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研导学案.doc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3.7.2《归园田居》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语言建构与运用:知识与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审美鉴赏与创造: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1.体会作者笔下的田园之美。2.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一、知识链接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为“五柳先生”,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2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使他早期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二、朗读诗词、整体感知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内容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问题: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3.问题: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三、品读诗词、深入探究1、归园田居的题眼是哪个字?作者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往何处?归去如何?用原诗中的词或句子回答。2、诗人在描写田园生活情景时选用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是如何描写田园美景的(从写景顺序和艺术手法上作答)(总述加举例分析)?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如何理解?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34、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5、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四、拓展训练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注释】①人事:指与人交结往来。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③曲:隐僻之地。墟曲:犹乡野。④披:拨开。⑴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⑵诗人是怎样来表达乡村生活宁静的?五、默写全诗。六.写一篇300--500字的小作文,描写高中生活的诗意。下节后进行展示。导学案答案1、译文:年轻不合世俗情趣,天性喜爱田园山川。糊涂陷入官场罗网,竟然耗费这么多年。笼中鸟儿依恋树林,池中的游鱼思慕深渊。南山原野开荒种地,坚守本性回归园田。陋室周遭十来亩地,栖身茅草有八、九间。榆树柳树相互掩映,桃花李花洒满屋前。远处村落依稀可望,袅袅娜娜飘着炊烟。不时听闻深巷狗叫,桑树那头公鸡啼鸣。闲居没有尘世纷扰,陋室自得宁适清闲。昔日长期困守牢笼,庆幸能再回归自然。解题2、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3、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4【合作探究】1、归园田居的题眼是哪个字?作者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往何处?归去如何?用原诗中的词或句子回答。明确:“归”字是文章的题眼尘网---喻官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悠闲、安闲、清闲)。2、诗人在描写田园生活情景时选用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是如何描写田园美景的(从写景顺序和艺术手法上作答)(总述加举例分析)?明确:第一问:作者选用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农村最常见的景物。第二问: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的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追求。(清新自然祥和安谧闲适恬淡宁静幽美)第三问:1先写近景,再写远景,远近结合。前四句是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五六句是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2动静结合。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等表现出了乡村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作者又看到动的画面。“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的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了。3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刻画人物(白居易的《卖炭翁》)/描写景物(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如何理解?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补充: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4、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第一问: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第二问: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5、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提供专家的看法:“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5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巩固提高本段作品翻译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陶渊明“性本爱丘山”,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无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官场相对立的一个理想天地,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因此,他总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本质的美。《归园田居》组诗是诗人在归隐初期的作品,第一首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这一首则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诗人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所以他非常轻松地说:“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的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诗人的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不过,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他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人披草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人事”;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绝对不同于计较官场浮沉,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所以,不管是“披草共来往”,还是“但话桑麻长”,诗人与乡邻的关系显得那么友好淳厚。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当然,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惧。“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然而,这里的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6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而在这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