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课《荷塘月色》-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_new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4.2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欣赏荷塘月色淡雅静美的画面,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揣摩朱自清朴素典雅的诗味语言,感悟贴切的比喻及通感手法的运用。3.体味作者“淡淡的喜忧”之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欣赏荷塘月色淡雅静美的画面,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掌握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教学难点体味作者“淡淡的喜忧”之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歌曲《荷塘月色》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二介绍作者朱自清及本文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加入文学研究会,他是“为人生”的青年作家;留下白话美文,他在文坛独树一帜;签名拒领美援面粉,他显示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其文长润泽,其品永流芳。成就: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代表作品:散文集《匆匆》《春》《欧游杂记》《绿》《背影》《荷塘月色》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2.孤独苦闷的折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却钻了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作者孤独苦闷,始终无法平静。他曾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但他毕竟是一个爱国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他在《一封信》中表白说:“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于是作者写下了《荷塘月色》,文章正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写照。三听录音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请划出本文的文眼。2.请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3.本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线索:明暗双线(详见课件)段落层次第一部分、(1)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第二部分(2-3)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第三部分(4-6)描写荷塘月色,是全文重点所在。第四部分(7-8)写景中人——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篇点题想起荷塘(心情不宁静)1因情设景小路漫步(幽僻冷寂)2独处感受(暂得解脱)3情景交融月下荷塘(摇曳多姿)4塘上月色(素淡朦胧)5荷塘四周(沉浸陶醉)6触景生情联想往昔(抨击现实)7-9四精读赏析语段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示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2.第三段中:“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是过渡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作者感情也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4.第六段最后一句:“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在幽美的荷塘月色中刚刚获得的自由与宁静又在一片蛙声中失去了,说明作者内心的忧愁并没有解除。5.最后一段中:“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此句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意义,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美好生活的向往。五重点赏析第四段、第五段第四段:月下荷塘第五段:荷上月色1.赏析“月下荷塘”的画面美(详见课件)1)形——组合方式2)色——画面色彩3)韵——景物特点思考:作者描写这么一幅缥缈柔美的荷塘图,到底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淡淡的喜悦2.品评“荷上月色”之美(详见课件)1)画面美吗?2)语言美吗?3)情感美吗?3.掌握比喻、拟人、通感修辞手法。比喻:如写“荷叶”,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就极为生动,赋予荷叶动态的美,舒展自然,妩媚动人。写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用“明珠”和“星星”显衬出月光照射下的荷花光华闪烁的样子。同时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表现出月下花和叶子的朦胧之美。拟人:层层的叶子中间,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通感:通感,也叫“移觉”、“移就”,指把用于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用来描写乙事物,或将听觉、嗅觉、视觉、味觉、触觉等互相沟通起来的手法,给人以独特的艺术感受。(详见课件)5.体会“泻浮笼”等动词的用法妙处。“泻”的范围广,与前文的脉脉的“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活。“浮”能突出雾气的静态美,并可与后面的“笼”字对照。“漂”突出的是动态美,不能与“笼”对照。所以不能用“照”和“漂”来分别代替“泻”和“浮”二字。六反复诵读,感知文章之美。七、课堂练习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篇的文眼。原来作者深夜去荷塘欣赏月色,是要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平息心里的不宁静。B.中间部分以“漫步”为线索先写月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曲折而细腻地用景色的幽美宁静来表现自己心情的宁静,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C.课文第三部分着重写作者对江南采莲的乐事的惦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乡思,也明确地表明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D.《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然把笔锋一转,联想梁元帝《采莲赋》和江南采莲旧俗,这是借“惦着江南”抒发今非昔比的感慨,暗寓对现实的不满。选A。【解析】B项,“心情的宁静”错;C项,“明确地表明”错,应是“含蓄揭示”;D项,“今非昔比”于文无据。2.下面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句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选B。【解析】A.“比喻”“判若两人”说法不妥。C.“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说法错误。D.“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错误。3.“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中的“又”字有何妙处?【明确】“又”字是引导,通过古诗观照现实。使文章思路开阔,意境深邃,情感低回,意蕴丰富。“又”字又是情绪的自然流动,表明作者由赏荷塘月色而暂时忘忧,而后忧又慢慢泛起,涌入脑中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一种状态。“想起”——“记起”在时间间隔上越来越短,这些与朱自清排遣“不宁静”心绪的逐渐终结刚好契合。4.以“一中荷塘”为题写一个1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片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