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学习任务“知人论世”读诗歌【课内挖掘】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为例。当时的南宋与金对峙,金兵入侵肆无忌惮,南宋偏安一隅,议和纳币称臣,出现战、和的争议。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42岁被贬乡居,20多年后,韩侂胄把持朝政,企图用北伐中原之事来钓誉固位,起用辛弃疾,让他在抗金前线镇江当知府。辛弃疾一心雪耻复国,初到镇江就积极为北伐做准备,而韩侂胄等人政治腐败,急于事功,辛弃疾对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由此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有扶倾持危的责任感,有抗金救国当仁不让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词可看作是他向宰相韩侂胄递的谏书。最终,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这首词虽有豪放之因素,但细究可发现,此词风格非“豪放”一词所能全面概括的。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悲壮苍凉之作。“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己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在其另一首词作《南乡子》中,他就以万分钦佩的口吻赞扬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正如明代杨慎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河不改,青山依旧,但历史却是风云变幻、物是人非了。“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争,后人赞誉“定乱代兴之君”。在上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滚滚东去的流水,不仅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而已。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感情饱满而真挚,情绪热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跋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在此,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一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这四十三年中,金国与宋朝战事不断,连年不绝。而作者虽一直极力主战,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戎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回首”三句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故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一定会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的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等人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技巧指导】1.“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2.为什么要知人论世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矣。”目的就是把握创作的背景,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3.怎样知人论世尽量多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但又不过于夸大“知人论世”的作用,忽略对原文的探究,否则必然会望文生义,穿凿附会,造成新的曲解。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因为①诗人不同,诗风各异;②境遇不同,诗情有别;③时代不同,精神迥异。【任务检验】请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回答下面问题。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答: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的最后一联“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前半句已经说明了一个原因,自己此行的目的是报知己好友的知遇之恩,所以不觉得“蜀道难”。再看诗歌的前部分内容,首联写自己一大早驱车进入五盘岭,然后写自己看到的景色:江水回旋在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的崖石间,太阳还没有出来,峰峦密集好像攒聚在一起。烟霭中的山色一片苍翠,高耸的树木下,阴沉幽暗。在松树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座孤单的驿站,江边的回滩上长满了密密的鲜花。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对所观之景的喜爱之情,虽然看到的景奇险,但登顶后心旷神怡,还是感到富有情趣,所以就不觉得道路艰难了。答案: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古诗词朗读【技巧指导】古诗词是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因为它们押韵,又讲究平仄,节奏规整,句调抑扬顿挫,在古时候它们都是可以唱的。“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说的就是柳永的词,到处都有人唱。然而,古诗词虽然有优越的先天朗诵条件,却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朗诵好的。弄不好就会朗诵得矫揉造作、平淡乏味、千篇一律。朗诵时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我们在朗诵一首诗歌时,首先需要通过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对这些文字符号产生相应的感受,再通过外部技巧处理,努力使这些文字活起来,引起听者的共鸣。古诗词因为押韵,音节整齐匀称,句调抑扬顿挫,所以朗诵时用得最多的技巧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的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朗读时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以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轻快型——多扬少抑,语音沉着、坚实、有力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分析古诗词时需要的符号读文示范:【任务检验】请为班级设计“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方案”。答:参考示例: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中国优秀的古典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为了使我校古诗词诵读活动得到更好的拓展和延伸,充分发挥古诗词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依据学校文件精神,特举行古诗词经典名篇朗诵比赛活动。二、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组长:语文老师成员:语文课代表及各语文小组组长。三、活动具体安排1.参赛对象:以组为单位,分集体类(全组同学)和个人类(每组2人)两种形式参赛。2.参赛内容:必背古诗词15首。3.参赛节目数量:全员诵读:每组集体类诵读15首,每组比赛时,由评委从各组上报的必背篇目中随机抽选5至10首必背篇目背诵。背诵时要背齐题目、朝代、作者,做到字正腔圆、吐字清晰,准确熟练。轮背:各组轮流背古诗词。挑战背:选定一首古诗词,一个组背上句,其他组接出下句,共背三首。个人类:必选作品:背诵15首必背古诗词;自选作品:事先准备好一首诗词背诵表演。表演形式不限(可加乐器、录音带伴奏)。4.比赛时间:11月29日下午最后两节课。5.比赛地点:教室。6.比赛形式:现场打分,现场统计。四、工作人员评委:语文老师、班主任及其他班级语文课代表成绩统计:×××五、设奖办法1.学生集体奖: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总成绩平均分为该组的参赛成绩,取前两名获优胜奖。2.个人奖: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总成绩平均分为其成绩,设三个奖次,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六、几点要求1.各组要高度重视,组织学生扎实开展读书活动,保证学生读书时间,积极参加本次竞赛活动,扩大学生知识积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营造书香校园,提升文化品位。2.全体语文教师要认真选材,悉心指导,努力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确保竞赛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活动中,要求学生人人参与,个个登台,统一着装,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荣誉感。4.竞赛活动结束后,各教师要通过早读阅读指导,课堂教学渗透,语文综合性学习,读书成果展评等形式,将读书活动、经典名篇诵读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附:评分标准(10分制)1.诗词内容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具备较高的文学欣赏性。(2分)2.语言表达普通话标准,语言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