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第六单元精练-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单元配套精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精练补充阅读:毛泽东传·序曲(美)罗斯·特里尔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敦柔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额下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清秀不似周恩来,但是慈祥宽厚。”年逾82岁以后,毛泽东的外貌稍有改变,但并不多。只是青年时看上去略显焦虑。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知识分子的热情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眼观六路。毛泽东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肥大的裤子里扪虱的粗举又会使另一来访者为之一惊。脸的上半部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额,慧眼,长发。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唇,隆鼻,稚童般的圆润下颌。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属动作迟缓类型的人。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20世纪30年代曾试图让毛泽东唱歌跳舞——她轻易地与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但最后不得不怏怏地放弃这种努力。“高傲自重妨碍了他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泽东的一位流落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坂参三说,他的舞姿看上去像是做操。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是来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清规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或大或小,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所以人们绝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会随时流出些什么。尽管毛泽东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来自密苏里州的记者埃德加·斯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多次见到毛泽东,他说毛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毫不奇怪,毛泽东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这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毛泽东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这位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总司令坚忍不拔、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地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交谈,”一位与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说,“与周而不是与毛在一起——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知道你的立场。”毛泽东诞生于1893年,逝世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封建王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代代相传,而他们并未感到像毛泽东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毛泽东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使命,这位幸存下来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怎样说才切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军事统帅?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在战争时期那样好过。诗人?如果他不置一切于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近代以来,中国的爱国者出国寻求到了使苦难中国获得新生的手段吗?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有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帝王?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蔑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然而,或许他最终也自感绝望,竟立起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镜像——这可怕地表明,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摘编自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拿去主义“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来”,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还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心存疑虑。其实,这些同志未必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一些东西,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时了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将其说得一无是处。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那也不能使我们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当代的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当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绝不会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的更强烈的兴趣。”“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有删改)国人相当严重的“国粹病”廖保平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界的声讨对象。今年7月,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吗?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艺”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了。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呢,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的。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加有人气,更加有影响力。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拿来主义》在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就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创新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有删改)一、基础积累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讲,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B.现在中党八股毒太深的人,对于民间的、外国的、古人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不肯下苦功去学,因此,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躁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蹩.()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C.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D.要不然,则当嘉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片刻B.假.舆马者假:借助C.是故圣益.圣益:更加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及:比较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耻学于师B.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则群聚而笑之.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于.其身也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吾未见其.明也4.下面四句话都出自清代学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其中是对“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句的注解是()A.以喻修身在假于学。B.以喻学则才过其本性也。C.言立功在于不舍。D.诚积力则能入于学。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物皆可改变,能“知明而行无过矣”。B.《荀子》留存有二十卷,为荀子一人所著,其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C.“说”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D.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摒弃六朝以来浮靡文风,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6.阅读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选段,回答问题。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师说》中“”一句与“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表意一致。“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一句中所说的“后学”指的是。二、专题阅读(一)(甲)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乙)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