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沁园春·长沙》是2019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选文。该单元主题是“青春”,单元语要求“理解运用意象书法感情的手法,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还对学生作出了“尝试写作诗歌”的文学表达方面的要求。《沁园春·长沙》作为表达青春激情的现代诗,有着丰盈深邃的意象和精妙的选词表达。对此,本文授课时将从语言的个性化表达出发,重点捕捉和体会本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本诗的语言美。2.把握诗歌结构,领略壮志凌云、激情澎湃的伟人形象。3.感受毛泽东的情怀。【教学重点】领略壮志凌云、激情澎湃的伟人形象。【教学难点】品味本诗活泼灵动的意象。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的情怀。【教学方法】品味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布置课前预习任务(附:学习任务单)能力层级学习任务A预习梳理《沁园春`长沙》生字词。了解诗人毛泽东的基本信息,积累相关诗句。B掌握本诗的写作背景。思考:1.请找出上下阙的引领词。2.本诗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3.本诗描绘了几幅图?4.本诗表达了什么感情?一、导入首先,欢迎大家步入高中生活。大家都还没满18岁吧?正如我所预料的一样,看来大家的青春都还在。电影《青春派》大家看过吗,看过的同学能不能起来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剧情?没看过那老师简单介绍一下。的确,这部青春派重燃了不少青春学子斗志昂扬的激情,正如影片的插曲歌词“只要我还有梦,就会看到彩虹”。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就是展现青春斗志激情的一首诗,一起体会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青春激情。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一)播放朗诵录音,全班齐读。(二)师生讨论,感知全文。1.刚才我们一起诵读了本词,请找出上下阙的引领词。预设:上阕“看”字,领起七句。下阕“忆”字,领起八句。2.这首词上下两阕,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预设:上阕写景:绘湘江多彩秋色;下阕抒隋: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隋。(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主要是起引导和总结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不拘泥于整齐,而只要能够把握住“景”和“人”即可。)三、问题引领,支架教学,揣摩语言美。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成为动人诗篇的原因,就在于它聚集了多种语言美因素而体现出的丰富的意蕴。下面我们一起去体会一下本词的个性化语言。师: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虽然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却能唤起读者的表象联想和想象。诗词和文学作品是想象的艺术,丽诗是语言之精粹,尤其重视选择和运用最易唤起读者联想和想象的词语,使诗句更具形象感。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历来被人们称赞为动人的诗篇,下面大家就一起听名家朗读,初步感知一下诗的语言。活动支架一:聚焦语言美。师:我们先看第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1)后面“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什么样的景色?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板书:语言的画面美)“层”山之多:“遍”红之广······(语言的密度美)“看万山红遍”中的“红遍”;“层林尽染”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成红色,“染”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的仿佛人丁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的“透”活现出江水碧绿清澈。(语言的色彩美)“击”准确地形容出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首,怎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语言的动态美)(2)前面都是写景,后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感叹放着是不是不太恰当?预设: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3)下片中有没有体现语言精美的地方?预设:“怅寥廓”中的“怅”准确地描述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面对广阔无垠生机蓬勃的世界,诗人的心里油然升起“怅”的思绪。“携来百侣曾游”道出了曾许多青年战友一起到这坐聚会、游览。这里也体现了语言的精美。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上下文的结构?(谋篇布局的结构美)《沁园春·长沙》体现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体现了全词奇妙结构的语言艺术技巧.全词结构与内容极为和谐统一,呈现出一种雅致的艺术美。四、升华理解,把握文章主旨活动支架二:问题引导,聚焦关键字“独”(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句“独”怎样理解,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吗?预设:①诗人在寒秋独立,天气寒冷和一人独往照应,体现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②诗人看上去孤独可是内心却汹涌澎湃,并不孤独。(2)从句式上来分析,“独立寒秋”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预设:这是个非正常语序和省略句。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处境”“季节”“地点”。“独立寒秋”中的“立”字用得传神,让人联想到“站立、直立”,意气昂扬。“独立”,表明是一个人,虽为“寒秋”,却独自一人伫立在微寒的秋风之中,体现了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也显示了诗人充当中流砥柱,顶天立地的气概。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这是伟人湘江独立图,诗人置身于广阔的秋水长天之中,透露的是一种浩然之气。活动支架三:了解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把握主题在解决“诗人内心是否孤独”这一问题之前,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写作背景。之前布置了相关预习任务,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从三个层面来了解。(1)诗人的政治命运。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被选掉。1958年毛泽东在对自己的诗词中作的一些“自注”中,曾言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从事革命活动,是诗人所从事所追求的事业。这时,诗人受到了事业上的第一次打击:被排挤出党中央。(2)政治背景。作为一个政治家、革命活动家,他总是和时代同呼吸同命运的。作为抒情言志的诗歌也恰恰表现了他们这种生活。本词写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共产党内部,对革命统一战线由谁来领导,产生了分歧。(3)当时遭遇。诗人在1923年和1925年两次入湘,均被当时称霸湖南的军阀赵恒剔所追捕,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仅仅几个月内,我们组织了二十几个以上的农民协会,同时引起了地主的怨毒,要求将我逮捕。赵省长派兵来抓我,我逃到广州。”(《毛泽东自传》)“逃到广州”,是指诗人1925年深秋,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上述背景下,我们理解这首词“独立寒秋”。师:“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深秋时节,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诗句中的“湘江北去”,平添了豪迈之气,甚至让人想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抹去了“孤独”的感觉。下阕中写到:“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诗人回忆起了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战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事情。心在,梦想在;心在,希望在;心在,朋友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个有朋友的人内心永远是温馨。况且诗人和他们的朋友又有着如此激动人心的岁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的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报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诗人在叙事之后,进一步抒发个人情怀。“曾记否”,是对同学遥远的亲切的问候,深情的怀念,同时也是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所以“独立寒秋”的“独”是形独心不独,是诗人在对大自然的激情关注中融入的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在个人事业遭受挫折的时候,诗人依然是奋而前行,愈挫愈奋,砥柱中流,“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独立寒秋”,从个人层面来看,“独”是独立不羁的人格,是沉着、镇静,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是个人命运的急湍激流中的中流砥柱。这是难能可贵的。不仅如此,我们从起初诗人用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林尽染”,“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壮,“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天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翔”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壮志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从这首词的运用中,我们可以体察到毛泽东阔大的内心世界,五彩缤纷的精神视野,这不仅仅是逆境中的拼搏,还是诗人灰色际遇中的亮色,是丰富多彩的底色,是“面对大海,春暖花开”,是“冬天到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哲思,是冬天中的诗人心中的春天。所以,当他面临生命的威胁时候,能够“独立寒秋”“怅寥阔”,能够发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动人心的呼声。五、群文阅读,拓展延伸,反观自己我们不能把诗人这种拼搏简单地理解成“让暴风雨来的更狂烈些吧!”简单的单薄的呼喊。联系诗人以前的诗作,我们来看诗人的心路历程。活动支架四:群文比较阅读(1)《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毛泽东在东山书院读书,他的同学们大多是纨绔子弟,衣着华丽,看不起来自穷乡僻境、衣着很差的毛泽东。因为被许多同学疏远,毛泽东在精神上感到有些压抑,一种“知音世所稀”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毛泽东写下此诗。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心态的描述,表现了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有的抱负和胸怀,也可以说是霸气。(2)《七绝·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毛泽东要外出求学,父亲不支持他,但他毫不犹豫地离家而去。到了写作本诗,已是1925年。相比较,他的精神更丰富了,他的志向更明确了,他的人格更完善了。在自己的人生中,诗人不断地发展自己、丰富自己。这才是人生真谛。总结:一个发展的人才能正确对待个人命运的升降起伏。得意而不忘形,悲哀而不丧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亭信步”。这对我们是很有教益的。这警省我们要与时俱进,一步一层楼,一层一重天。要记住,时时丰富自己,人生无止境,避免人生无谓的悲剧。反观当下,每年高校都会发生学子坠楼的事件,无非感情、生活、事业受挫。这些沉痛的事件,如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挫折不是终极目标,却是丰富自己的磨刀石,怎可因挫折而自戕。自戕,表现的是生命的苍白甚至乌有。任何对生命的自戕都是不负责任的,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鲜活的生命的摧残!诗言志,歌咏言。在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下,在个人政治境遇不如意的情况下,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险境,毛泽东给我们吟唱了一首昂扬的砺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