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古诗词诵读静女《诗经·邶风》诗词鉴赏静女其姝①,俟②我于城隅③。爱④而不见,搔首踟蹰⑤。静女其娈⑥,贻我彤管⑦。彤管有炜⑧,说怿女美⑨。自牧归荑⑩,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注】①静女其姝(shū):娴静的女子很漂亮。姝,美丽、漂亮。②俟(sì):等待。③城隅:城角。一说指城上的角楼。④爱:同“菱(ài)”,隐藏。⑤搔首踟蹰(chíchú):以手指挠头,徘徊不进。⑥娈(luán):美好。⑦彤管:红色的管状物。一说指初生时呈红色的管状的草,即下一章所说的“荑(tí)”。⑧炜(wěi):色红而光亮。⑨说(yuè)怿(yì)女(rǔ)美:喜爱你的美丽。说,同“悦”。怿,喜悦。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下文的“匪女之为美”的“女”同此。⑩自牧归(kuì)荑: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牧,城邑的远郊。归,同“馈”,赠送。⑪洵美且异: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洵,诚然、实在。⑫匪女之为美:并非你这荑草美。匪,同“非”,表示否定判断。【鉴赏】《静女》出自《诗经·邶风》,是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的民歌。此诗向来为诗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是一首以男子口吻写的爱情诗。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全诗依章分层,逐层深入,透出“静女”的娴静美丽、纯真活泼,以及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和沉浸于热恋的幸福、满足。第一章写约会。首句“静女其姝”以男子赞美女子开头,“静”和“姝”两个形容词体现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凸显出女子神态的从容和容貌的美丽。“俟我于城隅”点明了全诗的中心事件是男女的约会。“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既写出了女子的天真俏皮,也活画出男子未见到恋人而万分焦灼、心神不宁的情态,塑造出一个痴情的有情人形象。第二、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个痴情的男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第二章写相会之时男子收到恋人赠送的定情之物“彤管”,心花怒放。开头又形容女子的美好为“娈”,更显露出男子性格的纯厚。上章说女子“爱而不见”,这章说女子“贻我彤管”,馈赠情深意长,可见女子是深深爱着男子的,所以男子从彤管之美联想到“说怿女美”,看见彤管就如见其人,更衬托出彼此爱情的殷切深厚。第三章写男子还收到恋人赠送的另一个定情之物“荑草”,大喜过望。男子对女子赠予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女子赠予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女子的心意。“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二句,谈感慨,发议论。归根结底,不是荑草美,而是美人赠送使它显得“洵美且异”。这直抒胸臆的一笔,不仅巧妙地点题,而且有力地突出了男子对女子的爱。这一章总共十七个字,就用了三个“美”字,不但不显重复累赘,反倒使感情的浓度和深度得到增强,达到纡曲回环的艺术效果,进一步深化了女子多情、纯真和坦率的性格特征,也流露出男子对女子的深情。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作品档案“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南朝梁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内容:《古诗十九首》写的主要是士人的失意和哀伤,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等,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真实地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社会风气败坏的时代面貌。思想情感:《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成就及影响:作者文化素质较高,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很高,诗歌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处处体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思想,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钟嵘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诗品》)。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背景资料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进之路,上层士族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往往要背井离乡,外出游学或游宦。他们或游京师,上太学;或奔走权门,进谒州郡,请求举荐,以便获得一官半职。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沉重的乡愁。外有游子,内有思妇,因而也就有了抒写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的诗歌。《涉江采芙蓉》就反映了游子的思乡之苦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诗词鉴赏涉江采芙蓉①,兰泽②多芳草。采之欲遗③谁?所思在远道。还顾④望旧乡⑤,长路漫浩浩⑥。同心⑦而离居,忧伤以⑧终老⑨。【注】①芙蓉:荷花。②兰泽:长着兰草的低湿之地。③遗(wèi):赠送。④还顾:回头看。⑤旧乡:故乡。⑥漫浩浩:形容无边无际。⑦同心:指感情深厚。⑧以:连词,表示结果。⑨终老:指度过晚年,直至去世。【鉴赏】这是一首游子思乡怀人的诗。通篇围绕“采芙蓉”展开,由思念而采芙蓉,由采之赠人而思念远道,由思而不见而倍增思念。起首两句叙述平缓,娓娓道来。“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一个怅然独立四顾张望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漫长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蕴含丰富。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全诗微妙婉曲,余味悠长。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难点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认为“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有人认为“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观点一:“还顾”者是“所思”的男子,不是“涉江”者。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想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原因有两点:第一,“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第二,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象,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照这样解释,诗的意味就比较深刻些。“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是在就男女双方的心境作对比之后所作的总结。在上文微嘘短叹之后,把心里的“忧伤”痛快地发泄出来,便陡然煞住。表现得愈直率,情致就愈显得沉痛深挚。观点二: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位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它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思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作者档案李煜(937-978),字重光,徐州(今属江苏)人。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世称李后主。开宝八年(975),南唐灭亡,李煜降宋,被俘至东京(今河南开封)。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政治上是失败的,但具有非凡的艺术才华,他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在词坛上被称为“千古词帝”。背景资料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978),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正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之夜,在寓所命歌伎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诗词鉴赏春花秋月①何时了,往事知多少②。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③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④应犹在,只是朱颜改⑤。问君能有几多⑥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注】①春花秋月:指季节的更替。②往事知多少:意思是多少往事都难以忘却。③故国:指南唐。④雕栏玉砌:雕饰华美的栏杆与用玉石砌成的台阶,指宫殿建筑。⑤朱颜改:红润的容颜改变了,指人已憔悴。⑥几多:多少。【鉴赏】“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幽禁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透过此词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声威赫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还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又一次被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早已灭亡。词人身居囚屋,吹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让词人难以忍受。“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词人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哀愁,显示了这哀愁的悠长深远和汹涌翻腾。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鹊桥仙(纤云纤云弄巧)秦观作者档案秦观(1049-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他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尤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著有《淮海集》等。背景资料“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是一个美丽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节日。相传这天夜晚是分居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这个从汉魏以来就流传着的美丽神话,引起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咏叹。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就是一首关于牛郎织女神话的传诵不衰的绝唱。诗词鉴赏纤云弄巧①,飞星传恨②,银汉迢迢暗度③。金风④玉露一相逢,便胜却⑤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⑥如梦,忍顾鹊桥归路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注】①纤云弄巧:纤细的云编织出各种巧妙的图案样式,比喻织女制作云锦的手艺高超。②飞星传恨:流星传递分别的愁苦。③银汉迢迢暗度:夜里渡过辽阔的天河。传说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夜,织女、牛郎借鹊桥越过天河相会。银汉,天河、银河。④金风:秋风。五行学说以秋天与金相配。⑤胜却:胜过。⑥佳期:这里指重聚相守的美好时光。⑦忍顾鹊桥归路:怎么忍心回望由鹊桥回去的路。⑧朝朝暮暮:指朝夕相守。【鉴赏】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上片写牛郎织女相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全词立意高远,语言优美,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尤其是末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是千古佳句。词一开始即写初秋夜空美景。轻柔多姿的云彩,不停地变幻出各种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