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学习任务-【三新课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导学练(必修上册)_new_new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学会学习,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良好的学风,又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围绕“学习之道”,深入阅读本单元课文,完成下列任务。活动1:本单元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学习问题,阐发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如《劝学》强调“学不可以已”,看似平淡实含至理;《师说》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透辟而振聋发聩;《反对党八股》主张“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坚决而不留余地。从几篇课文中摘录一些名言警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答案示例: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心得体会:恰如钻石懂得利用星光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光彩,聪明的人懂得利用外物让自己成为芸芸众生中出色的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很多事情,单凭个人的能力可能难以做到,如果借助于其他事物,便会提高成功的概率。学会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即便是毫无特色可言的青虫也能蜕变成蝴蝶,成就一场炫目的奇迹。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心得体会:无论出身高贵还是贫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韩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为学的准则-闻道。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他可以传道授业解惑,他就是众人的老师。韩愈主张以能者为师,其进步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有志不在年高,知识不分贵贱,谁掌握了真正的学问,谁就应该受到尊重,大家就应该向他学习。3.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上图书馆》心得体会:我们看到了作者在一灯如豆的图书馆里苦读的画面,那种凄苦的氛围,与作者远离祖国、亲人,为国家现状及家人音信全无而担忧却又无能为力的心境是相符的。透过这平淡的话语,我们更看到了作者那颗积极求学而又心怀祖国的爱国之心。学习任务二.本单元的一些文章描述了作者读书求学的经历,如活动2:结合单元学习任务一,研读单元六篇文章,梳理、比较、分析两篇文章中关于“学习之道”的论述,形成自己对“学习之道”的认知。文本资源论述的核心话题与“学习之道”具体关联现实意义个人对论述话题的观点总结“学习之道”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学习任务三:议论要有针对性活动1:结合单元学习任务二,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体会议论要有针对性的逻辑关联。篇目论述针对的论述所揭示的本质,概括的特征论述的针对性与概现象或问题括性之间的关系《劝学》“性恶论”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在于改变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习贵在积累、坚持、专一。针对具体的现象、问题进行讨论,就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要透视现象,把问题说透。论述的概括性是指提炼观点是否有概括力,分析问题是否有穿透力。这些课文都是针对当时的现象、问题、风气,但又都不囿于一时一事,而是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分析问题的根源,指出问题的本质,抽丝剥茧,刨根问底,具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性,于是就有了超越历史的思想意义和实践价值。《师说》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状况正面论述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态度、标准;通过纵比、自比、横比批判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以圣人从师之例进一步阐述从师的必要性和能者为师的道理。《反对党八股》延安政治工作、宣传工作中出现的不当的学风和文风八大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流毒全党,妨害革命;传播出去,祸国殃民。《拿来主义》几种对待文化的错误认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孱头”“昏蛋”“废物”;“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学习任务:单元写作训练全面理解单元“学习之道”,回顾单元论证知识,把握议论文的针对性,然后完成下面写作训练。(202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写作任务。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讲评提示】(一)题目解读北京卷命题重视与新教材单元学习任务的联系。北京卷作文是在新教材必修上册“学习之道”单元学习任务基础上的深入转化,体现出对任务背后探究与反思的学习理念、学习方法的理解和重视。题目高度呼应了新教材必修上册中“学习之道”单元的内容与相关训练,化用该“单元学习任务”中的练习内容,将“以《‘劝学’新说》为题”的写作要求转化为“学习今说”这一题目,既扩大了论题,也强调了当下的现实意义。题目入手容易深入难,平易中寓有广阔的思辨空间,既能考查考生将自身经验与时代精神、社会特征建立起联系的逻辑性,又能考查考生对当今社会认识的准确度与深刻性,引导考生“切问而近思”,体现了积极的育人导向。(二)写作提示作文题“学习今说”,考查考生议论文写作能力。“学习”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在当代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与意义。题目给出了“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的提示,引导考生多角度关注今人与古人对学习认识的异同,做到常谈常新。古人云,学而优则仕;今天,学习的立意更高远,学习的范围更广阔,学习的途径也更多样。新时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创新型社会中人才观发生变化,基础教育阶段“双减”政策落地等等,都对学习内容、方式、途径和评价标准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到应该在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和人民中来发展和成就自己;认识到除了“有字之书”外,还要深入社会,多读“无字之书”。“学习今说”引导考生联系当下的社会生活,响应时代的呼唤,思考学习与个人成长、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优秀范文】01学习今说古人云:“学不可以已。”从古至今,学习都是极其重要的。学习可以使人奋进,可以涵养思想素质,也可以推动一个民族的繁荣。佐拉也曾说过:“愚昧从来没有跟人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干知识。”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学习的目的,途径和价值。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增加机会,实现理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伽利略他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題,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最终,他成为了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假如闻一多、伽利略没有“读书成瘾,沉醉其中”的精神,又怎会有以后的成就?因此,学习,是实现自己的理想通天大道。学习,需要锲而不舍,永不言弃的精神。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一直努力读书。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学院。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若不是他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又怎会取得成功?学习,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家因人才辈出而繁荣富强。祖逖每日闻鸡起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的学习,他终于成为了能文能武的全才,既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军打仗,实现了报效国家的愿望。周恩来从小就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终他确实也做到了。国家的发展需要的是刻苦的人才,而不是“躺平”的人。只有重视学习的民族才能发达兴旺。“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让我们严格对待自己,培养好学精神,为社会发展添一方不同的锦绣!02学习今说古人曾说学习有三个境界。这三个境界层层递进,最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个人理解,学习的最高境界,便是学贯古今、融会贯通,寻找到天下大同的学问和真理。而寻找真理、求学致知的道路,古今皆同,充满了荆棘与挑战。境界一是“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问”是中国诗人屈原《离骚》中的精华。一连串的问题,从小到一颗尘埃,大到星球宇宙,都有可问,有可思,有可学。提出问题,是获取学问、靠近真理的第一步。有人说,回答好一个问题,不如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当你有所思,却思而不得,于是便会从心中发问,努力找寻答案。然后,答案便逐渐在思辨中愈发得清晰明白。没有对苹果落地的问,也就没有对万有引力的回答。无论古今、中外,所有的学问,都要从“问”开始。境界二是“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王阳明对着竹子反复思忖宇宙真理的时候,当佛家顿悟“一花一世界”的时候,当人们把生活提炼成一句句诗,眼前、手边、脚下的一切事物,都脱离了物质的常态,显露出它们形而上的色彩,智慧也由此而来。古今中外的求学之路,离不开格物穷理,离不开对表象问题进行挖掘提炼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的实验,和对理论的探讨。“问”而后“格”,“格”而后“知”。境界三是“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古往今来,人们追求学问的出发点,莫不在于指导具体的实践,让人类生活更加理性、更加卓越。而古今中外最值得推崇的大学问家,便是最早把先进的知识理念传播出去,并身体力行地告诉人们学问和真理好处的那些先知。追求“知行合一”,追求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追求将灵感和智慧的火花,转变为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巨大动力。实用、有用、真用……“用”,才是古今学者做学问的终点。学不可以已,在于不断地“问”、不停地“格”、不懈地“用”。既学且思,既格且用,宜古与今。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