,古生物学(研究人类进化)、体质人类学和生物学和遗传学有密切的联系,也就是,古生物学的发展已受到周围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反之,文化人类学、语言学以及在人类学范围内进行研究的经济学、社会学、神学、世界观、宗教和当代民族的艺术,则与生物科学及其方法的关系比较疏远。但是,长期以来,文化人类学由于只利用人文科学的方法,因此在发展上与外界隔绝。研究者根据直观得到的结果往往发生变化,缺乏充分的真凭实据。(摘编自法国安托尼奥·阿里巴斯·帕洛《当代世界百科全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世纪前半期,中国学界认为“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内涵相同,凌纯声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对这一观点作出了解释。B.材料一以植物嫁接为例,说明只有将“人类学”作为“亲本”,才能在与其他学科融合时,保持“人类学”的基本性状和品质。C.有学者认为人只是人体测量值和数学指数的对象,为此,他们认为人类学研究不必全面研究社会和文化等方面。D.从材料二关于各种学科对“人”这个概念有不同解释的论述,可知不同学科即使研究对象相同,其研究的侧重点还是有区别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族与民族的文化差异比种族差异更明显,有利于学者进行民族识别与探讨族群文化差别。B.中国人类学者对学科“中国化”的强烈追求,是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但如果一味追求“中国化”,又会影响学科的健康发展。C.人类学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是正常现象,它应该与自然科学,比如生物学建立一定的关系。D.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着的文化人类学,长期以来,它在方法利用上相对单一,研究者得到的结果往往缺乏真凭实据。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人类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A.灵长类动物的起源与进化研究B.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价值C.中国各民族神话的流传与演变D.中缅边境跨境婚姻情况的研究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答:5.高校招生季,某大学要为“文化人类学”这个专业作一简要介绍,请根据材料完成介绍语的撰写,字数不超过100字。(6分)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在梧州看水黄咏梅地处桂江和浔江交汇处的梧州城,傍山依水。两江交汇,相互依偎,难分难舍,直到逐渐融为一体,汇成一条颜色介于黄绿之间的西江。水是梧州人的另一种血脉。水路,从梧州的历史上看来,等同于财路、生活之路。水路的发达,成就了梧州自古以来的“百年商埠”。梧州人还喜欢到江中游泳,到江边看看水、吹吹风,跟遇见的熟人聊聊天,就像走亲访友一样平常。喜欢看水的梧州人顺势在这两江交汇处,建起了长廊和孖亭。岸边榕树婆娑、柳树依依,岸下两江鸳鸯戏水,此处便被称为“鸳江春泛”。不要说外地人,就连土生土长的我们,也把这里视为节假日看水的好去处。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被父母牵着,跨过大桥,穿过热闹的珠山隧洞,到鸳江春泛看水。离水越近,越能感受到两江交汇所形成的湍急。激流扇动起来的风带着湿润的水汽,钻进衣裙里,黏在皮肤上,清凉清凉的。当然,对于我来说,去鸳江春泛看水的吸引力最终还是为了吃。岸边的大榕树下摆着一溜小吃摊,小木桌、矮竹凳,男女老少围坐一起,嗍田螺、嚼酸嘢、串牛杂……炒一碟牛肉河粉,蒸一条刚钓起的河鱼,盛一碗明火白粥,灼一盆盐水菜心。江风徐徐,两江拍岸的声音会从脚底升上来。这些时候,父亲会给我开小灶。他从矮板凳上起身,漫不经心地走开,几分钟后从对面凉伞下的冰柜里,给我买回一根红豆冰棒,或一支冰镇维他奶。如此甜蜜的美好光阴,成为我人生中第一次“愿时光停留在此刻”的记忆。由于与江水为邻,所以梧州人祖祖辈辈都在生活中预留了水的位置。进入本世纪之前,江水上涨,洪水浸街,在梧州时有发生。这固然给生活带来影响,但在梧州人看来并不罕见,应对起来也经验丰富。我见过洪水浸街时的光景:船只安然来往,人们摆渡到地势高的茶楼去饮早茶、吃冰泉豆浆和龟苓膏。咿咿呀呀的粤剧唱腔从茶楼里传出来,广播里12点依旧准时开讲《杨家将》……大约过了个把星期,水慢慢退回河滩的时候,人们穿着高筒雨靴,拿着长长的竹扫帚,大街小巷去扫水。那些被水淹到的家庭,一趟趟跑到某个“西水借用”的聚集地,领回寄存的家居物什。“西水借用”那张纸片,时常贴在我家附近的中学、文化馆等门口,那里是免费提供给人们的安置场所。那年,我从学校毕业后去广州工作,父亲送我。一个夕照满天的傍晚,我和父亲拎着重重的行李,站在港运码头向岸上目送的母亲挥挥手,然后登上了正在鸣笛的“红星号”客船。父亲坐在窗边,对着岸边后退而去的街道指指点点,话很多,我却嫌船开得慢。出于对新生活的期盼和忐忑,我坐在船舱的大通铺里,混在嘈杂的旅客和拥挤的行李中,毫无看水的心情。我甚至暗暗埋怨父亲为什么不选择陆路,321国道上飞驰的大客车五六个小时就能到广州,而这艘“红星号”顺着西江,需要多出一倍多的时间。船开过那座江心小岛系龙洲之后,熟悉的街道便看不见了,再开一阵,广播里报出了封开的站名。父亲告诉我,我们已经离开梧州,进入广东,西江就要流入珠江了。父亲拉我到船尾看水。太阳已经落入江面,剩下几朵染着余晖的云朵卧在我们来时的方向。父亲指着那个方向说,在那里,梧州现在叫作你的故乡了。父亲说出这句话时,眼眶湿润,如同过去许多次跟我们提起他的故乡时那样动情。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这艘“红星号”将我送达异乡,这个小城将成为我频频回首望见的那个地方。一片沉默中,我和父亲在船尾站了很久,直望到云彩彻底消失,逐渐看不到远处的水平线,感觉不到船的速度。进入21世纪后不久,绵延梧州城区近二十公里的防洪堤建成,江水被牢牢框定在堤坝下。洪水浸街的景象已经成为记忆。在这个提速的时代,那艘曾经载我离开故乡的“红星号”已经停运,321国道上的车流逐渐稀少,高速、高铁穿过这座小城,将人们带到更远的远方。但梧州城商埠的本色没有改变,江水担负着不因速度而被取代的使命,一条三千吨级内河航道的“水上高速公路”去年开建,直通粤港澳,水路依旧是这座城市的发展之路。梧州人也依旧喜欢看水,站在防洪堤漂亮的绿化带上,远看、俯瞰,江水涛声依旧,而小城已经扩大了版图,改变了模样。一座城和一个人的关系,刚开始是命运,接着更多的是情感。在“籍贯”这一栏我很多次写下这个城市的名字,在文学作品里我用书写的方式反复回到这个城市,甚至在一阵潮热的空气里我都能闻见这个城市的气息。人到中年,逐渐体会“故乡”深藏的意味。无论身在何处,在曾经驻足的珠江边,还是我现在生活的钱塘江边,我总是要找到一个水流的方向,眺望。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交代梧州成为“百年商埠”的原因,将梧州的历史与水路的发达关联起来,突出了水对于梧州城和梧州人民的重要意义。B.文章详细描写洪水浸街时梧州人的生活光景,暗示西江水在成就梧州城的同时,也曾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C.文章通过叙写父亲送“我”坐船去广州工作的经过,以及拉“我”去船尾看水的细节,表现了父亲对水和梧州城的眷恋之情。D.文章结尾提到“红星号”的停运和高速、高铁穿城而过的现实,是把交通工具的变迁作为一个缩影以礼赞梧州城的今昔变化。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以交代梧州城地理位置开篇,确定写作角度,即从城与水的关系入手,重点回忆了几次看水经历,选材看似随意,实则颇具匠心。B.作者写“江水担负着不因速度而被取代的使命”,意在强调西江水世世代代与梧州人命运相关,在新的时代它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C.作者笔触由西江边到珠江边到钱塘江边,最后以“找到一个水流的方向,眺望”作结,表达故土之思,并赋予“看水”行为丰富而隽永的意蕴。D.作者行文平实质朴,通俗直白,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中对过去生活图景的展示,反映了对传统情感价值观的回望、守护和期待。8.作者回忆儿时到鸳江春泛看水时,对“吃”的叙写费了一番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答:9.《羊城晚报》曾经评价作者的创作“颇具年代感”,请结合文本内容作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