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2《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古典诗歌。《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而广为流传。诗歌表现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使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具有很深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对于现在高中的学生对于诗歌情感是抒发方法的学习及诗人情感的体验有很好的益处。一、教学目标1.掌握诗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2.简略了解杜甫前后时期诗风的变化。3.理解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时令之悲、身世之悲、国运之悲”。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意境,掌握杜甫诗歌情景交融、气势宏伟的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诗文中的亮点、关键字句等,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借以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歌意象,感受杜诗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的特点,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1.体会诗歌意象为本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基调。2.分析诗歌意象,感受杜诗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的特点,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课前要求学生朗读并背诵,本课教学所面对的学生已步入高中,学生懂得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但是对于杜甫的诗歌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诗人沉郁苦痛的感情,并且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探究和分析,来感知杜诗上述的这些特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课前教师的补充教导,引导学生进行辨证思考和分析。2《登高》一、导入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的特点。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一)、杜甫生平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二)背景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三、朗读1.听教者朗读2.自由朗读3.个别学生朗读4.听录音朗读5.集体朗读四、赏析3在听录音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已经被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别人朗读的好,还因为这首诗写得好。其实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一)前两联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四句八景,语言凝练2.情感:悲凉、悲壮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4⑦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相互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二)朗读因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们在朗读时,需要带着情感读这些景物。请大家一起朗读前两联!(过渡)诗人的这四句诗向我们描绘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秋日图,在这幅图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三)后两联可是诗人悲什么?(请从诗歌中找一找,用笔画一画,最好在每句诗中找出两个,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交流)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做客人)“常”:(时间上)说明诗人经常漂泊他乡,多年漂泊他乡“万里”:(空间上)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交通不发达,诗人的潦倒处境)“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艰难”国事艰难,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艰难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件极其悲痛的事情!5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轻的时候,杜甫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他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骨子里的!儒士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无论如何穷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为国家担心!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己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了,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接着又叹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国家,心忧天下!俄国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而杜甫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的诗人!当他看到国家仍然动荡不安,内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苦恨”是非常恨,诗人恨什么?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恨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啊!这种被很使自己的两鬓白发都增多了,“繁霜鬓”的“繁”即:使……增多4.人生潦倒,销愁无途“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尝不是国事艰难所赐呢!国难家愁一齐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么办?喝酒解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何呢?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那么这种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四)朗读因此我们朗读的时候应缓慢一点,把这种悲苦之情读出来。齐读!(五)整体小结1.本诗借悲秋之景抒发悲秋之情,请大家读一读,“悲秋”二字在诗中有几层含义?三层:季节之秋人生之秋国事之秋2.小结律诗的特点是颔联和颈联对仗,可是杜甫在本诗中却是每联都对仗,句句照应,可见杜甫诗歌写作技巧的高超,因此本诗也被称为“古今七律之冠”,但我想对杜甫诗歌的评价之所以这么高,不仅有技巧,还6有情感的感人!正如本版块的标题“诗从肺腑出”!诗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国事之悲,带着作者的这些悲情再来读一读品一品诗歌,诗歌将别有一番滋味: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凉之情全部啼啸出来,急风中的飞鸟低徊寻找着落脚点,这又多么像流浪他乡的诗人的化身啊!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难排不尽,驱赶不绝,此情此景达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诗人又为何如此悲苦?因为国难家愁,因为诗人对国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3.朗读①现在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读《登高》!②自由朗读,争取能背诵!③一齐有感情地背诵本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