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芣苢导学案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2.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4.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1.积累基础知识,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培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3.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4.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积累《诗经》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熟读成诵。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一、走近《诗经》: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2.《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2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1)体例风:土风、民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雅: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小雅,“二雅”。颂:祭祀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2)表现手法(根据朱熹《诗集传》)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叙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打比方。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兴、发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二、了解四言诗:四言诗: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作为当时四言诗的代表。三、了解背景: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展现了农人劳作忙碌而欢乐的场景。《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四、解题: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五、积累基础知识:1.字音芣(fú)苢(yǐ)掇(duō)捋(luō)袺(jié)襭(xié)2.释义采采:采而又采。芣苢:野生植物名,可食。一说即车前子,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3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有:取得。掇:拾取,伸长了手去采。捋: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袺:一手提着衣襟兜着。襭: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六、朗读节奏: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七、内容解读:(一)白话译文: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二)赏析内容: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芣苢的劳作过程。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作过程。“掇”,一片片、一棵棵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由少到多、由慢到快,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呈现了一个完整劳动过程。整个劳作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三)诗歌主题: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四)艺术特色:1.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吟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洁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表现了越来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4《周南·芣苢》重章叠句是绝无仅有的。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2.赋的手法。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3.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芣苢的过程,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八、拓展延伸:积累名句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3.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6.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国风·王风·黍离》)8.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9.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1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1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1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1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15.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51.《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明确: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2.《芣苢》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明确: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句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棵棵地拾取、摘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提起的衣襟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3.前人读《芣苢》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明确: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4.《诗经》常用手法有哪些?《芣苢》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明确:手法:《诗经》常用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此诗主要使用的手法是赋。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主题: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fúyǐ)拾掇.(duo)场圃.(pǔ)B.捋.袖子(lǚ)袺.(jié)赋.诗(fù)C.襭.(xié)阴霪.(yín)怜汝.(rǔ)6D.大雅.(yǎ)仓廪.(lǐn)依赖.(lài)【答案】B【解析】B项,“捋”应读“luō”。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采采..芣苢采采:茂盛的样子B.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C.薄言袺.之袺:一手提着衣襟兜着D.薄言襭.之襭:采摘【答案】D【解析】襭: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答案】D【解析】D项,“全部都是四言诗”错。《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①《离骚》抒写理想②抒写先民的喜怒哀乐③富于写实精神④抒写爱国激情⑤《诗经》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⑥富于浪漫气息A.①⑥④⑤③②B.⑤③②①⑥④C.①④⑥⑤②③D.⑤②③①④⑥7【答案】D【解析】根据后文可知,应先《诗经》,后《离骚》。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分析,②③⑤主要写《诗经》的现实主义;①④⑥主要写《离骚》的浪漫主义。《诗经》应该作为语句的主语,通过写什么,反映的什么特点,可知前三句顺序为⑤②③。5.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以“儒家学者”开头,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以变动。《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